教育心理學第十三章課堂管理

2021-03-04 09:58:10 字數 5288 閱讀 2003

第十三章課堂管理簡答

教師期望通過幾種途徑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期望通過四種途徑影響課堂氣氛。第一是接受。教師通過接受學生意見的程度,為不同學生創造不同的社會情緒氣氛。

第二是反饋。教師通過輸入資訊的數量、交往頻率、目光注視、讚揚和批評等向不同期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反饋。第三是輸入。

教師向不同期望的學生提供難度不同、數量不等的學習材料,對問題做出程度不同的說明、解釋、提醒或暗示。第四是輸出。教師允許學生提問和回答問題,聽取學生回答問題的耐心程度等等,都會對課堂氣氛產生不同的影響。

請聯絡實際,談一談在課堂管理中如何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關係?

[參***]正式群體是相對穩定、結構分別的群體。班級、小組、共青團都屬於正式群體。正式群體的發展經歷了鬆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等三個階段。

鬆散群體是指學生們只在空間和時間上結成群體,但成員間尚無共同活動的目的和內容。聯合群體的成員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動,但活動還只是具有個人的意義。集體則是群體發展的最高端段,成員的共同活動不僅對每個成員有個人意義,而且還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非正式群體是指在正式群體內部,學生們會在互相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以個人好噁、興趣愛好為紐帶,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群體。這種群體沒有特定的群體目標及職責分工,缺乏結構的穩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規範和自然湧現的領袖。課堂裡的非正式群體主要是同輩群體,比較常見的同輩群體有朋友與小集團。

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於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一致程度。課堂管理必須注意協調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關係:首先,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班內學生之間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係,產生共同遵守的群體規範,並以此協調大家的行動,滿足成員的歸屬需要和彼此之間相互認同,從而使班級成為堅強的集體。

其次,要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對於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應該支援和保護。對於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持慎重態度,積極引導,聯絡感情,加強班級目標導向。

對於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教育、爭取、引導和改造。而對於破壞型的非正式群體,則要依據校規和法律,給予必要的制裁。

群體凝聚力

凝聚力是在團體行動中可以看到的成員之間一定程度的支援與幫助,它通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忠誠、責任感、榮譽感,成員間的友誼感和志趣來說明。群體凝聚力強的班級,學生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

(2023年)班級規模是從哪些方面影響課堂管理的?

【解析】班級的大小是影響課堂管理的乙個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課堂管理的難度與班額的大小成正比,班額越大,管理的難度越高。首先,班級的大小會影響成員間的情感聯絡。

班級越大,學生之間相互交往頻率就越低,情感紐帶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內的學生越多,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就越大,課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級的大小也會影響交往模式,班級越大,學生間相互交往、了解的機會就越少,班集體的凝聚力就越不容易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就越不容易樹立,對課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

最後,班級越大,內部越容易形成各種非正式小群體,而這些小群體又會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班級的大小宜適中才有利於教師進行課堂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督促每個學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應如何提高課堂裡的群體凝聚力?

[參***]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乙個成員的吸引力。它可以通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忠誠、責任感、榮譽感,成員間的友誼感和志趣等來說明。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乙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教師應採取措施提高課堂裡的群體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體的凝聚力情況。其次,要幫助課堂裡的所有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價,形成認同感。

再次,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以作為群體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形成歸屬感。最後,當學生表現出符合群體規範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就給予讚許與鼓勵,使其行為因強化而鞏固,形成力量感。

群體動力

[參***]群體動力:不管是正式群體還是非正式群體,都有群體凝聚力、群體規範、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的人際關係。所有這些影響著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群體動力。

定型的期望

定型的期望:人們對教師在學校情境中執行任務往往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師的外貌談吐並不符合這種固定的看法,人們還是會按照這種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釋教師們的行為。

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它包括教師試圖鼓勵學生對課堂任務進行合作和參與而採取的一系列行為和活動的組織技術。

競爭競爭: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你認為該如何維持課堂秩序?(2023年,浙江)

[答案要點]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秩序,要做到以下幾方面:(1)說話要和藹可親。(2)管理要嚴而有度。

(3)講課方法靈活有吸引力。[評析]此題主要考查課堂管理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就是上課,而上課需要有良好的課堂環境,如何管理課堂,如何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話題。

簡述群體的基本特徵。

群體的基本特徵有三個:其一,群體由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其二,群體成員都在群體中佔據一定的位置,執行一定的角色,根據一定的目的承擔任務,相互交往,協同活動。

其三,群體成員受共同的社會規範制約。

課堂管理

[參***]課堂管理: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係從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好的課堂管理是實現學校整體效益的基礎,它具有促進和維持教學兩個功能,具體而言,指課堂管理能創設一定的學習環境,滿足學習者需求,激勵潛能;同時,課堂管理能使課堂的內部環境得以維持,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教師期望

教師期望:人們對教師在學校情境中執行任務往往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即使教師的外貌談吐並不符合這種固定的看法,人們還是會按照這種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釋教師們的行為,這就是定型的期望。

它包括人們對教師理應表現的行為及其所具有的動機和意向的期望。

論述課堂結構。

[答案要點]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1)課堂情境結構①班級規模的控制班級過大容易限制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阻礙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課堂出現較多的紀律問題。

②課堂常規的建立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能夠使課堂行為規範化。③學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座位時,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紀律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並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2)課堂教學結構,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

①教學時間的合理使用:課堂活動有學業、非學業、非教學活動三種型別,學業活動時間越多學業成績越好。②課程表的編制:

編制應盡量將核心課堂安排在學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學科,形象性與抽象性學科交錯安排。③教學過程的規劃。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課堂紀律分成哪四種型別?

[答案要點](1)教師促成的紀律。剛入學的小學生往往需要教師給予較多的監督和指導,需要教師為他們的學習和工作設定乙個有結構的情境,即組織乙個良好的集體結構。這樣的「結構」就是教師促成的紀律。

(2)集體促成的紀律。從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學生社會化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們開始對同學察言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務促成的紀律。每一次任務都有其特定的紀律,有時某一項任務會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而對其他誘人的活動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紀律。

當外部的紀律控制被個體內化之後成為個體自覺的行為準則時,自律便出現了。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係或心理距離。

試述課堂紀律的型別。

【要點解析】課堂紀律的維持與教師的威信、領導作風、班級人數的多少、學生年齡特徵、班風、班集體的性質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聯絡。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四種型別:(1)教師促成的紀律。

教師促成的紀律應該包括結構的創設和體貼。教師的指導、監督、懲罰、規定限制、獎勵、操縱、組織、安排日程和維護標準等,都屬於結構的創設。而體貼則包括同情、理解、調解、協助、支援、徵求和採納學生的意見等。

這對兒童、青少年紀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剛入學的小學生往往需要教師給予較多的監督和指導,需要教師為他們的學習和工作設定乙個有結構的情境,即組織乙個良好的集體結構。即使是比較成熟的青少年學生,他們還是需要教師為他們的行為提供指導。

所以,在課堂管理中,教師促成的紀律是不可缺少的。(2)集體促成的紀律。從入學開始,學生開始了真正的集體生活,同輩人的集體在學生社會化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他們開始對同學察顏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和如何行事。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開始參照群體準則、行為規範來規定自己的言行。比如學生加入團組織後,在遵守校規校紀方面會表現得更加模範。

(3)任務促成的紀律。每一項任務都有其特定的紀律,學生捲入任務的過程,就是接受紀律約束的過程。如課堂討論與參觀學習各有不同的紀律。

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個人對活動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學生對任務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把眼前的行動與任務聯絡起來,越能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於任務的需要。如學生對課本劇的編寫表演整體把握了,在改編創作、導演、排練、製作道具等方面都會積極主動地計畫操作,直到任務完成。

(4)自我促成的紀律。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進,外部的紀律控制逐漸被個體內化成為個體自覺的行為準則,學生自覺地遵守正確的班級社會規範,養成良好的守紀習慣,自律便出現了。自律標誌著人的成熟水平。

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請聯絡實際,談一談在課堂管理中教師應如何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

[參***](1)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主要表現為漫不經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級活動、與教師和同學關係緊張、容易衝動、上課插嘴、坐立不安、活動過度等。(2)問題行為是乙個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某一種行為而言的,而且除了後進生有問題行為之外,優秀學生有時也有可能發生問題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裡靈活而機智地處理和矯正問題行為。

(3)教師對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與矯正應做到以下兩點:①正確對待學生的課堂行為。一般來說,課堂行為往往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積極的課堂行為指與促進課堂教學目的實現相聯絡的行為,而消極的課堂行為則是那些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對於消極的課堂行為,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是不可採用諷刺挖苦、體罰、剝奪學習權利等懲罰手段。②採用行為矯正以及心理輔導來處理課堂問題行為。

例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和小組輔導等。

簡述群體的含義和特徵。

[答案要點]群體,是介乎於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人群結合體。具體地說,就是指在組織機構中,由若干個人組成的為實現目標而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規定其行為規範的人群結合體。它的基本特徵有:

(1)群體由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2)群體成員根據一定的目的承擔任務,相互交往,協同活動;(3)群體成員受共同的社會規範制約。

合作:學生們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教育心理學練習第十三章課堂管理

第十三章課堂管理 單選題 1.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的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稱為 a.課堂紀律 b.課堂管理 c.課堂規範 d.課堂控制 2.指群體對每乙個成員的吸引力。a.群體規範 b.群體凝聚力 c.群體氣氛 d.人際關係 3.注重創造自由空氣,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

教育心理學 中小學 第十三章知識摘要

第十三章課堂管理 第一節課堂管理概述 一 課堂管理的概念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於教師 學生和課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協調。課堂管理就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二 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 一 教師的領導風格 二 班級規模 三 班級的性質 四 對教師的期望 第二...

第十三章 課堂管理

第一節課堂管理概述 一課堂管理及其功能 一 課堂管理的含義 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外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二 課堂管理的功能 促進與維持 1.促進功能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良好的學習環境,極力學生釋放潛能,促進學習。2.維持功能 在課堂教學中維持良好的內部環境,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