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2021-03-04 09:58:06 字數 2865 閱讀 4757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要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鼓勵學生誦讀,以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

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一、複習匯入,秋天是乙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說?(背)

《: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時,我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了解詩人及其背景:

1、師說出詩人名字並板書——葉紹翁,邊板書邊說: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然後問學生:

誰能告訴大家,你了解葉紹翁多少?學生匯報: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

南宋),他擅長寫景抒情。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互相補充,教師提示,生逐字逐詞逐句理解

2.下面讓學生結合插圖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問學生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中的字詞或意思呢?

(看注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因為提前布置讓他們預習過,查詢過,這時只是交流)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用他們提出的辦法進行學習古詩,看看能讀懂的有哪些,再把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後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讓學生讀詩的第一二句。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生:

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風的聲音。師:

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你怎麼知道是涼涼的秋風?(生體會寒字)這風怎麼吹?

發出什麼聲音?(呼呼)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

(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體會朗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3.詩人在夜空中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一輪明月)看著這一輪當空的明月,你想起了什麼節日?

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此時此刻的詩人也是這樣嗎?為什麼?

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理解詩句:江上秋風動客情(板書:

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我以為學生答不上來的,低估了他們,我感到很高興)這時我又不失時機的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爸爸媽媽、朋友、家人)

4.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生體會(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 指導朗讀(江上秋風動客情),體會作者的感情

5.詩人還看到了什麼?(看圖:籬笆下的一盞燈)。讀出相關詩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看著這盞燈,作者想到了什麼?齊讀詩句:知有兒童挑促織

6.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7.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8、你們捉過蛐蛐嗎?是打著燈捉的嗎?是簡介晚上捉蛐蛐的過程,強調「挑」字的讀音(第三聲)

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

10.感情朗讀全詩

五、背誦詩歌

六、回顧總結

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想法,也就是教學中的得與失吧:得就是通過教學,我覺得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

如在教學「初讀,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上,因為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過,所以在這裡我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用他們自己提出的辦法來互相學一學這首古詩,看看能讀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後,就解決了的問題,我問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是通過看注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結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徑來弄懂的。我想:

孩子們能夠通過自己獲取的知識來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很難得。在抽讀時,學生也在不斷地互相糾正著對方生字的讀音。反思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為課堂的生成不錯,既幫助了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裡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同時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後讓大家發現並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再次鞏固及書寫。

當然,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導學生釋題時,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中的「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指那個人在看書,有的同學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反覆讀課題,又讀了兩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的意思,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由於自己課前準備不夠,所以在這花了不少時間。

二、在教學詩句「知有兒童挑促織」這句詩時,儘管在教學中,沒有強加給學生」挑」字在詩句中的正確讀音,而是採取了查字典的方法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但在課堂上我沒有清楚的處理「挑」字的教學,感覺當時有一點繞口,挑促織——讓學生聽老師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顯。雖然學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兩個孩子打著燈籠在捉蛐蛐,但學生不知道那個時候,蛐蛐應該是在石縫裡或者草叢中比較隱蔽的地方,這樣捉蛐蛐就還得有乙個過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為學生對捉蛐蛐的操作過程沒有乙個明確的概念,不知道這是用一根麥桿或者很細很細的樹枝在洞口撥弄,把蛐蛐撥出來,所以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找到正確的讀音。可見,教師的備課還應更細緻些,才能在教學中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才能教學好每一堂課。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夜書所見 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的第一首古詩。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又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

夜書所見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 促 深 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 挑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重點 1.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教學過程 ...

《所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 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匯入時,我請小朋友們看圖,說說自己從圖中看到的,啟發小朋友充分想象當時森林中的情景。然後通過聽蟬鳴聲,請小朋友想象牧童當時的心理活動等。這樣在小朋友在真正學習古詩之前已經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礎,對後面的理解就比較容易。學生反覆朗讀,讀出情趣。在這一課中,詩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