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實施方案

2021-03-04 09:56:07 字數 4955 閱讀 9323

胡官屯鎮中學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推進我校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和富有個性的發展。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有關檔案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聞韶鎮泰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實施方案。

一、評價的指導思想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對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時,應力求內容全面、客觀,程式科學、規範,關注學生全面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評價的基本原則

評價實施要遵循導向性、全面性、公平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1、導向性原則

通過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落實科學的學生發展觀,推動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實驗工作,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發展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2、全面性原則

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著眼於學生的成長過程和整體表現,實施動態的、綜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評價,既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又彰顯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發展潛能。

3、公平性原則

建立、健全評價管理和監督制度,不斷完善評價方法,確保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公平、公正、公開,確保對學生的評價全面、客觀、真實,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效性。

4、發展性原則

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注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發展功能,突出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使評價過程成為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5、可操作性原則

從實際出發,圍繞評價目的,針對不同素質種類,建立簡便易行、利於操作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評估過程要簡便、直觀、易操作,努力實現評價操作與管理的資訊化,實現評價作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評價的內容與要求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公民素養六個維度,各維度又包括30個二級指標。

1.思想品德:愛黨愛國、愛家孝親、理想信念、誠實守信、仁愛友善、責任義務、遵紀守法。

2.學業水平:知識技能、發現問題、**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

3.身心健康:生活方式、鍛鍊習慣、身體機能、運動技能、心理素質。

4.藝術素養:審美感受、理解能力、鑑賞能力、表現能力。

5.社會實踐:實踐意識、團隊意識、實踐能力、體驗經歷。

6.公民素養:環境意識、安全意識、人生規劃、傳統文化、自律意識。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具體內容與主要觀測點、相關資料與證明要求見附件1、附件2。

四、評價結果的表達

根據綜合素質的不同內容和表現特點,對評價結果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思想品德」、「公民素養」和「藝術素養」的評價結果以優秀、合格、尚待改進三個等級呈現;「學業水平」、「社會實踐」的評價結果以a、b、c、d四個等級呈現;「身心健康」的評價結果以良好、一般、差三個等級呈現。在實施評價時,對總評結果為優秀或尚待改進的學生必須提供充分的實證材料。

五、評價表及其使用說明

評價表包括「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見附件3)、「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學期用表」(見附件4)。每學期結束前,先根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的內容按以下程式進行評價: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教師評——總評;然後將總評各項指標呈現在「學期用表」 中。

使用後,將「評價表」和「學期用表」均放進「成長記錄袋」。

各項用表使用說明如下:

(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的使用

1.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綜合素質評價應採用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自評主要應用於形成性評價中,其結果供教師參考;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作為終結性評價的主要依據。

2.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作用。教師要通過平時的觀察,及**價學生在發展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的基礎上,自覺對照,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引導學生通過建立個人成長記錄袋,收集學生個體發展中的有代表性的資料,客觀反映學生的努力、成就和進步。

要引導學生在互評的過程中學會評價和分析,學會交流、合作與分享,在互評中,清晰了解自身發展的狀況,明確努力方向,促進其在原有的基礎上的發展。

3.指標專案的評定要求。思想品德、公民素養、藝術素養等方面的評定:凡符合標準並有突出表現者,可評為優秀;凡基本符合標準者,可視為合格;凡有突出問題,不符合基本標準的,可記載為「尚待改進」。

被評為「優秀」或「尚待改進」必須提供充分的實證性材料。

學業水平、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評定:凡符合標準並有突出表現者,可評為a;凡基本符合標準者,可視情況得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得d;凡被評為「a」或「d」 必須提供充分的實證性材料。

身心健康:凡符合標準並有突出表現者,可評為良好;基本符合標準者,可視為一般;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評為差,凡被評為「良好」或「差」必須有充足的實證性材料。

4.綜合素質評價中,每乙個維度各二級指標的評價結果中若同乙個等級的個數達到半數及半數以上,則該維度的最終評價結果以該等級呈現,若兩個不同等級的個數各佔半數,則最終以高等級的評價結果為準。例如,某學生的「思想品德」中的「熱愛祖國」、「理想信念」、「仁愛友善」和「責任義務」的評價結果分別為合格、合格、合格、優秀,則該學生這一維度的最終評價結果為合格;「公民素養」中的 「環境意識」、 「安全意識」、「傳統文化」、「人生規劃」、「自律意識」的評價結果分別為優秀、優秀、合格、合格,則該學生這一維度的最終評價結果為優秀。

5.如果「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結果不一致,應提**級評定小組討論後形成評定結果。若有特殊情況則應提交學年級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處理。

(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學期用表」的使用

學生學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表是對學生學期綜合素質表現情況的全面、概括的反映。「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學期用表」與「初中學生模組修習成績報告單」一起使用,包括高中學生模組修習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統計和總評、獲獎情況、考勤情況、班主任寄語和監護人寄語等。

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統計各項目的方框(□)中應填寫一學期各評定專案中二級指標所對應等級的累計數字。若專案的結果統計中某一等級的個數達2個及以上,則該維度的總評以該等級呈現,若兩個不同等級的個數各佔半數,則最終以高等級的評價結果為準;要認定為「優秀」、「a」或「良好」應有充分的實證材料,要認定為「尚待改進」、「d」或「差」應將實證材料報年級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審定。

學期獲獎以年級、學校或以上級別認定專案為準。

考勤情況以考勤記錄為準。

「班主任寄語」主要表達教師對學生發展的期待。

「監護人反饋意見」是家長對評價情況的反饋意見或表達對子女發展的期待。

(三)學生綜合素質畢業評價使用市、縣對初中畢業生和小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要求記錄檔案材料。

六、評價的實施和管理

(一)成立學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年級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及班級評定小組。

1、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的制定、培訓和監督工作,機構如下:

組長:王玉軍

副組長:付其文趙長青

成員:呂英俊、朱成才、閆洪強、付建民、史純勇、候照寶

2、年級學生綜合素質小組由分管級部校長、級部主任、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組成,主要負責組織實施並監督評定工作。評定委員會人數為5人或以上。

3、班級評定小組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負責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具體評定工作。評定小組的人數為3人或以上。

(二)學校領導小組負責對評定者進行專項培訓,規範評價過程的操作。教師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保證評定工作科學、有效和公正地進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由任課教師、班主任共同承擔和協調,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共同完成評價任務。

(三)加強制度建設,嚴格評價管理。要建立公示制度,向學生及其家長解釋並公示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方法、程式及評定結果的使用。評定結果應及時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對評定結果為優秀的學生進行公示。

嚴格管理評價檔案,不得擅自更改評價結果。

健全申訴、舉報和監控制度。學生對評定結果存在異議,可向學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或年級評定委員會提出申訴或舉報。領導小組和年級評定委員會應組織人員對評定工作進行過程監控和質量評估,充分了解評定工作的有關資訊,及時糾正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評定工作結束後應認真進行工作總結。

(四)、評價方法與程式

綜合素質評價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過程評價、學業成績和學期評價相結合,由德育處具體組織實施。「過程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學期評價重點關注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公民素養六個維度,其操作程式如下:

(1)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記錄標誌性成果(20%)

學校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著重收集由學生自己選擇的、最滿意的、能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標誌性成果。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學生數的30%,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獲獎人數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參加人數的30%。

具體標準為:校級各類證書加6分;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各模擬賽和評選中取得的證書,縣級每個加8分,市級以上加10分;在非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各模擬賽和評選中取得的證書折半計分。

(2)日常班級評價(30%)

日常評價由學習習慣和行為養成兩方面組成,學習習慣由班級評定小組組織完成。學習習慣分課堂評價、作業情況兩個部分,課堂評價是教師用來記錄學生課堂表現,下課後教師在評價表上簽字,課代表利用課餘時間把成績抄寫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記錄表上;作業情況是教師用來評價學生作業情況的,優秀的加分,抄襲或者不完成作業的扣分。

行為養成主要由教育處、學生會組織完成。通過一日常規檢查的表現進行評價。一日常規檢查包括兩休紀律、兩操秩序、禮儀、儀表、課間活動、衛生區清潔等進行評價日常評價,一周一彙總,一月一統計。

學期末,按成績高低排出名次,以3:5:2劃分為abc三個等級。

(3)學期末組織期末評價(10%)

學期評價由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學期結束時,根據六個維度評價標準,學校統一安排時間,讓學生評出自己各專案等級,寫好自評報告,填好《學生自評表》。學生自評結果作為學期評價的一部分,按10%比例合成到學期評價成績中。

學生互評即為小組內部評價,小組六位成員根據小組成員的日常表現,以2:3:1劃分為abc三個等級,按40%比例合成到學期評價成績中。

班主任組織各科教師根據學生平時表現進行教師評價,以3:5:2劃分為abc三個等級,按50%比例合成到學期評價成績中。

校本教師發展性評價實施方案

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教師知識能力的發展 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教育評價體系,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的核心。已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指出要 發揮教學評價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不斷提高教師能力的評價體系和學校領導 教師 學生 家長共同參與...

發展性評價學生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 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課程評價改革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說來,體現出以下特點。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隨著資訊科技的...

學生發展性評價方案

應試教育不重視學生裝的全面和諧發展,自主性發展,不同學生的發展導致學生沒有自主性,創造性,發展性,而新課程重視學生以上三方面的發展。為適應新課程,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我校特擬定以下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性方案。一 重視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應試教育中,我們以德 智 體 美,勞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全面發展。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