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感悟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2021-03-04 09:54:05 字數 3797 閱讀 3844

魯北工業園實驗學校:馬淑梅

「培養學生獨特的感悟能力」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反覆強調的問題。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存在「為文造情,質量不佳」的問題,作文東拼西湊,組合成篇,缺乏個性化。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為了讓作文教學走出低谷困境,必須讓作文內容生活化。

引導學生積極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體驗人生,抒寫靈性,表達真情,使作文返璞歸真,正本清源,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感悟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寫作水平基石:何謂感悟?「感悟」一詞是源於從佛教引入而來,它本質上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一直強調的領悟相通,這裡所說的感悟,是指學習者在學習中有所感觸,有所感受而領悟。

也是學習者通過對情感、事物、行為的內省體察,有新感觸,悟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言說的知識、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先通過觀察事物或閱讀材料,有所感悟,才從而進行具體的寫作活動。

對感悟能力強的人來說人而言,靜靜地注視「裊娜」兩個漢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現出公園裡迎風擺動的楊柳細枝,神話裡美貌仙子的輕柔飄帶,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條體態。人,又是帶著自己的情感在觀察自然的,一經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似乎是主觀的解釋,微不足道的就可能變得意味深長了,垂柳可以變得多情,天鵝則善良而又高潔,黃鼠狼卻是卑鄙而又狡猾。 ……這些同學在寫作時總是才思敏捷,一氣呵成。

但是有些同學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即使感興趣也是看一看,樂一樂而已,因此他們在進行寫作時總是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即使咬爛筆頭也寫不出一片像樣的文章來。

感悟能力的培養,是創新寫作的關鍵:感悟並非僅僅限於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分析,更重要的是在感性的基礎上有自己獨到見解和創新意識。感悟之於作品,正如味覺之於食物;感悟之於讀者,正如鼻、舌之於人體。

缺乏敏銳的感悟能力,就好象美食在前,偏偏自己卻味覺麻木,就更談不上創新了。因此,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對創新寫作起著關鍵作用。

對於同乙個事物,有的人目光敏銳,善於感悟,不僅像攝像機一樣能把客觀的物像攝人自己的眼簾,印入自己的腦海,而且能在極其普通極其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鮮東西,生動的,帶著生活露水的,深層次的;而有的人身在見,聽而不聞,雖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前者的文章往往是讓人眼前一亮,別具風格,獨樹一幟;後者的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沒有新意,作文水平難以提高。

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啟用感悟,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創新精神。

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可以說,啟用感悟,既是新世紀對作文教學的一項要求,也是對語文教師的一項新挑戰。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準備:

第一:要從觀察入手:

眾所周知,感受首先離不開觀察。作文教學時,我們比較重視指導學生對大自然、人情事務進行觀察。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是創造之源,也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一塊沃土。

但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善於用情感、意識、思考去觸控事物的品質,沒心的人是另一種盲人,什麼也發現不了。」

怎樣才能入心呢?那就要做到:調動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認真觀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觀察忌籠統,忌大而化之,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

「拆開來看,拆穿來看」;觀察事物,不管是觀察環境還是觀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體,又注意區域性,還要注意細部;都要捕捉特徵,按一定的順序;都要既觀其靜態,又了解其變化;多角度、多側面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就能採集到豐富的寫作材料,把握全貌。

法國大作家福樓拜要求初學寫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練練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練得明亮,把耳朵練得敏銳。****家契訶夫說:「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鍊成乙個目光銳敏、永不罷休的觀察者。

」無數成功的作家都把觀察看作學習寫作的頭等重要的基本功,我們初學寫作的學生當然應借鑑這些經驗,鍛鍊觀察的本領,興味盎然的從生活中汲取材料。

第二:要從長期積累做起:

寫作上的「有公尺之炊」單靠在生活中觀察、搜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勤於積累。儘管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但乙個人的生活範圍畢竟有限要開啟寫作大門的廣闊天地,須學習,掌握更多更廣播的知識,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為此早青春年少之時,要廣泛閱讀,涉獵各方面的知識。要開拓視野,實實在在下點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細功夫。

這個細功夫應下在那幾個方面呢?首先把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隨手記下來。並告訴學生,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許多事情往往是頗富哲理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用心體悟,反覆琢磨,便會慧眼獨具,從中悟出值得闡述並給人以啟迪的哲理。

其次要提高寫作能力,還須勤於從書刊閱讀中採集,善於積累多種材料,凡材料厚實的文章,或啟人深思,或拓人視野,都可以把其精華積累下來。「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為寫《資本論》,每天要到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去翻閱書刊,他前後翻閱了1500多種書籍,作了大量筆記。

他在圖書館習慣坐同乙個位置,有時一天在圖書館裡坐十幾個小時,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覺被踩成了兩個腳印。當然,中學生習作所要求的無法與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寫巨著的這種廢寢忘食、苦苦積累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再次在作文教學中,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動腦思考,產生認識,形成感悟。「感悟的大境界要像林黛玉讀《西廂記》,『嘴角不禁生出縷縷的清香來』」。隨著感悟的進一步深化,學生從心靈深處所迸發出來的情感、認識,不斷堆積,「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

這時寫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抒懷的衝動,表達的慾望推動著學生寫作,不吐不快,水道渠成。

感悟,感悟,當然包括「感」與「悟」兩個層面的意思。感,是感性體驗,覓得真趣;悟,是理性思考,練就主見,是提公升材料,是寫作的昇華。因此,作文教學的重點在於「悟」,如何讓學生抒寫靈性,表達真情,深層「感悟」呢?

(1)讓思維之花開花結果。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或某種現象,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反思,調動他們的思維,想一想這個事物和現象說明了乙個什麼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如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其中有個同學就反問:「愚公為什麼不搬家呢?」針對這種情況,我引導學生思考,為方便後人寧可去移山的堅忍不拔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這樣一啟發,學生的思維就開拓了,並逐步走向成熟。

(2)讓生活溢滿真情。作文要求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情」是文章的靈魂。而文章中的真情實感是靠「學生自己去感悟的」。

因為「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他人」。要引導學生善於用心去感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留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悟出濃濃真情。如在另一次作文時,我要求學生寫以父母親情為題材的文章。

有一位同學寫他尋找失散多年的母親的故事,非常感人,那些鏡頭真是催人淚下:

「黃昏時分,我醒了過來,觸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陽淒迷。眼看暮靄降臨,我一陣心悸,情不自禁地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媽媽,你在**啊?

您在**。哭聲穿過萬里長空,我相信,母親一定會聽見兒子淒厲的呼喚,礫石啃咬著我的腳趾,草桔劃破了我的腳掌,但所有的疼痛並不能阻止我奔向母親的方向,即使絆倒在地摔得頭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親的堅定決心……」

當我在班上朗讀這篇習作時,很多同學竟被感動得哭出聲來。我知道,在同學們的心靈深處又一次受到那血濃於水的父母親情的震撼。

(3)讓范文搭建寫作技巧的平台。閱讀他人的文章,除了從中領悟深刻道理,人間真情外,還要悟出寫作技巧。如學習了《白楊禮讚》之後,我指導學生悟出文章的立意:

熱愛自然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告訴青少年要做乙個堅強,折不彎,壓不到的人。選材:是對黃土高原上挺拔直立的白楊樹進行高聲的讚美。

結構:首尾呼應,結構嚴謹。語言:

語言優美,文采斐然,質樸恬淡中抒發真情。接著,我出了一道作文題:《家鄉的棗樹》。

要求學生學習《白楊禮讚》的寫法。進行仿作。結果這次寫作大獲成功。

同學們寫出的文章情真意切,圓潤豐滿,感人肺腑。從選材到立意,從語言到結構:都上了乙個層次,有了乙個質的飛躍,作文效果較好。

此外,生活中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 我們還可以啟發學生運用聯想,想象的方法去感受它,體驗它,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學生善於感悟的習慣,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

寫作熱情、寫作衝動來之於對自然、對社會的頻繁接觸。熱愛生活,投入生活的懷抱,眼看,耳聽,潛心思考,體驗感受,情感獲得孕育,思維得到鍛鍊,讓學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把自己真實的感悟表達出來。感悟能力強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作文是小學生運用語言知識的綜合體現,是語文教學中的乙個難點,一直困擾著廣大師生,很多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單調作文訓練中,形成了乙個沒興趣 不想寫 寫不好的惡性迴圈。要打破這個惡性迴圈,最基礎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參與作文實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作文水平較低,是寫作興趣喪失造成的...

提高公文寫作水平

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要能寫 詩歌,但是一定要能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紮實不可。葉聖陶 公文寫作的實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作為具有社會性特徵的人,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相互之間會形成各種關係,會產生各種交往 或是為了交流資訊,或是為了合作辦事,或是為了 問題,或是為了解決...

拓寬寫作思路提高寫作水平

拓寬學生思路,是培養與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乙個關鍵環節。教寫記敘文如此,教寫議 更是如此。但是從當前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看,這一問題還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足夠重視。一般學生的思維還是比較僵化的,其思路還是比較閉塞,他們寫起文章來,總是習慣用一兩種固定的模式去構思行文,或按教師命題的要求去拼湊編織成文,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