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365企業管理者批評員工需要注意的七點

2021-03-04 09:53:25 字數 3842 閱讀 7138

企業管理者批評員工需要注意的七點

對許多人來說,批評別人是最叫他們畏懼的一種溝通活動。不管是批評人還是被人批評,我們都極少會享受這種互動。特別是如今,人們高度關注敏感、寬容和對他人的禮貌態度,這種感覺就尤其明顯。

在這種氛圍下,該怎麼進行有幫助意義的批評?

儘管人們都不喜歡被別人糾正,但我們大多數人內心深處還是知道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有人這麼做。員工大多想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得好,什麼時候做得不好。高效的管理者都明白乙個道理,如果不讓員工得到這種反饋,就不能指望他們會有所改進。

作為管理者,你要明白提供反饋(不論是積極還是負面的)是幫助員工個人及整個團隊獲取成功的必要因素。

為了讓我們給出的批評能被對方接受,你要選擇有效果的批評方式,你傳達的內容也要對批評物件有幫助。因此這就需要技巧!努力培養出這種技能會讓你一輩子都受用,而接受你批評的物件也能因此受益。

但首先,你在提出批評時必須避開幾個常見的誤區。

1、看見什麼就立刻批評什麼

那些提出批評時嘴動得比腦子快的人通常稱自己是「看到了就批評」。他們忽視了給出批評的地點和時間。其做法基於情緒上的反應,基本不考慮後果。

那些喜歡迅速提出批評的人經常在他們發現自己弄錯了、被誤導或不合禮節時陷入尷尬。

這樣的人往往低估了批評中的情緒力量,而當批評物件不覺得這次批評是以幫助為目的,或看不出批評內容中的價值時尤其如此。人們往往認為這樣的領導者容易反應過度或挑剔,很少有人認為他們是好老闆、好老師或是好教練。他們更容易讓員工產生疏離感而非倍受鼓舞。

他們忽視了乙個事實:批評一旦說出口,控制權就轉到了接收者一方,批評的內容是由接收者來解讀的。

因此,在給出批評時要避免這種做法。要認識到你的控制權源於充足的事前準備,你需要考慮批評的內容、表達的方式、時機和地點以及由誰來進行批評。這也需要人們養成先思考後開口的習慣。

2、選擇自己感到自在的場合、時機和方式提出批評

在提出批評的時候覺得不自在是很自然的,但許多人認為這種不自在的感覺會對成功進行批評構成限制。因此,不管是否有這種自我意識,人們都會設法恢復自在的感覺。通常,他們會基於他們願意接受批評的方式來提出批評。

這些人會更注重「自我」,而不是考慮到接受批評的物件的偏好和需求。

你一定不會希望被認定為「過於自我的批評者」。那麼首先,你的目標就不是在提出批評的時候感到自在;相反,目標是要讓批評達到效果。提出有幫助的批評是一種技能,很像是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商品宣傳。

正如銷售人員需要對銷售物件的怪癖和認知十分敏感,你也需要爭取對批評物件的認同。所以你需要擺脫自我的侷限,考慮批評物件的偏好和需求。

3、批評中傳遞的資訊是針對個人的

在提出批評時針對個人,不斷地在批評中提到「你」這個詞,犯的就是標題中提到的這種錯誤。這些批評者沒能認識到,許多人在聽到批評的時候會心生戒備,因為他們傾向於將批評視為對其個人的攻擊。這些被批評的人為了保護自己會留意一些特定的詞或短語,例如「你本該知道」、「我支付給你的薪酬太高了」、「你的經驗不足」或者「我對你很失望」。

隱含在這類批評背後的是責備的資訊和基調,而批評物件接收到的隱含資訊是「這一切就是你的錯」。正因為如此,批評物件會非常懷疑提出批評的人並不在乎他的最佳利益。

在給出批評時,你應該去掉資訊中的個人特徵,以第三人稱或被動語氣來進行。例如,說「這份報告交晚了」,而不是「你給我的報告交晚了」。你可以說「為了更貼近受眾,可以先提收益,然後開始提出這個創意」,這種說法要比「你提出創意的方式不太好,因為你沒有提到收益,因此你沒能更好地貼近受眾」。

以第三人稱或被動語氣傳遞出你的訊息會讓談話的重點集中在當前討論的問題上。問題的關鍵不是「你」,也不是「我對你有意見」,而如果批評的資訊針對個人就會導致這種誤解。

4、讓批評物件自己猜測如何糾正問題

如果批評者錯誤地讓批評物件自行猜測需要採取什麼措施,就會在指出對方的錯誤時表現得非常禮貌。禮貌和善意是很重要,但如果批評的內容不具體就達不到效果。達不到效果你又何苦去當這個「壞人」呢?

假設有人說:「你需要加強組織能力」,「你需要更加主動」,或者「你需要給我更多資訊」,除了讓你覺得這種指責挺針對你個人之外,通常在進行了這種交流之後你還是不確定自己該怎麼做才能糾正之前的問題。接受批評的人可能會進行多次不成功的嘗試,以試圖糾正問題並讓批評者滿意。

批評物件對他們試圖進行的改變並沒有什麼良好的感覺,反而只會感到困惑或沮喪,因為他們開始認為不管自己怎麼做,都無法讓批評者滿意。這種批評者總是讓他們自己去胡亂猜測。為了讓批評能起到幫助的作用,重要的是花時間跟批評物件具體討論你希望他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假設你(批評者)在與更高的管理層進行會面時被問得措手不及,你回去後告訴你的員工,你希望他們提供給你更多資訊,從而避免在下次會面時不知所措。這是個開始,但這個資訊仍然是在讓批評物件自行揣測。你是希望他每天定期來你的辦公室向你快速匯報最新情況,還是希望自己每週或每月收到乙份書面報告?

你需要澄清自己希望員工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讓你得到資訊,你需要與他們討論自己希望在報告中包含什麼內容。

5、未能指出任何的好處

犯這種錯誤的批評者會假設批評本身就已經暗含所建議的行為改變將帶來的好處。這種批評者被稱為「照做就好」型。

想象這樣乙個情景,老闆批評她的直接下屬沒能不斷向她報告自己的工作進展。如果批評本身與價值掛鉤,該直接下屬就不會認為她的老闆是個控制狂,或者不信任她(通常是這種情況),而是會有不一樣的反應。為了讓這個過程更加清晰,所有的老闆都應該說:

「在我跟我的老闆或其他高管會面時,他們提到了某個具體的話題,尷尬的是,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清楚情況。那感覺就好像他們串通好了一樣。如果有人能告知我你們現在的進展情況,那能幫上大忙。

」這樣的指示便非常明確了。

如果清楚地解釋了批評背後的價值,所需採取的行動也變得有意義了,批評物件也能理解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而不是為了取笑或是羞辱他們。這樣的認知對雙方都有利。

為了讓對方接受批評,你必須以能給對方帶來幫助的方式提出批評。事實上,由於除此之外的任何原因而進行批評都被視為無效。你必須明白這個道理。

6、不考慮改變批評的強度

對有些管理者來說,所有的批評都別無二致,根本不考慮它們的重要性或緊迫性分級。而這樣的管理者往往會在批評中誇大其詞以強調對方的錯誤所造成的影響。他們會在發現某個錯誤時說「你的報告簡直是一場災難」。

而在聽了你的銷售演示後,他們可能會說:「聽了這麼可怕的推銷之後,沒人會買這個產品的。」

人們進行這種誇張的批評,就好像希望震動聽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批評物件很快會否定他所犯錯誤的緊迫性和嚴重程度。在這裡,重要的是記住錯誤的重要性各有不同。

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該用同樣的強度給予批評。

如果你能停下來對某次批評進行反思,你就應當考慮自己指出的錯誤的重要性,並據此對你要傳遞的資訊進行定製化處理。這種調整會讓批評物件更易於看到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她。而且,當資訊傳達出去之後,控制權就轉移到了批評物件的手裡!

如果人們因為某事而遭到嚴厲批評,但這件事在他們看來是微不足道的或相對不那麼重要,那他們肯定會說「那麼,這裡面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這就相當於你批評了一通,對方依然是一頭霧水。

7、選擇的時機不對

人們往往會延後提出批評,而推遲的時間越久,批評者在重提這一話題上面臨的壓力和難度也就越大。這類批評者往往相信,只要他們等待的時間夠長,局勢會自動轉好,或者問題會神奇地消失。但如果問題沒消失怎麼辦?

事實上,大多數問題會繼續存在。正如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拉爾森博士(j.r.

larson)所述,「員工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大多數問題並非偶然出現,它們都是逐漸形成的。」因此,儘管這類批評者不願說什麼,但他個人的沮喪情緒以及壓力卻會在背後累積。

由於此前領導對此不置一詞,批評物件會受到誤導,認為一切都令人滿意,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不過,當你最終開始批評他時,對方會感到困惑,或許會開始詢問各種問題,因為他們迅速進入了防禦態勢。此時,就算批評物件徹底拒絕批評也不出奇。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雙方的對話就會相當難看。

你不該推遲提出批評的時機,但你也不該滑向另乙個極端,看到每乙個錯誤都立刻指出來。知道何時該指出某個錯誤,並讓對方關注這一點是提出批評的相關技能之一。你需要判斷對方是偶然犯錯,還是會持續犯錯直到有人進行干預。

企業管理者業績研究

摘要 文章從企業管理者的成本知識和預算參與程度的角度 管理者業績的影響因素,以戰略成本管理 預算理論 激勵理論和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實證分析證明管理者的成本知識和預算參與程度對管理者對內管理職能的業績產生正向的互動影響。同時結合我國經濟轉軌期的國情,提出了提公升我國企業管理...

如何做好企業管理者

乙個管理者需要具備的四大要素 1 積極的觀念 2 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3 持續的學習能力 4 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為一位管理者,大多是企業裡的中層角色,是團隊中的中堅力量。管理過程中如果管理者是主角,一般員工是配角。那麼作為團隊之外與之相關的人就是所謂的 觀眾 他們可以激勵管理者比別人付出更多,更賣力...

怎樣做好的企業管理者

做為乙個好的企業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嚴格管理,提高質量 企業要生存,要發展,第一步就是對企業強化質量意識,提高產品質量,先要樹立 質量第一,使用者至上 的思想,從產品的研究 開發 設計到生產直到包裝 儲存 運輸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把質量關。嚴格質量管理,一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管理網路,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