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原理重點整理

2021-03-04 09:40:40 字數 4982 閱讀 1062

一管理概述與重要性

管理的特性:科學性、經濟性、創造性、藝術性、靈活性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通過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活動,協調以人為中心的組織資源,以實現既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這一表述包括:

1、管理是一項有目標的活動。管理是一項有意識、有目的(實現組織的目標)進行的活動過程

2、管理工作的過程是由一系列互相關聯、連續進行的活動所構成的。這些活動包括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他們是管理的基本職能。

3、管理的物件是組織的各種資源,管理者必須把提高效益作為管理目標。

4、管理的本質是協調。

5、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開展的。管理須將所服務的組織看成乙個開放的系統,它不斷與外部環境產生互相影響和作用。

管理的職能:

1. 計畫職能。計畫是對未來活動的預先籌畫。

2. 組織職能。組織職能是指管理者根據計畫對組織活動中各種要素和人們的互相關係進行合理的安排

3. 領導職能。指導和協調組織中的人

4. 控制職能。為了確保組織目標能實現以及保證措施能夠有效實施,管理者要對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

5. 創新職能

6. 管理職能之間的關係。它們是互相聯絡、交叉滲透的。

二古典管理理論

****及其代表作: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實踐性思想:科學管理。管理核心:①科學論、標準化、勞資雙方利益一致②精神革命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現代經營管理之父」 思想重點在於分析一般管理原則和高層管理效率。

他指出任何企業都存在六種基本活動(經營活動):①技術活動②商業活動③財務活動④安全活動⑤會計活動⑥管理活動(最重要的一項:①計畫②組織③指揮④協調⑤控制)

十四項管理原則:①分工②權力與責任(權力應該同責任相等)③紀律④統一指揮(針對下屬)⑤統一領導(針對任務活動)⑥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⑦報酬(對工作成績優良的人進行獎勵,獎勵應該有乙個限度)⑧集權與分權⑨等級鏈與跳板原則(表明權力等級的順序和傳遞資訊的途徑)⑩秩序公平人員的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

馬克斯韋伯的組織理論 《經濟史》 《新教倫理的資本主義精神》 《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理論》 他的貢獻是提出了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從而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突破性思想)

1、 權力(權力是統治社會或管理組織的基礎)的型別:①統型權力②個人魅力型權力③理性一合法型權力

2、 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科層制)特徵:①正式的規章②明確的分工③權力分層④非個人的人員關係⑤正規化的人員任用⑥執業管理人員

三人際關係理論和行為科學

行為管理理論產生的標誌是著名的霍桑試驗以及梅奧的人際關係理論。

霍桑實驗(突破性思想) 「人際關係」學派的產生是霍桑實驗的直接結果。

背景:①泰羅制,流水線生產,使工人緊張單調,士氣低落②一戰後,國際工人運動興起,人們文化提高覺得不滿足泰羅制③士氣積極性對生產效率影響

人際關係理論的主要觀點:①企業員工是「社會人」,是乙個複雜的社會系統中的成員(與經濟人的區別:滿足人的需要)②生產率的高低不僅受物質條件諸因素的影響,而且取決於員工工作態度的改變(員工滿足度依賴於1、員工個人的情況2、工作場所的環境因素)③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這是不經官方規定而自然形成的(它們與正是組織有時相互補充,有時相互矛盾)④新型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員工的滿足度

行為科學的貢獻 (較有影響的行為科學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布萊克和穆頓的管理方格理論。

現代管理理論學派

哈羅德孔茨 《管理理論的叢林》用「管理理論的叢林」來描述西方現代管理理論的特點。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內容和貢獻:1、管理就是決策 2、決策不僅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而且涉及組織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3、決策的標準滿意化4、決策過程考慮人的經驗和智慧型

提出了與「經濟人」「完全理性」相對應的「決策人」、「有限理性」,這就是決策理論的核心。它選擇的標準是「滿意方案」,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方案」

決策理論的缺點:1、認為管理中除了決策別無他法,把管理限制在乙個較為狹窄的領域 2、西蒙認為「決策人」模式優於「經濟人」模式,前者必定替代後者。

當代管理問題及其挑戰

企業面臨的環境有以下特徵:1、資訊「**」的壓力 2、技術進步飛速發展 3、高新技術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 4、市場和勞務競爭全球化 5、產品研製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大 6、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7、全球性技術支援和售後服務 8、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苛刻

企業的社會責任

定義:是指企業承擔法律和經濟責任的同時以一種對社會有利的方法行事。

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改良經濟觀研究的是企業長期發展規程中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係,得出的結論是兩者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係。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1。對環境的責任(產品綠色化、保護與治理環境並重)2、對員工的責任(營造乙個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訓員工、不歧視員工)3、對消費者的責任 4、對競爭者的責任 5、對股東的責任 6、對所在社群的責任

四決策定義:乙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人們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為未來的行動確定乙個目標,並在多個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中選擇乙個合理的方案。

特點:目標性、可選擇性、超前性、風險性、過程性

按決策影響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長期決策(如企業投資方向選擇、組織規模確定)和短期決策(如企業的日常營銷、生產決策)

按決策的重要性劃分,可劃分為戰略決策(最重要的決策,指具有全域性性的、長期性的、方向性的、作用大的和影響深遠的決策,如企業長期發展策略、企業營銷戰略、產品開發戰略)、戰術決策(屬於執行戰略性決策過程中的具體決策)以及業務決策

按決策所要解決問題的重複程度來劃分,可分為程式化決策(管理學中80%的決策屬於程式化決策,由計算機輔助)和非程式化決策

按決策問題的可控程度來劃分,可分為確定性決策、風險性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按決策的主體分,可分為群體決策和個人決策

按決策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劃分,可分為初始決策和追蹤決策

科學決策的原則

1、 系統原則:是科學決策應有的思維內容。系統性客觀上要求應達到整體化、綜合化、最佳化的要求。

2、 滿意原則:是指在一定的內外環境條件下,對各種方案進行技術、經濟、社會的綜合比較,依據「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實施可行、政策允許」的評價標準選出滿意的方案。決策不可能避免一切風險,就不可能利用這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去實現「最優化」,而只有要求是「令人滿意」的,或「較為適宜的」。

任何一決策方案,都不能使人達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就一項決策而言,如能達到相對滿意,利大於弊就算可以了。

3、 資訊原則

4、 環境原則:決策者在進行管理決策時離不開對決策環境的分析、判斷和利用。外部環境是決策者無法控制而只能去適應的環境,對決策有兩類作用:

為決策提供機會或者對決策者造成威脅。內部環境是決策者可以控制的環境因素,包括決策者的使命、組織的人力、物力、財力、資訊、技術資源等。

5、 可行原則:管理決策的可行原則是指:決策方案可以在實踐中付諸行動。

為此應當從「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實施可行、政策允許、方案可比」五項準則對方案進行全面的可行性評價並給出結論。

6、 動態原則

7、 民主原則

8、 創新原則:不同於過去的新方案、新思路、新方法

9、 時機原則

定量決策方法(硬方法)

1、 確定型方法:在進行這類決策時,決策者對未來的情況已有完整的資料,沒有不確定因素,一般常用的決策方法有:線性規劃、盈虧平衡分析,非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動態規劃,投入產出數學模型,確定型儲存技術,網路分析技術等

1 線性規劃法:用於企業經營決策,實際上是在滿足一組已知的約束條件下,使決策目標達到最優(求目標函式最大值最小值的問題)可用**性、代數法、單純形法等方法求解

2 盈虧平衡分析:也稱量本利分析,盈虧平衡點(保本點)是指企業銷售收入總額與成本總額相等的點,產銷量大於盈虧平衡點是企業盈利

銷售收入=銷售量*單價

總成本=固定成本+單位成本費*銷量

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銷量*單價-(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銷量)

總收入=總成本時,銷售量 r=tc

盈虧平衡點:保本銷售量=固定費用/(單價-單價變動成本)

保本銷售收入=單價*保本銷售量

風險決策方法:決策者根據過去的經驗和科學地理論可以預先估計和計算算出自然狀態的概率值

決策樹又稱「決策樹」,是在風險型決策中常用的決策方法,方框結點為決策點,由決策點引出若干條樹枝,每條樹枝代表乙個方案,叫做方案枝,每個方案枝的末端畫上乙個圓圈就是圓圈結點(機會點),由機會點引出的樹枝稱為概率枝

不確定型決策方法:管理者不知道未來的情況有多少種,或雖知道有多少種,但不知道每種情況發生的概率,特點是決策者不能制定未來各種可能狀態出現的概率

1) 小中取**(悲觀法)

2) 大中取小法(樂觀法)

3) 折衷法(樂觀係數法)常用樂觀係數α表示,α取值區間為[0,1],(1-α)為悲觀係數,α接近於1,則較為樂觀,用樂觀係數法進行決策時,選擇各方案樂觀期望值最大值作為決策方案

公式:樂觀期望值=最大收益*α+最小收益*(1-α)

最小最大後悔值法:某方案在自然狀態下的後悔值=該方案在自然狀態下的最大受益—該方案在自然狀態下的受益

然後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後悔值(該自然狀態下各方案的最大受益),然後進行比較,選最大後悔值最小的方案作為所要的方案

五計畫計畫的作用:計畫是適應變革的持續活動,計畫能增強組織的協調,計畫是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計畫支援組織的控制系統,計畫可以應對難以預計的情況

計畫的步驟(程式,過程):情況分析,確定目標,且額定計畫的前提條件,選定備選方案,評估和選擇方案,實施計畫,監督與控制

目標管理:目標管理的實質就是將企業總目標分解為各個單位和每個職工的分目標,上級主管人員根據分目標對下屬進行管理。

六組織管理

組織結構的基本型別:直線制組織結構(適用於技術簡單業務單純規模較小的企業,或是現場的作業管理);職能制組織結構(能適應現在帶組織技術比較複雜和管理分工比較細的特點。能發揮職能機構的專業管理作用,減輕上層主管人員的負擔);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中小型組織);事業部制組織結構(即m型結構,適用於規模較大的一些公司事業部等組織);矩陣制組織結構(適用於航天航空企業,工程建設企業,需要集中多方面專業人員集體攻關的專案和企業);網路組織結構(適用於有較大的靈活性,既是對社會時尚做出反應的製造業,需要廉價勞動力的組織)

管理學重點整理

管理學第一章導論 一 管理的定義和基本職能 1.管理的定義 管理是對組織的人力 資金 物質及資訊資源,通過計畫 組織 領導和控制等一系列過程,來有效地達成組織的目標。資源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問題。效率效果兼顧。2.基本職能 1 計畫工作 首要職能 根據目標發展戰略確定行動方案和路線。達到目的 要什...

管理學考試重點整理

一.名詞解釋 計畫 指 制訂目標並確定為達成這些目標所必需的行動 組織 既可按名詞指稱乙個單位,亦可按動詞組織指稱 確定所要完成的任務 由誰來完成任務以及如何管理和協調這些任務的過程 領導 指 激勵和引導組織成員以使他們為實現組織目標做貢獻 控制 控制要求管理者識別當初所計畫的結果與實際取得的結果之...

管理學考試重點整理

一.名詞解釋 計畫 指 制訂目標並確定為達成這些目標所必需的行動 組織 既可按名詞指稱乙個單位,亦可按動詞組織指稱 確定所要完成的任務 由誰來完成任務以及如何管理和協調這些任務的過程 領導 指 激勵和引導組織成員以使他們為實現組織目標做貢獻 控制 控制要求管理者識別當初所計畫的結果與實際取得的結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