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摘用文摘心得體會

2021-03-04 07:16:16 字數 1452 閱讀 3663

說到教育文摘,這便攜的書籍給老師們帶來了新視點,新理念。毫無疑問,假期我還是把教育文摘作為學習的物件,因為那裡可以看到教育教學的縮影。其中,在教育隨筆專欄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教室:

出錯的地方」,讓我記憶深刻。文章描述了我國教師和美國教育代表團對上海一所重點中學的特級教師一堂物理課的不同評價。文章中說道「我們的教師認為這節課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有理論,有實驗;教學過程活躍,教師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師生互動,氣氛熱烈;教師語言準確簡練,教學時間安排得當。

下課時,聽課教師掌聲雷動,可美國客人卻沒有表情。他們說,課上既然教師問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堂課還有上的必要嗎?

教室是出錯的地方,這是日本人的說法。你隨便問乙個日本學生:你回答不好,上課發言還那麼積極,就不怕出錯?

孩子說,不怕,老師說教室就是出錯的地言。如果人人都怕出錯,不敢說出自己怕想法,正確的答案從**來呢?讓老師乙個人講才是最糟糕的。

英國人曾自豪地說,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似乎把學生當成了生物,讓生物生長;別的大學,似乎把學生當成了礦物,讓礦物定型。 」

下面是兩處故事情節:一位老師當著學生的面,把他的作業本哧啦哧啦撕成碎片,擲在地上,繼而怒不可遏的訓斥:「這幾道題,我在課堂上都講過,你還錯成這樣,你的腦子進水了嗎?

換本子重做——每道題做10遍。」老師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就地轉圈;而那位學生則如雷打的茄子,耷拉著腦袋,身體顫顫地蔫在那兒,一聲不吭。我在辦公室就經常看到一些不會做、做錯或玩不成作業的學生,不是被罰站、罰做,就是悶頭寫檢查,或是把家長叫來訓斥。

這些現象讓我感到很驚訝,因為在課堂或課後確實存在著。曾經,我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些現象,我在想:這些學生可能是班裡的後進生,對後進生應該用這樣的方式方法嗎?

也許我們當老師的真應該坐下來冷靜想一想,就像文章的作者所感悟的一樣:當你無情地撕掉學生作業本的時候,可能會把孩子稚嫩的心靈與可憐的自尊一同撕得粉碎;當你過度懲罰孩子的時候,老師的崇高形象與師生之間的美好感情也將會隨之變淡,甚而蕩然無存。

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由於觀察到一些學生因為害怕出錯,而不敢張口說,所以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學習本身就是乙個從錯到對的過程,沒有錯,怎麼會有對。於是,學生們在課堂上一遇到不會的會積極地去問別人,也會很勇敢地問我,學生的提問會讓我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並立刻做出調整,比如,如果有

五、六個學生同時問一人問題,我必須讓學生停下,或者重新講讀一下,或者重複它的要點及關鍵。學習是允許出錯的,但是不允許不勞而獲的。在我的再三強調下,我的學生在課堂上會積極地提出自己不會的問題,會在做練習的時候很用心地做自己的答案,哪怕自己錯了。

我剛工作時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缺乏經驗,閒暇之餘就會搜尋一些相關知識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成了我理論與實踐學習的有效通道。對待「後進生」,這位蘇聯大師有獨到的方法:對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

我曾試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

讀《教育文摘》心得體會

南墅鎮李家小學王海剛 在讀 教育文摘 的過程中,我會結合著自己的教育經歷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教育是事業,在其獻身,教育是科學,在其求真,教育是藝術,在其創新。我被這話深深地感動著,深深地吸引著。當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 寬容是老師應有的一種態度 時,我也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對一名老師來說,寬容 理解 ...

學文摘用文摘隨筆筆記感悟

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有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評分是教育上最精細的工具之一。第一,評分寧可少一些,但是每乙個評分都要有分量 有意義。第二,如果學生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我是從來不打不及格分數的。第三,如果你看出,學生的知識還比較模糊,在他們關於所學的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中還有些不明確...

2023年平度一中「學《文摘》用《文摘》」計畫

讀書活動培訓計畫 為了有效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豐富教師的文化內涵,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課堂改革的深入開展,促進每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施教能力的提高,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青島市教育局的有關要求,根據平度市師訓辦 關於開展中小學學 文摘 用 文摘 的有關精神,為將此項工作開展得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