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為誰工作

2021-03-04 06:47:21 字數 6090 閱讀 7834

你在為誰工作:隨處可見的「打工者心態」2012-2-22 22:33閱讀

「給多少工資幹多少活」的心理誤區

如今,有不少員工把薪水作為他們選擇工作的標準,把工資高低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尺度,於是常常聽到他們抱怨:「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就為這點錢,要那麼賣命嗎?」「市場經濟要講究等價交換,拿多少錢,幹多少活。

」他們總是想,反正老闆給的也不多,所以只要能應付老闆就萬事大吉,沒必要那麼認真傻幹。

這便是打工者的「哲學」,這種哲學在現實中無處不在,他們希望幹最少的活拿最多的錢。他們的信念是:老闆給多少錢我就幹多少活,這樣才不吃虧。

「給多少工資幹多少活」真的就不吃虧了嗎?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兩個真相:

首先,乙個人在企業裡工作,最終要獲得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回答僅僅是金錢,固然不能說你錯了,可是,乙個人如果只是為了錢而工作,那就毫無意義了。工作是生活中乙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只是為錢而忙、為錢而奔波,那麼這份工作也許很難讓你獲得快樂。

除了謀生,我們還有更多的東西可以追求,比如成就感,比如同事之間的友誼,比如自身的成長和成功。馬雲曾在阿里巴巴上市後的員工大會上說:「阿里巴巴在創業初期,處境非常艱難,有時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受不了苦的走了,嫌賺錢少的走了,剩下的都是一心希望阿里巴巴成功的人。結果,當初留下來的人現在很多都變成了百萬甚至千萬富翁。」

乙個人從他的工作中若只獲得薪水,而其他一無所得,那麼他無疑是很可憐的。因為,他主動放棄了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在工作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做真正值得做的爭情。

一位著名教授有兩個十分優秀的學生,對於他們而言,畢業後找份工作可謂輕而易舉。當時,教授有個朋友創辦了一家公司,委託教授為他物色乙個適當的人選做助理。

教授讓兩個學生都過去看看,於是他們分別前去應聘。第乙個應聘的學生叫墨菲。面談結束幾天後,他打**告訴教授:

「您的朋友太苛刻了,月薪居然只給600美元,我不能這樣為他工作。現在我已經在另外一家公司上班,月薪是800美元。」

後來去的那位學生叫約翰,儘管月薪只有600美元,他卻欣然接受。教授得知後問他:「這麼低的工資,你不覺得吃虧了嗎?」

約翰說:「我當然想掙更多的錢,但我對您朋友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覺得只要能從他那裡學到本領,薪水低一些也是值得的。從長遠來看,我在那裡工作將更有前途。」

很多年過去了,墨菲的薪水由當年的一年9600美元漲到40000美元,而原先年薪只有7200美元的約翰,現在的年薪卻高達200萬美元,還有公司股權和分紅。

能力鍛鍊遠比薪水重要得多,公司的存在為你能力的提公升和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當你的能力得到老闆的認可和賞識時,老闆就會付給你更多的薪水。許多傑出的經理人所具有的創造能力、決策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工作中學習和積累起來的。

由此可見,公司不但是員工之間互相交流和協作的平台,也是員工學習和展示才華的平台。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認識公司,你才能充分煥發出內心的熱情和責任感,將工作視為事業發展的乙個契機,而不是痛苦的工作一薪水交換過程。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工資的困境中走出來,找到工作的真正意義。

其次,「**」是別人給的,隨時可以拿走,「價值」卻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任誰也無法帶走。

一家小公司招聘業務人員,在前來求職的人中有一位資歷很深,對於這個公司來說,是「小廟容不了大和尚」。因此,公司老總與他面談時,很誠實地對他說:「依據公司規定,目前給不出太高的薪水。

」老總的意思是不想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想到他竟然接受了公司給出的條件,而這個公司給的工資只有他原來薪水的1/3,這讓老總感到很奇怪。

上班之後,他從來都是準時上班,勤跑客戶。不久之後,他的「功力」便顯現出來,業績遠遠超乎老總原本的預期,為公司創造了很多的財富。

於是,老總對他破格晉公升,而且大幅度地加薪。在慶功宴上,他道出了原委。

原來,之前他在原單位已做到主管,工作很順手,薪水也很豐厚,可是沒想到公司的一次海外投資失敗,老闆遠逃國外,他也受了連累,只好另投門路。

在找工作期間,他碰了好幾次壁,也曾經因為薪水無法與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痛苦,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老闆不識貨。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一句話:「**是別人給的,隨時可以拿走;價值卻是自己創造的,任誰也無法帶走。

」在這句話的激勵下,他選擇了重新出發。

「**由老闆決定,價值請自己創造」,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乙個員工能否創造價值,創造的價值有多少,老闆心中其實是有數的。不要動不動就想讓老闆給你加薪,而應在工作中讓老闆看到你的價值,主動給你加薪。

薪水並不能保證乙個人盡職盡責地工作。只有把工作視為乙個實現自我價值、追求卓越體驗、造福社會的平台,我們才能充分激發出內心的熱情和責任感。

「做得再好,也是為公司賺錢」:事實果真如此嗎

很多年輕人初入職場時都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做事都是為了老闆,做得再好也是為老闆掙錢,反正是為人家幹活,所以能混就混,即便公司虧損了也跟我沒關係。有些人甚至還扯公司的後腿,背地裡做些不良之事!仔細想想,這樣做對自己並沒什麼好處。

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a對b說:「老闆就給我這麼點錢,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

」b建議道:「我舉雙手贊成你報復!破公司,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看看。

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a問:「為什麼?

」b說:「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並不大。你應該趁著在公司的機會,拼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當一面的人物,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

」a覺得b說得非常在理,於是努力工作。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後,他有了許多的忠誠客戶。再見面時,b問a:

「現在正是好時機,要跳趕快行動哦!」a淡然笑道:「老總跟我長談過了,準備公升我做總經理,我現在不打算離開了。

」其實,這正是b的初衷。

a最初關注的主要是薪水的多少,而努力工作後,他的眼光放得長遠了,他明白了薪水並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努力工作為他帶來了許多,超過了他的預期。

生活中像a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如今,有許多年輕人剛剛踏人社會時,只考慮薪水的多少,而忽視了工作本身帶給自己的報酬,所以才會產生「工作是為老闆賺錢」的消極想法。

其實,剛從校園裡出來走上工作崗位,大多數人的工資都不會太高。因此,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因受不了自認為很低的工資待遇,經常跳槽。這些蜻蜓點水式的就業態度和做法,只會使鍛鍊個人工作能力的機會白白溜走。

拿破崙·希爾曾說過,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勞的服務,很快酬勞就將超出你所提供的服務。乙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大傷腦筋的話,他是看不到工資背後的成長機會的,當然,他也不會重視自己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事實上,決定他未來發展的恰恰是這些技能和經驗,而不是現在他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2023年,高賢峰博士提出了乙個「崗位股份制公司」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很好地說明我們「不僅僅是為公司賺錢,同時也在為自己打工」。看後,相信你會有所領悟。

「崗位股份制公司」的主要內容是說:每乙個工作崗位都是一**份制公司。這**份制公司有兩**東,乙個是老闆,乙個是員工。

老闆向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貨幣資本,表現為資金、廠房、裝置、土地等,要求回報的是利潤;而員工向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人力資本,表現為知識、經驗、技能等,要求回報的首先是知識、經驗、技能。

總結一下,從「崗位股份制公司」理論中可以發散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認真吸收,並運用於實踐,這對我們樹立起「為自己工作,對自己負責」的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1.崗位股份制公司中,老闆以資金入股,員工以人力資本共同入股,所以,員工也是股東之一。工資是勞動的報酬,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是股東的分紅。

2.老闆和員工分別向股份制公司投入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但投入的額度不一樣,一般來說,老闆投入較多,員工投入較少。因此,在這個崗位股份制公司裡,老闆還是董事長,員工則是總經理。

3.緊盯工資報酬就是打工者定位。把自己定位為打工者,必然產生「我為別人做事,別人給我工資」、「盡量少做事,想法多掙錢」、「遇到難事躲著走,能少幹就少幹」的心理。

4.打工者定位千萬要不得。少幹一件事,就少積累一次經驗,就等於少分紅一次。躲過乙個困難的工作,等於放棄一次技能提公升的機會,同時又放棄一次分紅的機會。

最終,知識、經驗、技能沒有提公升,報酬的提公升就沒有了根基。

而多克服乙個困難的工作,就等於多爭取了一次技能提公升的機會,又爭取到一次分紅的機會。最終,知識、經驗、技能大大提公升,報酬的提公升才能有根本的保證。

綜上所述,你並不僅僅是在為公司老闆們賺錢,你也是在為自己賺錢。怎樣使你自己的「公司」「生意興隆」,從而分到更多的「紅利」,就要看你怎麼去對待你的「崗位公司」了。

為工作多付出一點,你吃虧了嗎

為公司多做一點點,對你來講是吃虧嗎?或許有的人覺得當然是。但是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甚至更遠,便會發現,多做永遠不吃虧。

每天多做一點點,初衷也許並非為了獲得利益,但往往會獲得比利益更多的東西。

楊麗萍是我國著名的舞蹈演員,她留給我們最深印象的便是那支美麗的孔雀舞。可是你知道嗎,剛開始她並沒有什麼名氣。

那時,楊麗萍剛從雲南到北京歌舞團,也沒有幾個人看得起她。但是她很能吃苦,一般人練舞最多到晚上12點,她卻要練到凌晨四五點鐘。

有一次,北京歌舞團要舉行一次全國性舞蹈比賽,她很想參加。做一條跳舞時穿的孔雀裙要花幾百塊錢,而當時她乙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塊錢,儘管非常為難,但她咬咬牙,想盡辦法借到了錢,做了一條。

在評選即將結束的前一天,下著瓢潑大雨,楊麗萍帶著錄好的帶子敲開了一位評委家的門。

這次大賽有規定:第一,帶子必須由單位送來;第二,過了規定時間就不能參加。這兩條楊麗萍都不符合,但是這位評委還是被她的真誠感動了,於是答應她:

「我會在乙個合適的時候,將你的作品放給大家看一下。」

結果,在看到她的帶子時,所有的評委都被她優美的舞姿震驚了,楊麗萍最終獲得了一等獎。

後來,楊麗萍說:「我要成功,而作為乙個女性要成功,我只能要求自己比別人多付出。」

多付出一點,多做一點,便多了乙份展示的機會。

在工作中也是一樣,任何老闆都不會輕易地讓乙個人擔任重要職位,如果你想得到重用,就得一點一滴地展現你的優秀品質。

曾經,有乙個機構組織了這樣一次社會調查,問題是這樣的:如果沒人付給你加班費,你還願意加班嗎?

有5000名員工接受了調查,調查顯示:有4000多人認為:「誰願意加班啊,更何況還沒有加班費!

」而將近800人說:「要看具體的情況,如果公司確實有難處,可以適當加班。」剩下的不到200人則覺得「可以隨時聽從公司的安排」,他們認為,公司要求加班必有它的理由,作為員工就應該服從。

從上面的調查中不難看出,絕大多數職場中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每天工作8小時,到了下班時間,連一分鐘也不願意在公司裡待著。不是自己分內的工作,更沒有人願意多做一點,很多人都會以「這不是我的工作」為由來逃避責任。

從調查中也可以看出精英只在少數的原因。因為那些願意主動「每天多做一點點」的少數人,都會將這「一點點」視為提高自己的一種機會,而不在乎這「一點點付出」、能不能換來「加班費」!

在我們的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優秀員工?他們是公司的驕傲,是我們的精神財富,而讓他們與我們之間產生巨大差距的原因,僅僅是他們每天願意為公司多付出一點,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多付出一點,並不是要求你完全不計報酬,只是要你明白,多付出的勞動絕不會白白流走,它最終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幹得差不多就行了」,結果是你成了問題修補專家

職場中經常會有人覺得,「幹得差不多就行了」,「認真工作反而是自己吃虧」。

持有這種想法的員工大都缺乏那種做到最好的精神,覺得差不多就可以蒙混過關了。但實際上,這種怕麻煩的偷懶心理到最後帶來的往往是一系列忙碌不堪的修補工作,而這種返工所帶來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最為冤枉。

江珊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由於完成任務的時間比較緊,加上她很少在工作中出錯,也懶得一一細對,所以在做賬過程中,她總是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也沒有仔細檢查。結果結完賬後,她才發現應收賬款的總賬和明細賬相差20元。到底**出錯了?

江珊從月初的第一張記賬憑證開始查詢,可是每張憑證都沒錯,難道是記賬時記錯了?於是她又把明細賬與憑證對了一遍,也沒錯!還有什麼地方會出錯呢?

唉!會不會是憑證彙總時出了問題呢?於是江珊又一筆一筆地核對,最後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彙總時她把科目彙總錯了。

為了這20元,江珊忙了整整兩天,不但耽誤了其他工作,還得加班修改賬目和報表。

如果當初江珊認真一點、仔細一點,對工作精益求精,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的話,就不用再浪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返工了。抱著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態來工作,很容易產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劣後果,並且更糟糕的是,如果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迴圈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很有可能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

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當記者問「為什麼很多最先進的裝置卻生產不出最高端的產品」時,人大代表馮海榮回答:「因為我們做事通常隨意性比較大,總想著快點把事情做完,出了差錯再想辦法去補救。」這也是在工作中很多員工業績不好的乙個重要癥結。

你在為誰工作

你在為誰工作 讀後感 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 恩格斯。我們要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機會,我們不能因目光侷限在狹小的範圍內,而是應當看到機遇本身的真正價值。我現在的工作都是一次一次的重複地做著一些事情,有時候使我自己都感覺乏味,同時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當我們開始推諉責任...

你在為誰工作

你在為誰工作 學習體會 根據集團公司的統一安排佈署,我全篇精讀了 你在為誰工作 一書,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該書從最淺顯的道理入手,逐步引深,一層層展開,乙個道理乙個道理的分析 論述,通過大量的事例予以證明,使讀書人可以明白書中的道理,通過學習,收穫頗豐,總結歸納如下 1 你在為誰工作,這一基本道理,...

你在為誰工作

最近看了一本書 你在為誰工作 它從每一位員工都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觀 你在為誰工作 這一根本命題著手,進行了深刻細緻的論證和解答。掩卷沉思,自覺收穫不小 原來我們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都是在為自己工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工作,不是為薪水而工作 持有這種觀點的集團員工不在少數 更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