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與評價研究

2021-03-04 04:41:21 字數 4855 閱讀 8205

《中中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創新與評價研究》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一、課題研究背景

資訊科技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礎。而中小學資訊科技課正是提高學生知識經驗和資訊素養的基礎,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融知識性與技能性為一體的新興學科,具有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規律和特色,同時也存在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諸如如何處理教材內容滯後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矛盾?如何處理教材內容的低起點與學生已掌握了相關計算機知識與技能,但能力和層次又參差不齊,帶來資訊科技任課教師處理教材與授課方式的矛盾?

如何處理學校硬體的改善與教師業務非專業化之間的矛盾?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率,使高投入有高效益?如何處理資訊科技任課老師重技術、輕課堂教學的現狀?

面對這種種矛盾,教師該如何教、學生該怎樣學?如何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教學觀念,探索總結出既符合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特點,又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能實現高效率學習的資訊科技課教學模式?如何探索一種較恰當、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創新等等。

而研製和開創貫徹「指導綱要」精神的新的資訊科技課程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是本課題的宗旨。它的成果將為改變傳統學科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援。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創新的研究是以中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的一線教師為研究主體,通過他們的教學實踐活動探索和創新有別於傳統的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要模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任課教師的資訊素養和教學業務水平,培養學生的資訊科技操作技能和資訊素養。

評價研究是創設與新課程相和諧的教育環境,**建構與新課程相一致的評價機制,在資訊科技教學評價中正確把握評價方向,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全方位、多元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學生作品等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增強資訊科技教師創新課堂教學的意識。

2.通過課題研究培養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骨幹教師,提公升教師課堂教學的業務素養和專業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3.通過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總結出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我校資訊科技特色學校的品位。

4.通過課題研究促進學生的資訊科技操作技能和資訊素養。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的和內容而建立起來的教學結構和活動程式。教學模式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方式,體現教師的教學方法。本課題是對現有的以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再設計,更新教師教學方法。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以學生的成長為根本目標的最好體現。隨著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方法的快速更新,這種創新將不斷深化,而學生將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有:構建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中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法、創設適合中小學資訊科技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

重點是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難點是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創新。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一種教育革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因此要在文獻研究中學習相關的理論並要借鑑他人的經驗。

2.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是在教學中對教學的研究,為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設計開展,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個案研究法。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個案分析,不斷總結與反思,以尋找中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評價的創新方法。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程序

本課題自從2023年3月立項開始,已經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工作。為了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提高研究水平,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主要落實以下工作措施:

1.規範制度建設,完善管理流程。學校校長室非常重視本課題的研究工作,要求規範制度建設,完善管理流程。

學校先後制定了「中小學課題研究管理辦法」、 「中小學課題研究制度」 、「教育科研獎勵辦法」等制度。為加強對課題研究的領導,切實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確定以教科室為課題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並且負責業務指導。落實課題組成員工作責任,明確分工。

2.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研究水平。課題組成員按計畫研讀相關的理論專著,採用集中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積累有價值的理論學習材料,為更好的進行本課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3.各實驗教師分別在

七、八、九年級進行教學實踐,上好實驗課、示範課,課後成員間集中進行認真而有針對性的討論,分析得失利弊,集思廣益,及時反思,重點是創新模式的運用。

4.開展各種教學研究活動,進行專題研討,總結經驗。

5.個案研究。對實驗班級或學生個體進行觀察,記錄案例,為課題研究提供直接依據。

6.以學校的興趣小組為依託,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機技能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資訊素養,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並力爭取得較好的成績。

根據以上工作措施,具體開展了以下各種工作:

(一)開展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校本培訓。

課題組自從開展本課題研究工作以來,有計畫、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校本培訓工作,通過培訓提高實驗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並以此服務於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操作技能及資訊素養,也進一步強化學校的特色建設。

(二)開展課堂教學大賽,課題組教師積極參與。

對照課題研究進度,認真組織資訊科技學科教師,運用創新教育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每學期初制訂計畫,大力推行「一人一課」,進行課堂教學、課後教學反思競賽活動,覆蓋面廣,活動效果突出。

(三)與語數外大學科互動,取長補短。

學校根據資訊科技學科與語數外大學科的教學中存在一定差距的實際情況,安排教科室牽頭,組織學科之間的互動活動。首先組織資訊科技學科教師觀摩語數外大學科骨幹教師的《在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創新》課堂教學(我校「十一五」 研究課題,已結題)展示,教學地點就安排在資訊科技教室,主要是觀摩這些骨幹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肢體動作、組織教學等專業素養方面的表現。再組織這些骨幹教師觀摩課題組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

課後大家開始互評,要求開誠布公,坦誠相對,每個人都能做到各抒已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這樣的活動中課題組成員能夠感受到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並且能從其他學科中取長補短,效果非常好。

(四)積極輔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操作技能與資訊素養。

課題組成員帶領學生動手設計網頁,開展電子小報,手抄報,電腦畫展***製作展評,並分別裝訂成冊,並適時以戧牌的形式在全校展示。將課題研究的成果最大程度地反饋到學生身上。讓學生成為課題研究的最大收益者也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六、階段性成果

本課題自實施以來,我們根據上級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依託學校優越的資訊科技環境,著眼於教師、學生的資訊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著重於提高教師的課程教學創新能力和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建立,並將這種成果最終反饋到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上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

(一)課題研究增強了教師的學習意識和研究意識,能夠清析地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業務能力的重要性,改變了過去在資訊科技學科教師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術輕教學的現象,也提高了學科教師的身份認同感。

(二)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學生學習評價模式的改變,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研究,課題組成員初步形成以下幾個課程教學模式:

1.「設計情境→任務驅動→自主探索」模式。

基本流程:創設情景 → 提出問題→任務驅動→合作**→展示成果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的情況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資訊科技學科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通過研究,課題組教師嘗試在教學中,首先將課堂教學內容創設成乙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場景,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以完成乙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模式。這樣的情境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能很快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乙個個任務驅動下,與同學合作,完善自己作品內容。當學習結束時,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都很開心,覺得自己也會畫童話故事了,成就感油然而生。

2.「創設情境→自主**→分組合作」模式

基本流程:創設情境→自主**→組織交流→分工合作→展示成果

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景中自主提出問題,並圍繞「問題」展開自主**或協作學習,通過交流逐步完善認知結構,進而獲取知識、形成技能。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適合中高年級學生。學生說我們在思考能為這些動物做些什麼呢?

學生進而提出做演示文稿向社會呼籲,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愛護環境保護動物的隊伍中來。學生開始自主蒐集資料,明確任務,分工合作,最後大家完成的情況都很好。

3.「課堂」 → 「社會」 →「課堂」 模式

基本流程:課堂提出問題→社會自主**→課堂組織交流評價

《河南省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對本課程的基本性質作了明確闡述:義務教育階段的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主要目標、以綜合實踐活動的乙個學習領域作為課程形態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生存與發展必需的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培養能夠適應資訊社會發展挑戰的創造性人才打下基礎。

所以說資訊科技課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特徵很明顯的課程,我們在進行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及解決辦法,然後再帶著新的問題與發現回到課堂,這種「課堂-社會-課堂」模式的良性迴圈,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及創新人格,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機操作技能的興趣和慾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培養了學生組織活動、資料蒐集、及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鑑賞美等綜合能力。(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我們正研究構建以下多元化評價體系

1.評價語言的多元化

通過課題研究資訊科技任課教師摒棄了一貫的簡單化標準化評價語言,諸如「真好」、「很聰明」等,配合自身豐富的肢體語言,採用生動而富有激情的口頭語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評價探索

一 評價課堂教學成功的主要標誌 當下課鈴聲響後,剛剛結束的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是否成功,如何進行評價呢?評價一節課的教學效果,主要是看這節課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知識 技能 情感 是否一一地達成。如果課前設定的所有教學目標都達到預期的目的了,那麼這節課基本上就算是成功了。如果有乙個 兩個教學目標沒有...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學習心得

三 資訊科技教學中應實施多元評價。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 共同提高,不僅體現於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更體現在學生參與的各種評價活動中。以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應用資訊科技的興趣,組織學生互評,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幫助學生學會未來...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學習心得

三 資訊科技教學中應實施多元評價。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 共同提高,不僅體現於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更體現在學生參與的各種評價活動中。以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應用資訊科技的興趣,組織學生互評,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幫助學生學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