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大學生修養

2021-03-04 04:27:41 字數 3357 閱讀 7107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乙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乙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

國學,是如今很熱門的乙個詞兒了,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我們的祖輩們的經歷經驗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之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領悟其中奧妙。

他們留下這些書文給後代們,自然希望我們傳承這些經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到經世致用。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後,中國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摒棄中國祖先自己留下的國學。

中國也開始了所謂的與世界教育的接軌,思想與行為也開始逐漸西化,一切都以物質為基礎,以自我為中心。學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學,英語等與國際接軌的課程,對國學的課程也很少提及。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然而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

其實德行的教育才應該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乙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得到乙個圓滿的人生。這些道理也都寫在國學裡面。

還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書院這個平台,讓現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代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與幸福之本。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在乙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智慧型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偉大的話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其實學習和實踐就構成了人生的兩大主題。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學習修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越規矩」。

孔子自述了一生學習和修煉品性的過程,從求學、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公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聖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不踰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乙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至與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於研究學問,修煉自身,傳道授業,他自己被尊稱為聖人,其思想學說影響了無數人,但仍然十分謙和並注意學習,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我們正處在乙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要在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好相關知識,如治黃科學管理理論、經濟理論等,同時還要學習文學、歷史、政治、哲學等知識,通過學習提公升自己的素質,增強自己的能力,在面對紛亂複雜的世界有一種清醒的認識。

通常乙個人做錯了事有兩種:一種是明知故犯,如盜竊、搶劫、**等行為,一種是無知違犯,他自己說錯了,做錯了卻不知道,正如我們經常大聲念錯別字一樣,他不以為自己在錯。怎樣減少出錯,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柳永說過: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

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如自然規律、經濟規律、法律法規等等,這些規律已經被無數實踐所證明,被人們廣泛認可,我們按規律辦事就會被大家認可,就會成功,我們不學習就不了解規律,做事就不能按規律、甚至違反規律,就不會被大家認可,也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做人學問大,標準很重要。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眾而特別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這些之後,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首先是做人要講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換句話說,如果你要學習文化知識,精通學問之道,也只有從做人的體會、人生的經驗入手,才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而不會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所在。可見,國家強調德育教育,道德規範教育的持續是繼承著儒教傳統的。

孔子提出以乙個「恕」字,作為乙個人一生的行為準則。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迫別人幹。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還有乙個「仁」字,「仁」就是「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怎麼樣才能做乙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

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從上述思想可以看出孔子的確實是乙個正人君子。乙個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師長,人常說:

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孔子主張做人要有標準,交友要有標準,行為也要有法度……。就我們而言,一旦致力於做人的學問,便會明白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合義理的。而當那些沒能知道的人終於在迷惘中做出了違背做人原則的事,最後出了問題而後悔莫及時,我們不但為他惋惜,同時更為自己在不斷的學習中能早點認識到這點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由此可見,「學而時習下,不亦悅乎?」,就包含了這麼多的道理,真是做人學問大啊。

總之,學習《論語》原文,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由於文言相隔久遠,確實困難,一時難以弄懂。但是,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比較現代好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

」,當今的時代是乙個迅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讓自己在「高手如林」的社會中立足,就不要做書的奴隸,也不要做「工作」的啞巴。書面的理論學習是不錯,可到了實際操作中卻有點「眼高手低」,要爭取達到「融會貫通、裂變提公升」也是很難的。我們必須學習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中幹,在幹中學,貼近工作生活實際,不斷感悟人生。我想,上級號召我們學習《論語》,無非是想讓我們也從《論語》裡面,也做孔子席前乙個安靜的學生,想一想他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溫柔的思想的力量,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為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去鋪路,激勵我們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人生真諦。

大學生社交禮儀與修養

卡耐基曾說 個人的成功,只有15 是由於專業知識,而85 靠的是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初涉職場的新人,還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都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因為它決定著你事業的成敗。另一方面,職業素質是企業在人才招聘過程中衡量應聘者能力的主要標準和尺度。了解大學生職業素養認知 職業素養是個很...

大學生文明修養

作為這個社會有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我們到底學的是什麼?難道只是單純的專業知識嗎?專業知識只是為人必須具備的乙個方面,假使乙個大學只有專業知識,而不懂的基本的言行舉止,那麼這個大學生就如同沒有文化的暴發戶,永遠登不上大雅之堂,由此可見,身在象牙塔中的我們,文明修養不僅是自我發展的需要更是適應現代文明社...

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廉潔文化修養

徜徉亙古,卷卷浩史中,總有股股貪婪之濁流讓我們歷歷在目 渺渺青史裡,也總有陣陣廉潔之清風讓我們刻骨銘心。中國,乙個禮儀之邦,乙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欲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已被金錢,名聲,利欲拋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