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業指導策略反思

2021-03-04 02:54:05 字數 3644 閱讀 6473

西沖小學孔德英

把時間交給孩子,由完成作業的效率和質量來決定孩子是否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種對孩子做作業的管理是很有效的,對孩子也是公平的。

孩子從一上學就開始有了作業,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就開始做作業。做作業是孩子學習期間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可怎麼做作業,怎麼做好作業,怎麼樣使作業起到最佳作用,而又不使作業成為孩子的學習負擔呢?

這是一門大學問。

家長對孩子做作業的管理在低年級時尤顯重要,這可能是影響孩子整個學生時代的關鍵問題。我對冬冬做作業的管理只到三年級,從四年級起直到後來,基本沒再操心孩子做作業的問題。因為,到三年級時兒子已經實踐了多種行之有效的做作業方法,也養成了自覺完成作業、高效率和高質量做作業的好習慣。

上學第一天,孩子的作業很簡單,把學過的拼音和生字各寫10遍,學過的算術留了20道題。這些學生都早已學過了。當家長問他老師留了什麼作業時,他很不以為然地說老師的作業都做過多少遍了,表現出了極大地不耐煩。

我對學生強調,作業一定要做好,而且做作業的時候要一心一意,不要想別的、幹別的;完成作業要一絲不苟,準確無誤,不允許出錯;作業還要工整、清晰,而且不允許提前看答案。

這種沒有時間約束的作業對學生很是適合。他從一開始就力爭仔細、認真、無差錯、高質量和高效率地完成作業,而且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越來越快捷,因為完成了作業他就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這樣,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養成了作業不拖拉的好習慣。

西沖小學孔德英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對學生語文作業中的錯題一般是這樣處理的:先在錯題旁打上批改符號「×」,然後把作業本發給學生訂正。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當時訂正對了,可是過後做題時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於是再訂正,比如我們班的某同學在寫作業時把「涼風」寫成了「京風」,把「照」左上方的「日」寫成了「目」,我給糾正了一次,他記住了,可是到第二天再一次寫這個字他又出現了原來的錯誤,我很生氣。

如此這般,教學的效率比較低下。我想如果師生能對語文作業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收集、分析、歸類並提煉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那麼小學生根據提供的策略,重新審視已有的學習方法,重新架構知識網路,就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根據提供的策略,在教學時針對小學生可能出現的或已經出現的錯誤設計或改進教學,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更多的教學資源是在教學中產生的。真實的教學會因錯誤、發現、**、進步的良性迴圈而充滿活力。捕捉小學生作業中的錯誤,認識和辨析錯誤形成的原因,尋求改正錯誤的方法,是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小學生智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諧發展的有效手段。

因此,我們說,作業錯誤是極具課程意義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認識作業錯誤的教學價值,以坦誠的態度善待小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充分發揮作業錯誤的「反例」功能,讓作業錯誤這一資源為小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要用作業錯誤懲罰他們。

在平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一些老師常說「現在的小學生學習不主動,懶、笨、粗心,我不知講了多少遍,這題目還是錯了……」這些話從某個角度講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不妨換乙個角度進行思考。「為什麼我講了許多遍,學生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到底學生**沒有掌握?

如何讓學生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中國有句古話,叫「以學定教」。作業錯誤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小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告訴教師非智力因素對小學生學習的影響,也可以折射出教學內容是否落實到位等等。

由此可見,小學生作業錯誤是改進教學的起點。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根據小學生的作業錯誤來反思教學行為,改進教學行為。

西沖小學孔德英

學習習慣就是指學生學習時習慣用的學習方式,學生經常化,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學生在學習活動、生活中長期、不斷練習、運用就成為習慣。小學教師要做好這一工作就得處理好兩個問題:

一是了解學生學習時所採用的實際方法和技巧;二是有目的性、方向性地訓練學生採用好的學習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好習慣可以塑造成功的人生,但壞習慣往往也會誤導學生。習慣常常大於理性,正如思想家洛克所說:

習慣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效,更加簡便。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第一,點滴起點,培養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第二,及時強化,強化可以增加行為發生的概率,使之逐漸養成習慣。第三,持之以恆,培養學生的好習慣。

學生的好習慣,是在學生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可以說好的習慣,學生受益終生。

(二)讓學生訴說願意怎樣學習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個性,在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方法裡有哪些新的看法和認識,有哪些優點可以讓學生學習更能節省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些學生的學習奇異、實用、靈活、而且對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見解。比如:

筆者教過的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學習圖形計算時,他善於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物作模型,幫助理解圖形的結構,生成對圖形的理性認識,就不喜歡死記公式。 在進行長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計算,他就喜歡用課桌的腳與桌面做模型,在大腦中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的學生很多,只是需要教師的發現,才能更多地了解學生需要什麼,知道他們願意怎樣學習,只要稍加點撥、引導必然會取得優異成績。

(三)向學生提供學習策略,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遷移

心理學家從資訊加工的角度將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認知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採用的學習方法和程式,一般運用於對外部分資訊的處理,認知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複述策略、組織策略、精加工策略等。

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習過程中調節、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的策略,主要用於內部資訊的處理,如: 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檢查、自我強化、自我調節、自我監控等。

對於農村小學生,教師要在取得學生同意的前提下,在學生的積極配合下,建設性地為學生提出學生本人可理解、可接受的自我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檢查、自我審視,達到自己能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客觀、理性的自我評價。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必要的學習策略,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學會遷移,即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新知識產生的影響。在此,主要讓學生掌握遷移的規律,正確處理負遷移的消極影響,指導學生能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能掌握基礎技能,強化練習,內化知識;能比較知識的異同,總結、歸納出知識的鏈結與區別;能充分利用已學的學習方法遷移到新知識,形成新的方法體系;正確處理正、負遷移的關係,對不同的學科要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學習內部之間的遷移,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科學地運用遷移。

西沖小學孔德英

何謂作業?從本質上來看,它應該是一種基於課堂延伸,依據教材編排規律,又尊重學生實際學情的設計。它應該需要從傳統的思維中跳出來,不唯教材,也不依賴課輔資料。

理想的作業是怎樣的呢?一是鞏固課堂新學知識,二是促進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二次提公升,三是實現學生對探索學習的興趣的可持續發展。簡而言之,作業必須追求多元化,在此基礎上加大實踐性、**性或創造性的作業比重。

例如《台灣蝴蝶甲天下》一課學習後,我想到了上次的驚喜,靈機一動,對孩子們說:「台灣的蝴蝶讓我們深深陶醉,你想留住它們的美嗎?可以用什麼方法?

」孩子們議論紛紛,一張張小臉樂開了花。「那麼,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台灣蝴蝶的喜愛吧?時間是一星期。

」我笑著說。

一周後,各種各樣的作業交上來了。有的畫了一幅畫,旁邊還有這種蝴蝶的注釋;有的寫了一首優美的小詩,背景是花草繁茂、彩蝶飛舞的蝴蝶谷;還有的編了一期手編報,收集了台灣蝴蝶的許多資料,並美名其曰:《蝴蝶谷》,還有乙個請在照相館工作的爸爸幫忙,把台灣蝴蝶燒錄成光碟,還配上了生動的解說詞……由此不難看出孩子們的智慧型。

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

由此看來,在教材和學生之間尋求乙個比較恰當的結合點來設計作業,為學生主**交流再次搭建平台,這樣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也許學生的作業會稍顯稚嫩,少許粗糙,不過更多的是會讓教師欣喜地看到他們開闊的思路、張揚的個性、深入的探索。

指導學生朗讀策略

朗讀指導三部曲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永恆主題,有著非凡的魅力。葉聖陶先生說 乙個人即使不預備鑑賞文藝,也得訓練語感,因為這於治事接物都有用處。為了鑑賞文藝,訓練語感更是基本的準備,有了這種準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對朗讀更有獨到的見解 熟讀成誦,反覆吟詠,仔細...

指導學生作業

我個人認為案例中的小明是一位玩心過重的學生,從案例中可以發現,他對待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求甚解,老師的作業對他來說只是乙份差事,並沒有起到複習 鞏固 加深新知識的作用 另外,他對學習缺乏興趣,可以說是學習上的學困生,別人指出他的錯題時,他不僅沒有感激之情,反而是埋怨他人多事。針對案例中的現象,我...

指導學生與人共處小策略

在小學生班級當中,學生人數往往比較多,有的班級人數多達70多個。這麼多的學生相處在一起,他們年齡又那麼小,當然難免要生一些磨擦和矛盾。有時甚至會罵人和打人。為了營造和諧的班集體,我是利用下面的小策略指導學生與人共處 平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學生講文明 講禮貌,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