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時間的腳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教案

2023-02-10 03:51:05 字數 4955 閱讀 8196

【同步教育資訊】

一. 本週教學內容:

1. 《時間的腳印》(講讀)

2.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自讀)

二. 學習過程:

《時間的腳印》

(一)重點、難點:

1. 體會文中擬人化寫法,領悟文章語言生動有趣的特點。

2. 理清課文說明的順序,明確單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

3. 理解第四段寫「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

(二)文學常識:

1. 作者:陶世龍,出版有《開啟地下寶庫的鑰匙》、《揭開大地的密秘》、《地球的畫像》、《火山和**》等科普讀物。

2. 出處:《時間的腳印》

3. 文體:說明文

4. 解題:「時間的腳印」是乙個借喻。

本體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種變化過程」。這個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岩石,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記錄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地理環境變遷的故事,就像時間老人留下的腳印一樣。

(三)生字、生詞:

蹤跡zōng 逝去shì 腐蝕shí 砂輪shā 渾濁hún 掃帚sào zhou

刨刮bào 沙礫lì 撣dǎn 山麓lù 溝壑hè 地殼qiào 粗糙cāo

覆蓋fù 琥珀hǔpò 龜裂jūn 鍾鼎文dǐng 楔形文字xiē

海枯石爛:海水枯乾,石頭粉碎。現多用於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文中是原意。

龜裂:裂開縫隙。

山麓:山腳。

膠結:半流體乾燥後變硬黏結在一起。

(四)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本文是一篇科普讀物,同時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藝性事理說明文。不過,它所追蹤的「時間的腳印」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這些岩石是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和變化的,是一種大自然的語言,留下了時間的印記。本文作者借助生動有趣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岩石記錄時間的特異功能。

全文共31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5)由人類記錄時間蹤跡的方式聯想到大自然記錄時間的方式,進而提出「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疑問,引人思索和探尋。

第二部分(6—21)從「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一規律入手,詳盡說明了岩石「爛」與「生成」的變遷,旨在說明岩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記錄了時間的蹤跡。

第一層(6):總說自然界各種物質的運動。

第二層(7—16):分說岩石「爛掉」的原因和過程。

第三層(17—20):分說岩石生成的過程和歷時的漫長。

第四層(21):總說岩石的岩層與岩層之間的順序記錄時間的蹤跡。

第三部分(22—29):說明岩石為我們記錄下的歷史痕跡。

第四部分(30—31):啟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說明讀懂岩石記錄的重大意義。

(五)寫作特點:

1. 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岩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後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運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岩石儲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 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岩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的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六)難點解析:

第四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

說它不偏離主旨,因為從作者的思路看,這一段是插敘,由上文談到岩石能記錄時間,自然聯想到「銅壺滴漏」的計時方法。然後下一段再從比較的角度提出問題,說明「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承上啟下,很自然。

說它偏離主旨,因為從前文看,前面談到人們已經想出了許多記錄時間的辦法,發明了鐘錶、日曆等,關於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敘述也可以放在一起說,不必在後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此節,直接接下一段,在行文上也自然緊湊。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

(一)重點、難點:

1. 了解兩篇文章均以論證為主,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見解新穎的特點。

2. 了解兩文各自的說明物件和說明角度,培養多角度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3. 體會短文簡明精煉、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

(二)文學常識:

1.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家。

2. 背景介紹: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阿西莫夫根據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受到啟發,寫成此文。

(三)生字、生詞:

兩棲qī 蟾蜍chán chú 褶皺zhě 潮汐xī 劫難jié 隕石yún

追溯sù

天衣無縫:比喻事件沒有一點兒破綻。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三)整體感知:

《恐龍無處不有》首先舉出南極大陸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然後借設問句——「……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乙個大陸上去的呢?」——提出問題,為下文展開推理作了鋪墊,也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下文就此作為事實依據,結合「板塊構造」理論,對大陸漂移的假說作了有序的推理說明。

由此得出結論: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大陸漂移的假說提供了另乙個有力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先就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理論,撞擊說和火山說。接著用「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引出下文的兩層說明:一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製造的斯石英的特徵。

二是對自然界中發現斯石英作出推理。最後得出結論,外星撞擊導致了恐龍滅絕。

兩篇文章或把恐龍滅絕作為推理論證的依據,或把它作為論證的結論。作者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從本質上說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四)寫作特點:

語言簡明,邏輯性強,幽默風趣。例如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裡的補充說明文字:「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模擬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願意把金剛石變成碳的,因為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

【模擬試題】

一. 基礎知識:

1. 下列詞語的注音及字形都對的一項是( )

a. 磨鬼(mu蟾蜍(ch遺骸雨後春筍

b. 貯存(ch凝聚(níng) 流逝懸而未絕

c. 潮汐(x劫難(ji慧星杳無音訊

d. 追溯(s褶皺(zhě) 緻密天衣無縫

2. 在下列句子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1)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受著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著它,嚴寒的霜雪它,風著它,雨著它……

(2)狂風來了,洪水來了,冰河來了……

(3)而在讀懂以後, 使我們增加了知識, 還非常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

3.《時間的腳印》一文開頭有一首名為「時間伯伯」的小詩,它的作用是( )

a. 表明文章是受這首小詩啟發寫成的。

b. 由詩中的時間的「腳步」引出文中所說的「時間的腳印」。

c. 它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d. 既藉此小詩自然引入「時間是有腳印的」又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4.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

(1)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屍體竟完整地儲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 )

(2)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岩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

(3)根據計算,大約3000~12023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公尺厚的岩石。( )

5.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與課文內容一致。

(1)被稱為「生物史上最大的疑案」的事件是恐龍的滅絕。( )

(2)從生物學上講,馬臀目恐龍是恐龍的乙個綱。( )

(3)假設這兩篇短文的論斷屬實,那麼如果不發生撞擊,恐龍就能在南極生存下去。( )

(4)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理論:「撞擊說」與「漂移說」。( )

6. 對下列句子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時間伯伯,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

(2)這裡在死亡,那裡在生長;這裡在建設,那裡在破壞。

(3)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4)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

a. 比喻、對偶、排比、反覆

b. 擬人、對偶、排比、反覆

c. 比喻、排比、排比、排比

d. 似人、排比、對偶、反覆

二. 閱讀理解:

(一)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裡在死亡,那裡在生長;這裡在建設,那裡在破壞。就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搬運到低窪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過程。

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

到過山里的人都看見過,在那懸崖絕壁下面,往往堆積著一大攤碎石塊。碎石是從**來的呢?還不是從那些由崖上崩落下來的!再仔細瞧瞧,還會發現有些還沒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經有了裂縫。

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岩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岩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

雨水落到河湖裡,滲入到地下,都對岩石有破壞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衝擊著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

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初二語文總結

11 美麗的西雙版納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13個生字,並書寫 砍 蚊 塔 箭 4個字。2 理解課後12個詞語,積累 美麗富饒 聳立雲霄 悠然自得 五彩繽紛 等詞語。3 能正確 流利地朗讀課文。4 讀課文,收集 西雙版納還有怎樣植物和動物?並在小組裡交流。5 知道西雙版納既是植物的王國,又是動物的王...

初二語文試卷

一 填空題。20分 1 根據拼音寫出漢字。4分 山ll u 空 ni n 膜 j 留 2 請給加線的漢字注音。4分 復辟 危垣 痙攣 夕舂 3 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4分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荔枝圖序 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西湖一 瀚海闌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角聲...

初二語文《愛蓮說》的聽課反思

今天下午,雖然yin雨霏霏,冬風蕭瑟,路上不見乙個閑庭信步之人。但是君不聞教室之內笑語陣陣,熱鬧連連,氣氛熱烈,室內室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請不要以為這是開聯歡會,這是語文組教研組長岳西志老師正在舉行公開課呢。噓著手進來聽課的老師們也忘記了寒冷,他們已經全身心的融入到課堂之中,和學生融為一體了。愛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