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期末複習總結

2023-02-08 00:48:06 字數 4912 閱讀 3106

第一章:緒論

生態學的內涵:(1)環境對生物的決定和塑造作用(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3)適應環境的生物對環境的改善作用。

種群是棲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種個體組成的複合體。

群落是棲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複合體。

第二章:生物與環境

物種:由內在因素(生殖、遺傳、生理、生態和行為)聯絡起來的個體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乙個基本進化單位和功能單位。

基因型:種的遺傳本質,即生物性狀表現所必須具備的內在因素。

表型:與環境結合後實際表現出的可見性狀。

乙個物種的性狀隨環境條件而改變的程度稱為該種的可塑性。

環境: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環境因子:構成環境的各種環境要素稱為環境因子。

生態因子: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生態環境:一定區域所有生態因子的總和。

生境:特定生物個體或群體的棲息地的生態環境。

生物的指示性是指根據生物種或其群體、或生物的某些特徵來確定地理環境中其它成分的現象。

生態因子作用的特徵:

綜合作用:生態因子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主導因子作用:生態因子的非等價如光合作用的光照。

作用的階段性:生物發育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如春化階段的低溫、魚類的洄游。

不可替代性和補償性:生態因子間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如co2和光照。

直接因子:直接對生物發生影響的生態因子,如溫度。

間接因子:通過影響直接因子而對生物發生影響生態因子,如海拔。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對生物的生存、生長、繁殖或擴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限制因子定律:生態因子處於低於生物正常生長所需的最小量和高於生物正常生長所需的最大量時,都對生物具有限制性影響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於某種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決定該種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兩點補充:成立條件是生物的內環境和外環境處於穩定狀態,生態因子間的替代作用。)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環境中的多種條件,而且生物有機體對環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乙個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過多,接近或超過了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該種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滅絕。

補充:1、每種生物對每個生態因子都有乙個耐受範圍,耐受範圍有寬有窄;

2、對所有因子耐受範圍都很寬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廣;

3、生物在整個發育過程中,耐受性不同,繁殖期通常是乙個敏感期或臨界期;

4、在乙個因子處在不適狀態時,對其它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

5、在自然界,生物並不在某一特定生態因子最適合的地方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適合的地方生活。這一定是因為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態幅:每一種生物對每一種生態因子都有乙個耐受範圍,即有乙個生態上的最低點和最高點。在最低點和最高點(或稱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間的範圍.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物種之間的競爭產生的生態位分離。

生物對環境生態因子的耐受範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通過自然馴化或人為馴化可改變生物的耐受範圍

內穩態:生物控制自身的體內環境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更進步的機制,它或多或少能夠減少生物對外界條件的依賴性。

內穩態生物:體內酶系統+內穩態機制;非內穩態生物:體內酶系統

馴化:生物在實驗或自然條件下,誘發的生理補償變化,前者需要較短的時間,後者需要較長的時間。馴化是通過酶系統的調整而實現的。

適應:指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個體發育和行為方式等在生存競爭中形成適合環境條件的一定性狀的現象,是生物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適應組合: 生物對非生物環境條件表現出一整套協同的適應特性,稱適應組合。

趨同適應:不同種類生物生活於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條件下,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適應方式和途徑。使不同種的生物在外貌上及內部生理和發育上表現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趨異適應: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群分布在不同的地區,經受不同環境條件,經過進化,形成相應的不同的生態變異型別。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長期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下所形成的一種形態學上的適應型別,也是各種生物對其生態條件的綜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體反映。

生物的適應性僅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具有意義,環境一旦變化,以前的適應性就會喪失。

當生物的適應沿著乙個不變的方向繼續發展,可能會導致出現高度特化的現象,使生物絕對依賴於導致這種適應的環境,結果可能使生物的生態適應範圍變得很小而易遭毀滅。

光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一)光質的生態作用和生物的適應

(1)光質的生態作用

空間變化:隨緯度增加長波光增多;海拔公升高,短波光增加。

時間變化:夏季短波光較多,冬季長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較多,早晚長波光增多。

(2)生物對光質的適應

生理無效光:綠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稱綠光為生理無效光。藍光:促進蛋白質的合成,紅光:促進糖的合成。紅外線是地表的基本熱源,對外溫動物的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有決定性作用

(二)光照強度的生態作用和生物的適應

(1)光照強度的生態作用

光照強度隨緯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

光照強度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強

光照強度隨山的坡向和坡度的變化

黃化現象:指植物在無光的特定環境中生長的現象,如豆芽、韭黃。

(2)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

陽地植物對光要求比較迫切,只有在足夠光照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其光飽和點、光補償點都較高。

陰地植物對光的需求遠較陽地植物低,光飽和點和光補償點都較低,呼吸作用、蒸騰作用都較弱,抗高溫和乾旱能力較低。

耐陰植物(中性植物)對光照具有較廣的適應能力,對光的需要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但最適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長。

(3)動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動物行為 (依活動時間的動物分類)

晝行性動物:鳥類、靈長類

夜行性動物:蟑螂、黃鼬

晨昏性動物:蝙蝠

全晝夜性動物:田鼠、紫貂

(三)生物的光周期現象

(1)生物的晝夜節律

日照長度:指白晝的持續時數或太陽的可照時數。

(2)生物的光周期現象

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對長度。

光周期現象:長期生活在晝夜變化環境中的動植物,借助於自然選擇和進化形成了各類生物所特有的對日照長度變化的反應方式,這就是生物的光周期現象。

長日照植物指日照時間超過臨界值才開花的植物。在一定範圍內,延長日照長度可加速開花。

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長度短於其臨界日長時才開花的植物。在一定範圍內暗期越長,開花越早。

中日照植物:只有當晝夜長短比例接近於相等時才能開花的植物。

中間型植物:在其它條件合適時,在不同日照長度下都能開花的植物。

動物的光周期現象:1、鳥類的遷移、生殖2、哺乳動物的生殖和換毛 3、魚類的生殖和遷移活動 4、昆蟲的冬眠和滯育

長日照動物:在春夏之際白晝逐漸延長的季節繁殖後代的動物。如雪貂、野兔、刺蝟等。

短日照動物:在白晝逐步縮短的秋冬之際才開始繁殖的動物,稱如綿羊、山羊和鹿等。

中間性動物:不論日照長度長短,只要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均可繁殖的動物,如珍珠雞。

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一)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

三基點:最適溫度、最低溫度、最高溫度

有效積溫法則:k=n(t-t0) 有效積溫:生物完成某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

(二)生物對極端因子的生態作用

1.生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春化作用條件)

植物:形態:北極和高山植物芽有鱗片、表面有蠟粉和密毛,矮小等

生理:減少水分、增加醣類等降低冰點。

動物:形態:貝格曼(bergman)規律(高緯度地區恆溫動物身體較低緯度地區同類個體大)

,阿倫(allen)規律(身體突出部分在低溫環境下有變小變短趨勢),增加羽毛,皮下脂肪、身體隔熱性能。

生理:體內產熱量

2.生物對高溫環境的適應

植物:形態:植物生有密絨毛和鱗片、葉片革製或摺疊、莖幹有很厚的木栓層。

生理:降低含水量,增加糖濃度,減緩代謝和增加原生質的抗凝結能力;發達的蒸騰,反射紅外線

動物:生理:放寬恆溫性

行為:夏眠,晝伏夜出,穴居

(三)溫度與生物的地理分布:群落型別從赤道向兩極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北方針葉林、苔原

(四)變溫與溫週期現象

多數生物在變溫下比在恆溫下生長的更好。

(五)物候學

物候是指生物長期適應於一年中溫度的節律性變化,形成的與此相適應的發育節律。

(六)休眠

休眠:指生物的潛伏、蟄伏或不活動的狀態,是抵禦不利環境的一種有效的生理機制。

種子後熟作用:休眠種子如達萌發狀態,內部要發生一系列生化變化的過程。

水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一)水因子的生態作用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條件、2.水影響動植物生長發育、3.水影響動植物數量和分布。

水澇對生物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植物根系的不良影響;植物地上部分受淹,則使光合作用受阻,有氧呼吸減弱。

乾旱對生物的影響:降低各種生理過程。引起植物體內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影響植物產品的質量。

(二)生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1.植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水生植物的適應方式:

1、通氣組織發達

2、機械組織退化

3、葉片**成帶狀、線狀,很薄。

水生植物的分類: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沒在水下)、浮水植物(葉片漂浮水面,氣孔通常分布在葉的上面)、挺水植物(植物體大部分挺出水面)

陸生植物的分類:溼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長時間忍受缺水。生長在光照弱、濕度大的森林下層,或生長在日光充足、土壤水分經常飽和的環境中。

中生植物:適於生長在水濕條件適中的環境中,其形態結構及適應性介於溼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間,是種類最多、分布最廣和數量最多的陸生植物。

旱生植物:能忍受較長時間乾旱,主要分布在乾熱草原和荒漠地區。

旱生植物對乾旱的適應:根系發達、葉面積很小、儲水組織發達、原生質滲透壓特別高

2.動物對水因子的適應:

水生動物主要通過調節體內的滲透壓來維持與環境的水分平衡。

期末 生態學

1 說明生態學的定義,舉例說明生態學是研究什麼問題的,採用什麼方法研究。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生存條件 生物及其群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指導人與生物圈 即自然 資源與環境 的協調發展。生態學的研究物件和內容 現代生態學向微觀和...

生態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稱作生物圈。2.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這裡,生物包括動物 植物 微生物及人類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即環境系統。3.生態學形成和發展的4個時期 生態學的萌芽時期,生態學的建立時期,生態...

《農業生態學》複習

緒論生態學 海克爾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 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 相互關係的科學。1866 農業生態學 是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農業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以獲得最高生物產量和最佳經濟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再生資源持續利用的一門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