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學複習

2022-07-24 06:27:03 字數 5319 閱讀 7585

2、按貯藏性可分為可貯藏性資源和流逝性資源。

二、農業資源的特點

整體性、地域性、變動性、多用性、數量的有限性(數量有限;利用水平有限;資源結構不匹配)和潛力的無限性(技術的潛力是無限的;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以迴圈利用的)。

三、農業資源合理投入的理論依據

1、報酬遞減率:資源轉換系統的某一必要資源當其輸入量從零開始不斷地增加,開始時系統的輸出量很快,當輸入達到一定水平後,輸出量的增速逐漸減慢,停止甚至出現負值。

2、投入依據

(1)相關指標:a.邊際產量(mp):

投入乙個單位必要資源所引起的產量增加或者降低。b.平均產量(ap):

總產量與總投入的比值。c.彈性指數(ep)=a/b.

(2)資源的適宜投入區

ep>1大量投入;0四、環境汙染的分類

1、根據汙染物的降解性可分為不易降解的和易降解的兩類。

2、根據汙染的物件可分為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土壤汙染、生物富集汙染四類。

五、土壤汙染的防止途徑

1、控制汙染源(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合理地利用化學肥料、科學地利用化學藥劑)。

2、提高土壤的自淨能力(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優化土壤的物理技術)。

3、人工改良(採用化學的改良方法、種植特殊的植物,驅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控制土壤的氧化還原條件、改變耕作制度、工程改良)。

第三部分: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資訊流和價值流

一、資訊的組成:信源、通道、信宿。

二、資訊的特性:

1、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2、具有實質性和傳遞性;3、具有擴散性和可擴充性;4、具有共享性;5、具有差異性和轉換性;6、具有時效性和增值性;7、具有可壓縮性。

三、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資訊流和價值流

1、農業生態系統資訊的功能:

a.資訊可以使農業生態系統中無序的能量和物質結構有序化;

b.增強系統的功能和穩定性。

2、價值流的作用:

a.衡量農業商品的尺度;b.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槓桿;c.農產品流通和支付的重要手段。

3、價值流的特點:

a.價值流依附於物質流、能量流和資訊流起作用。

b.現代農業生態系統的價值流對資訊流的依賴性增強。

c.價值流也可以脫離物質流、能量流而獨立流動。

第四部分: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一、物質迴圈的相關概念及基本型別

1、相關概念:a.生物地化迴圈-各種化學元素和營養物質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中,沿著特定的途徑從環境到生物體、從生物體到環境不斷地流動而形成的迴圈。

b.營養物質迴圈-生物生活必不可少的各種元素和無機化合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運動。

c.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觀察時刻,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內貯存的有機物質的總量。

d.迴圈物質-某一種物質暫時離開貯存庫,但並未離開生態系統,並經過一定的時間後重新返回貯存庫的物質。

2、型別:地質大迴圈、生物小迴圈。

二、生態系統中能流與物流的關係

1、能流與物流同時存在,相伴而行,不可分割。

2、能流是物流的動力,物流是能流的載體。

3、能流與物流都遵循守恆原則。

4、就生態系統而言,能流主要來自於太陽能,是無限的;而物流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均勻。

5、能流是單向的,而物流是多方向的、反覆迴圈的。

6、能流逐漸遞減並最終全部離開生態系統,而物流是改變其形態,可在系統中永恆存在。

三、溫室效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可使部分植物的產量提高。

2、擴大部分植物的栽培區域。

3、可能導致大氣環流減弱,從海洋到大陸的水汽量減少,進而使降雨減少,乾旱加劇,直接影響農業生產。

4、使得極地的冰蓋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公升,陸地面積減少。

5、對部分作物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如禾穀類作物的株高降低、不育小穗增加等。

6、可能引起農業病害或蟲害的加劇。

四、農業生態系統中氮迴圈的**及調控途徑

1、氮素**:生物固氮、化學固氮、電離固氮。

2、調控途徑:充分發揮生物固氮作用,提高固氮能力;發展工業固氮;動植物殘體及排洩物盡量返還農田;要控制土壤中氮的非生產性消耗。

五、農業生態系統中水分迴圈的調控

1、保護水源,涵養植被。2、修建水資源調蓄工程。3、要合理地利用地下水。4、開發利用虐質水。5、發展節水農業。

六、農業生態系統中養分迴圈的特徵和模式

1、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養分輸入和輸出量。

2、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養分的庫存量較低,但流量大、運轉快。

3、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逝。

4、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庫包括了植物庫、動物庫和土壤庫。

5、農業生態系統養分迴圈在庫與庫之間的一般路徑是「土壤—植物—動物—土壤」。

6、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迴圈是乙個動態的過程,各個庫所完成一次迴圈所需時間不同。

7、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養分的供求容易造成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由生物的生物學特性來決定。

七、保持農田生態系統養分迴圈平衡的途徑

1、設計合理的種植制度(增加歸還率較高植物的種植比例;建立合理的輪作制度;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

2、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

3、建立科學的地力培育和防護制度(施肥上有機無機結合;綜合防除病蟲草害;建立科學的防護林體系)。

4、要實行農、林、牧、漁相結合的農作制度。

5、農產品的就地加工,提高物質歸還率。

第五部分: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能量轉化的基本原理

1、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可以轉化、能量守恆)。植物合成能量=植物固定能量+呼吸能量+其他損失能量。

2、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衰變定律)。

二、食物鏈的概念及類別

1、概念:源於綠色植物的「食物能」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而連線起來的序列。

2、型別:捕食食物鏈、腐生食物鏈、寄生食物鏈、混合食物鏈。

三、食物鏈的特點

1、在同一食物鏈上,常包含有食性和生活習性不相同的多種生物。

2、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可能有多條食物鏈,它們的長短不一,營養級數目不同。

3、不同的生態系統中所包含的各種型別的食物鏈比重不同。

4、在任何生態系統中,各類食物鏈總是協同起作用。

四、食物鏈加環

1、概念:指在原有的食物鏈中,引入新的生物環節或去除某一生物環節以增加系統的生物轉化利用途徑和提高經濟效應的食物鏈調節措施。

2、加環途徑:在生態系統中引入捕食性的動物;控制原有食物鏈的某些有害食物鏈;引進生產環。

3、加環型別:生產環、增益環、減耗環、復合環(稻田養魚)、加工環(技術植入的過程)。

五、食物網

1、概念:在生態系統中,由於一種消費者同時取食多種食物,而同一種食物有可能被多種消費者所取食而形成的食物鏈之間的網狀結構。

2、食物網的功能:食物網使得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聯絡在一起;由多物種多食性的生物所組成的食物網增加了系統的穩定性;食物網提高了系統的補償功能;食物網是維持生態系統相對平衡並推動生物進化和自然界發展演變的主要動力。

六、農業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特點

1、農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的構成是按照人類的生產目的安排的,具有高效性。

2、農業生態系統各營養級的生物種群都是在人類的干預下執行各種功能,具有不完全性。

3、農業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具有較強的可調控性和可開發性。

4、農業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是無機物質有機化和有機物質無機化過程的統一。

5、無機物質的有機化發生在生態系統內,但有機物質的無機化可能發生於系統外。

七、生態系統中能流的主要途徑

1、太陽能以化學潛能的方式貯存於生產者體內。

2、化學潛能沿食物鏈逐級傳遞。

3、人工投入的輔助能促進了化學潛能的轉化。

4、能量以農產品的形式輸出生態系統。

5、能量以呼吸消耗、維持能以及未利用的方式輸出生態系統。

6、有機殘體貯存的化學潛能經分解者分解後無效損耗。

八、林德曼效率:下一級營養級固定的能量與上一級營養級固定能量之比。

生態效率:各種能流引數中任何乙個引數在營養級之間或者在營養級內部的比例關係。生態效率計算時常用的指標有呼吸、同化、吸收、固定等。

九:結合筆記掌握一下初級生產與次級生產的相關概念、作用及提高途徑等知識點。

1、初級生產:也稱為第一性生產、自養型的生產,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種綠色植物和光合菌能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生產。

2、初級生產力: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生產者所積累的能量或物質的數量。

3、次級生產:指初級生產的部分產品經過異樣生物的採食和同化,合成肉、奶、蛋、皮毛等動物性產品的生產過程。

4、次級生產力:指在單位時間內各種異樣生物直接或間接消費綠色植物製造或形成的動物性產品的數量。

十、次級生產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1、轉化農副產品,提高利用價值。

2、生產動物性的食品,改善人類的膳食結構。

3、促進物質迴圈,提高生態系統的機能。

4、提高農副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5、提供動力。

十一、影響次級生產能量轉化的因素以及提高次級生產力的途徑

1、影響因素:動物的品種、飼養的方式、飼料的質量、餵養的技術。

2、提高途徑:改善次級生產者的構成,使初級產品得到多次的轉化;充分發展水生養殖;充分利用腐食性食物鏈進行生產。

第六部分:農業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基本特徵

1、概念: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生物組分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2、基本特徵:a.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乙個結構和功能單元,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b.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c.

能量流動、物質迴圈和資訊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基本功能。d.生態系統中營養級的數目受限於初級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多少,一般來講,自然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不會超過5-6級。

e.生態系統是乙個動態的系統,要經歷乙個簡單到複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階段,其早期與晚期發育階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物組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2、非生物組分(太陽能、無機物質、有機物質、土壤)。

三、農業生態系統的概念、組成及特點

1、概念:指在人類的參與下,利用農業生物種群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合理的系統結構和高效率的系統機能進行能量轉化和物質迴圈,並按人類要求進行物質生產的綜合系統。

2、組成:生物組分(人工的生物種類)、環境組分(以人工干預的環境為主)。

3、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a.農業生態系統是在人類強烈干預下的開放系統。

b.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具有較高的淨生產力、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較低的抗逆性。c.

農業生態系統受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的雙重影響,但自然生態系統只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因此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可調控性。d.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相對簡單。

e.農業生態系統是乙個綜合生產系統。f.

農業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農業生態學》複習

緒論生態學 海克爾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 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 相互關係的科學。1866 農業生態學 是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農業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以獲得最高生物產量和最佳經濟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再生資源持續利用的一門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系統...

生態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稱作生物圈。2.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這裡,生物包括動物 植物 微生物及人類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即環境系統。3.生態學形成和發展的4個時期 生態學的萌芽時期,生態學的建立時期,生態...

城市生態學複習

芝加哥學派理論 認為城市土地價值與植物對空間的競爭相似,土地的利用價值反映了人對最願意和有價值地點的競爭。這種競爭作用下導致經濟上的分離,按土地價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階層。伯吉斯 城市的同心圓增長理論 赫特 扇形理論 哈里斯 厄曼 多核理論 衛星城市 受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的啟發,在惡性膨脹的大城市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