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複習總

2022-12-06 00:12:08 字數 5072 閱讀 4957

一、填空(40空,20分)

1. 從生態因子作用的角度考慮,坡向會影響森林的生長,這體現了生態因子作用的間接作用特點。

2. 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型別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_、 隱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 ,其分類系統的劃分依據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節的著生位置 。

3. 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產的有機物質的總量,稱初級生產量。

4. 自然種群的三個基本特徵包括空間特徵、 數量特徵和遺傳特徵。

5. 生態學鞏固發展時期形成法瑞學派、北歐學派 、 英美學派

和前蘇聯學派等四大學派。

6. 當以種群實際佔據的空間個體數量表示種群密度時,稱為絕對密度 。

7. 平均而言,陸地上主要的森林型別中,以熱帶雨林的生產力最高。

8. 我國暖溫帶地區典型的地帶性植被名稱是夏綠闊葉林 。

9. 生態因子按照性質可以分成氣候因子土壤因子 、 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以及人為因子。

10. 種群的空間分布通常可分為均勻型、 隨機型和成群型三種型別。

11. 種群增長的邏輯斯蒂增長方程中引數k生物學含義是環境容納量 。

12. 能夠包括群落中絕大多數的植物種類並表現出該群落一般結構特徵的一定面積,稱為群落的_最小面積__。

13. 群落物種多樣性是豐富度與均勻度的綜合指標。

14.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之間的多樣性、變異性以及物種生境的生態複雜性,包括遺傳多樣性 、 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15. 生物的三基點溫度是指最高溫度 、 最低溫度和最適溫度 。

16.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 、 逐級遞減 。

17. 一種植物分泌代謝物質對另外一種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種現象叫他感作用 。

18. 生態金字塔有三種型別,其中能量金字塔總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兩種型別分別為生物量金字塔 、 數量金字塔 。

19. 最早命名並定義生態學的人是 haeckel 。

20. 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產的有機物質的總量,稱初級生產量 。

21. 自然種群的三個基本特徵包括空間特徵、 數量特徵和遺傳特徵。

22. 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範圍存在上、下限,其間的範圍稱作該生物的生態幅。

23. 物種的具體存在單位、繁殖和進化單位是__種群___ _ 。

24. 《中國植被》的**分類單位分別是:植被型、群系和群叢。

25. 《中國植被》分類系統將建群種或共建種相同的植物群落聯合定義為群系。

26. 進入生態系統的能量在流動過程中會最終以熱的形式離開生態系統。因此,能量是單向流動的。

27. 生態系統的生態金字塔有三種型別,其中只有能量錐體總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塔倒塔形。

28. 對於乙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來說,其各組成成分中,理論上唯一可缺少的成分是消費者。

29. 生態系統中食物鏈長度一般不超過6個營養級,此現象可用林德曼定律來解釋。

30. 重要值= 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蓋度。

31. 原生演替中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地衣、苔蘚、 草本和木本等階段。

32. 直接決定地球表面植物群落分布規律因子是溫度和他感作用。

33.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迴圈和_能量流動_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而構成的乙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34. 群落優勢層的優勢稱為建群種。

35. 決定陸地植物群落垂直成層性特點的關鍵生態因子是光照。

37. 群落空間結構最明顯的特徵包括垂直方向上的成層性及水平方向上的_鑲嵌_性,這些結構特徵使群落對於環境中資源的利用更為充分。

38. 生態系統的分解作用是碎裂 、 異化和淋溶 3個過程的綜合,其中淋溶是純粹物理的過程。

39. 生活型或生長型的形成是生物長期對綜合環境條件趨同適應的結果。

40. 植物的傳播、定居和_競爭_共同構成植物群落形成必經的3個階段。

41 相比草原生態系統主要靠草牧食物鏈維持,森林生態系統更多地依賴於碎屑食物鏈。

42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 生物量金字塔通常會出現倒塔形。

43 限制一對夫婦只生乙個孩子是要降低r0的值,施行晚婚晚育將使t值增大,從而能有效地降低人口種群增長率。

44 分解作用的速率和特點主要取決於分解者生物種類 、 待分解資源質量和

環境理化條件等3個方面。

45 全球生物地球化學迴圈的三大型別中,迴圈效能最為充分的是氣體性迴圈。

二、名詞解釋(12題,24分)

1. 生態因子: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2. 原生演替:是開始於原生裸地或原生蕪原(完全沒有植被並且也沒有任何植物繁殖體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系列包括從岩石開始的旱生演替和從湖底開始的水生演替。

3. 生態型:同一物種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形成不同的形態特徵、生理特徵、適應方式和途徑,這種分化特點可以通過遺傳方式儲存下來,通過形態、生理、適應途徑分化所形成的不同群體就稱為生態型。

4. 淨初級生產力:在初級生產過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於植物的生長和生殖,這部分生產量。

5. 生態位:物種在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角色。

6.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種生物群落被另一種生物群落所取代的過程。它是群落動態的乙個最重要的特徵。

7.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態,它包括結構、功能和能量輸入和輸出的穩定。

8. 生物地球化學迴圈:生態系統從大氣、水體和土壤等環境中獲得營養物質,通過綠色植物吸收,進入生態系統,被其他生物重複利用,最後,再歸還於環境中。

9. 光飽和點:在一定範圍內,光合作用的效率與光強成正比,但是到達一定強度,倘若繼續增加光強,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僅不會提高,反而下降,這點稱為光飽和點。

生態學:研究生物生存條件、生物及其群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

10. 建群種:優勢層(指喬木層)中的優勢種稱為建群種。

11. 有效積溫法則: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植物各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乙個常數。

用公式表示:k=n(t-to)式中,k為該生物所需的有效積溫(常數),n為發育歷期即生長發育所需時間,t為發育期間的平均溫度,to為生物發育起點溫度。

12. 氣候頂極:? 在任何乙個地區內,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終點取決於該地區的氣候性質,主要表現在頂級群落的優勢種能夠很好地適應於地區的氣候條件,這樣的群落稱之為氣候頂級群落。

13. 凍害:溫度降低到冰點以下,生物體內發生冰凍而引起的傷害。

14. 生物量:指某一時刻調查時單位面積上積存的有機物質(kg/m2)。以鮮重(fw)或乾重(dw)表示。

15. 生境:具體的生物個體或群體生活地段上的生態環境。

16.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賴於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如氧氣

17. 生態金字塔:指各營養級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種數量關係可採用生物量、能量和個體數量單位,採用這些單位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分別為生物量、能量和數量金字塔。

18. 中日照植物:晝夜長度接近相等時才會開花的植物。僅少數熱帶植物屬於這一型別。

簡答1. 比較無密度效應的種群指數增長模型(j型曲線)和具密度效應的種群邏輯斯諦模型(s型曲線),並說明模型中各引數的含義

(一)與密度無關的種群增長模型(非密度制約性種群增長):

種群在「無限」的環境中,即假定環境中的空間、食物等資源是無限的,則種群就能發揮內稟增長能力,數量迅速增加。而其增長率不隨種群本身的密度而變化,種群呈指數增長格局。

1. 種群離散增長模型:世代不重疊:生物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疊,種群增長是不連續的。

2.種群連續增長模型指數增長 j型

dn/dt = rn

r =b0 –d0( b0為出生率, d0為瞬時死亡率)

nt=n0ert

r 為瞬時增長率r >0種群上公升r =0種群穩定r <0種群下降

(二)與密度有關的種群增長模型 s型

兩點假設

環境容納量(k):環境條件所容納的種群最大值

增長率隨密度上公升而降低的變化,是成比例的。每乙個體利用空間為1/k,n個體利用n/k空間,剩餘空間為1- n/k

乙個在資源有限的空間中生長的簡單種群,其增長可簡單的描述成「s」型曲線

t時間種群增長率=內稟增長率×種群大小×密度制約因子

dn/dt=r·n(1-(n/k))

2. 簡述影響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的主要因素

分解者:①微生物微生物中細菌和真菌是主要的分解者。動植物屍體的分解過程,一般從細菌和真菌的入侵開始,在細菌體內和真菌菌絲體內酶系統作用下,利用可溶性物質,主要是氨基酸和醣類的分解產物作為細菌和真菌的食物而被吸收,另一些繼續保留在環境中。

②動物類群(1)陸地分解者中的動物主要是食碎屑的無脊椎動物。按機體大小可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動物。

2)水生系統中,動物的分解過程分為蒐集、刮取、粉碎、取食或捕食等幾個環節。

資源質量:資源的物理、化學性質影響分解速率。資源的物理性質包括表面特性和機械結構,資源的化學性質則隨其化學組成而不同。

理化環境:①溫度高、濕度大的地帶,有機質分解速率高,低溫乾燥地帶,分解速率低。分解速度隨緯度增高而降低(熱帶雨林—溫帶森林—寒冷的凍原);

②分解生物的相對作用:無脊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隨緯度的變化呈現地帶性的變化規律。低緯度熱帶地區起作用的主要是大型土壤動物,其分解作用明顯高於溫帶和寒帶;高緯度寒溫帶和凍原地區多為中、小型動物,它們對物質分解起的作用很小。

3. 簡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各部分功能。

①非生物環境:包括參加物質迴圈的無機元素和化合物、聯絡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機物質和氣候或其他物理條件。

②生產者:又稱初級生產者,指自養生物,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細菌。

這些生物能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並把環境中的太陽能以生物化學能的形

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機體中。初級生產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統中唯一能將

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的媒介。

③消費者:指那些直接或間接依賴於生產者所製造的有機物質生存的異養生物。

按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1)食草動物:直接以植物體為營養的動物。(一級消費者)

(2)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者。(二級消費者)

(3)大型食肉動物或頂極食肉動物:以食肉動物為食者。(**消費者)

生態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稱作生物圈。2.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這裡,生物包括動物 植物 微生物及人類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即環境系統。3.生態學形成和發展的4個時期 生態學的萌芽時期,生態學的建立時期,生態...

《農業生態學》複習

緒論生態學 海克爾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 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 相互關係的科學。1866 農業生態學 是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農業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以獲得最高生物產量和最佳經濟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再生資源持續利用的一門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系統...

農業生態學複習

2 按貯藏性可分為可貯藏性資源和流逝性資源。二 農業資源的特點 整體性 地域性 變動性 多用性 數量的有限性 數量有限 利用水平有限 資源結構不匹配 和潛力的無限性 技術的潛力是無限的 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以迴圈利用的 三 農業資源合理投入的理論依據 1 報酬遞減率 資源轉換系統的某一必要資源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