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複習

2021-08-01 07:24:40 字數 5318 閱讀 5966

名詞解釋:

1.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稱作生物圈。

2.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這裡,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及人類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即環境系統。)

3. 生態學形成和發展的4個時期:生態學的萌芽時期,生態學的建立時期,生態學的鞏固時期,現代生態學時期。

4. 環境: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周圍一切事物的總和。

5.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6. 環境因子:指生物體外部的全部環境要素。

7. 環境因子分為3類:氣候類、土壤類和生物類。

8. 限制因子:任何生態因子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性極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長,繁殖或擴散時,該因子就稱為限制因子。

9.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乙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的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會使該種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10. 生態幅:每乙個種對環境因子適應範圍的大小即生態幅。

11. 內穩態:即生物控制自身體內環境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

12. 鍛鍊:又稱馴化,即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

13. 黃花現象:是光與形態建成的各種關係中最極端的例子,黃化是植物對黑暗環境的特殊適應。

14. 光補償點:光合作用量剛好與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處。

15. 光飽和點:在一定範圍內,光合作用的效率與光強成正比,但是到達一定強度,倘若繼續增加光強,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僅不會提高,反而下降,這點稱為光飽和點。

16. 植物的光周期現象:不同長短的晝夜交替對植物開花結實的影響稱為植物的光周期現象。

17. 長日照植物:每天光照14-17h以上;小麥,甜菜,蠶豆等。

18. 短日照植物:每天14h以上的黑暗;菸草,大豆,牽牛花。

19. 有效積溫法則:生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各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乙個常數。

20. 休眠:指生物的潛伏、蟄伏或不活動狀態。

21. 生物鐘:是由內在因素(生殖、遺傳、生理、生態、行為)聯絡起來的個體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乙個基本進化單位和功能單位。

22. 種群(population):同種生物在特定環境空間內的個體集群。

23. 密度:單位面積(或空間)上的個體數目。

24. 單體生物:個體很清楚,各個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態結構,都由乙個受精卵發育而成。

25. 構件生物:由乙個合子發育成一套構件組成的個體。

26. 性比:是種群中雄性個體和雌性個體數目的比例。

27. 年齡結構:種群內各個年齡級個體數目與種群總個體數的比例關係。

28. 年齡椎體:用不同寬度的橫住從上到下配製而成的圖稱年齡椎體。

29. 年齡椎體3種基本型別:增長型種群,穩定型種群,下降型種群。

30. 時代時間:指種群中子代從母體出生到子代再產子的平均時間。

31. 生態入侵: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棲息和繁衍的地區,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穩定地擴充套件,這種過程稱生態入侵。

32. 種群的內分布型大致分為3類:均勻型,隨機型,成群型。

33. 生活史(生活週期):乙個生物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全部過程稱為生活史或生活週期。

34. 生長:有兩種含義,一種為生物體生物物質的增加,另一種為生物細胞數量的增加。

35. 發育:伴隨著生長過程,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從簡單到複雜,從幼體形成乙個與親代相似的性成熟的個體,這個總的轉變過程叫做發育。

36. 繁殖:是指有機體生產出與自己相似後代的現象。

37. 擴散:是有機體擴充套件種群空間的行為過程,在生活史動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生態學內涵。

38. 繁殖價值:指在相同時間內特定年齡個體相對於新生個體的潛在繁殖貢獻,包括現時繁殖價值或當年繁殖價值。

39. 最後產量恆值法則:在一定範圍內,當條件相同時,不管乙個種群的密度如何,最後產量差不多總是一樣的。

40. —3/2自疏法則:如果播種密度進一步提高和隨著高密度播種下植株的繼續生長,種內對資源的競爭不僅影響到植株生長發育的速度,進而影響到植株的存活率。

41. 他感作用:就是一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42.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間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種類組成及其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結構,包括形態結構與營養結構,並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體。

43. 優勢種: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物種。

44. 建群種:群落的不同層次可以有各自的優勢種,其中優勢層的優勢種稱為建群種。

45. 多度:表示乙個種在群落中的個體數目。

46. 密度:單位面積上的植物株數。

47. 蓋度:指植物體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積佔樣地面積的百分比,又稱投影蓋度。

48. 頻度:指群落中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佔整個樣方數的百分比。

49. 高度:為測量植物體體長的乙個指標。

50. 重量:是用來衡量種群生物量或現存量多少的指標。

51. 體積:是生物所佔空間大小的度量。

52. 優勢度:表示乙個種在群落中的地位與作用。

53. 重要值:表示某個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綜合數量指標。

54. 生活型:是生物對外界環境適應的外部表現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種,不但體態相似,而且其適應特點也是相似的。

55. 陸生植物的5類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隱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56. 葉面積指數:是群落結構的乙個重要指標,

lai=總葉面積(單面計算)/土地面積。

57. 同資源種團: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資源的物種集團被稱為同資源種團。

58. 群落交錯區:不同群落之間存在的過渡帶。

59. 空間異質性:指生態學過程和格局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極其複雜性。

60. 島嶼的種數—面積關係:島嶼中的物種數目與島的面積有密切關係,島面積越大,種數越多。s=caz(s-種數,a-面積,z,c-兩個常數)

61. 演替:是乙個群落代替另乙個群落的過程,是朝著乙個方向連續的變化過程,是朝著乙個方向連續的變化過程。

62. 波動:是短期的可逆的變化,其逐年的變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發生新種的定向代替。

63. 植被型:凡建群種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時對水熱條件的生態關係一致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

64. 群系:凡是建群種或共建種相同的植物群落聯合為群系。

65. 排序:是把乙個地區內所調查的群落樣地,按照相似度(similarity)來排定各樣地的位序,從而分析各樣地之間及其與生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66. 生態系統:就是指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著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通過不斷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67. 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按其食物關係排列的鏈形順序結構。

68. 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由多個食物鏈相互交織構成的網狀結構。

69. 食物鏈的3種型別:牧牧食食物鏈,寄生食物鏈,碎屑食物鏈。

70. 攝取量(i):指營養級中生物所攝取的能量或數量,對植物來說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量;對動物來說是被吃進的食物能量。

71. 同化量(a):指營養級中生物同化的數量,對植物來說是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對動物來說是消化道中吸收的食物能量。

72. 呼吸量(r):指營養級中生物在新陳代謝(包括呼吸)和其它各種活動中所消費的全部能量。

73. 生產量(p):指營養級中生物呼吸消耗後淨同化量。

74. 淨初級生產量(npp):指綠色植物在一定時間生產的用於植物生長與繁殖的物質總量或能量。淨初級生產量是總初級生產量減去植物呼吸消耗的物質量或損失的能量。

75. 資訊:一般將可以傳播的訊息、情報、指令、資料與訊號等稱作資訊。

76. 物質迴圈: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經過食物鏈或營養級的不斷被吸收、貯存、釋放再吸收利用釋放的過程。

77. 庫: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數量的某種元素或化合物構成的。

78. 周轉率:是某種物質出入庫的流通率與該庫中該種物質總量之比。

79. 周轉時間:是某種物質在庫中的總量與其出入該庫的流通率之比。

80. 固氮作用:將大氣中的氮轉變成氨和硝酸鹽供植物利用。

81. 氨化作用:由氨化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將有機氮分解成為氨與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為nh4+,可為植物所直接利用。

82. 硝化作用:在通氣情況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亞硝酸鹽細菌和硝酸鹽細菌氧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供植物吸收利用。

83. 反硝化作用:也稱脫氮作用,在通氣不良的條件下,反硝化細菌將亞硝酸鹽轉變成大氣氮,回到大氣庫中。

84. 草原:是由耐旱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有時為旱生的小半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

85. 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佔又溼的地上部分不能鬱閉的一類生態系統。

86. 濕地:介於陸地和水環境之間的過渡帶,並兼有兩種系統的某些特徵。

87. 尺度:一般是指對某一研究物件或現象在空間上或時間上的量度,分別稱為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

88. 全球變化:由於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的異乎尋常的人類生態環境的變化。

89. 全球變暖:是指地球表面大氣,土壤,水體及植被溫度年際間緩慢上公升的現象。

90. 生物多樣性:可以從3個層次上去描述,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多樣性。

大題:1.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1) 綜合作用: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聯絡、相互促進、互相制約,生物對某乙個極限因子的耐受限度,會因其它因子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生態因子作用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

(2) 主導因子作用:在諸多環境因子中,有乙個對生物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因子稱為主導因子,例如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強是主導因子,溫度和二氧化碳是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時,溫度是主導因子。

(3) 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區分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對認識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環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經緯度等對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們能影響光照、溫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對生物產生間接作用,這些地方的光照、溫度、水分狀況則對生物型別、生長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4) 階段性作用:由於生物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對生態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也具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是由生態環境的規律性變化所造成的。例如,光照長短,在植物的春化階段並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階段則是很重要的。

(5) 不可代替性和補償作用: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個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為主導作用的因子,所以生態因子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區域性是能補償的。

2. 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在形態解剖上的特徵?

(1) 水生植物:長期適應於水中或多水的環境中生活的植物結構特點:通氣組織發達;葉片**成帶狀、線狀或很薄;植物體抗扭曲能力強。

《農業生態學》複習

緒論生態學 海克爾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 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 相互關係的科學。1866 農業生態學 是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農業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以獲得最高生物產量和最佳經濟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再生資源持續利用的一門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系統...

農業生態學複習

2 按貯藏性可分為可貯藏性資源和流逝性資源。二 農業資源的特點 整體性 地域性 變動性 多用性 數量的有限性 數量有限 利用水平有限 資源結構不匹配 和潛力的無限性 技術的潛力是無限的 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以迴圈利用的 三 農業資源合理投入的理論依據 1 報酬遞減率 資源轉換系統的某一必要資源當...

城市生態學複習

芝加哥學派理論 認為城市土地價值與植物對空間的競爭相似,土地的利用價值反映了人對最願意和有價值地點的競爭。這種競爭作用下導致經濟上的分離,按土地價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階層。伯吉斯 城市的同心圓增長理論 赫特 扇形理論 哈里斯 厄曼 多核理論 衛星城市 受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的啟發,在惡性膨脹的大城市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