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農業發展山區經濟

2023-02-06 21:36:04 字數 5417 閱讀 4796

許堅(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北京 100035)

摘要陝西省隴縣躍先村的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筆者認為,其基本經驗有兩條:一是建立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農業生產結構,二是集約經營。

關鍵詞生態農業集約經營山區

陝西省隴縣躍先村是乙個典型的山村,它位於陝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公尺,距縣城約15公里。2023年統計,全村有40戶,173人,88個勞力(其中男勞力只有39人),4550餘畝土地,人均26.3畝,勞均約51.

7畝。雖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質量低劣。2023年以前,躍先村以糧為綱,單抓糧食生產,經濟落後,2023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28.

8元,相當於當時全全縣農民平均純收入的76%。2023年12月,躍先村在西北農業大學劉蔭武、李震鐘等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生態農業試驗。試驗使躍先村經濟得到高速發展。

人均純收入由2023年的228.8元增加到2023年的696.4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96元高出40.

4%。2023年大旱,人畜長期缺水,躍先村的糧食產量仍遠高於周圍村莊,人均純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當於2023年的3.

19倍。目前,隴縣正在全面推廣躍先村的經驗,陝西省、寶雞市有關部門也在廣泛宣傳躍先村的事蹟,約有20種報刊做過宣傳報道。

躍先村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經驗有兩條,一是建立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農業生產結構,二是集約經營。

1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躍先村是乙個典型的山村,山區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山區農業經濟不應以糧食為主,應以林牧為主。可是2023年以前,躍先村的糧食作物面積相當大,林草面積卻很小。由於人少地多手工勞動,迫使人們不得不廣種薄收,實行粗放式經營。

躍先村的糧食畝產,70年代僅62.9公斤,2023年也只有80.11公斤。

廣種薄收沒有增加糧食總產,還限制了畜牧業發展。2023年以前,躍先村的畜牧業主要以牛、馬、驢、騾等役用畜為主,豬、雞甚少,奶畜幾乎為空白。畜牧業除利用天然牧草和農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優質人工牧草和精飼料補充。

畜牧業在整個農業經濟中處於被動、從屬的地位。畜牧業的作用只是為農業生產提供必要動力和少量農家肥料,經濟產值很低。

農業與工業不一樣,工業可以實行兩頭在外的策略,從外地購進原材料,在當地加工之後,再銷售到外地去。農業不行,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非常依賴於當地的自然條件。躍先村的農業生產結構與當地自然條件不適應,是躍先村農業經濟落後的主要根源。

2023年開始的生態農業實驗,以調整不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為突破口,主要內容是:壓縮糧食面積,擴大林草面積,發展畜牧業,最終形成乙個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農業生產結構。2023年以來,躍先村逐步壓縮糧食作物面積,從原來的1570畝壓縮到2023年的1015畝,減少了35.

3%;林地面積從2023年的1510畝擴大到2023年的2240畝,擴大了48.3%;苜蓿面積從2023年的312畝擴大到2023年的728畝,擴大了133.3%,另還發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畝。

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積擴大,提供了大量的飼草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躍先村的大牲畜由2023年的74頭發展到2023年的137頭,增長了87.1%;奶山羊從2023年的31只發展到2023年的268只,增長了764.

5%。糧食、林業、牧業收入比例,從2023年的1:0.

046:0.224變為2023年的1:

0.085:0.

408。經過幾年的生態農業建設,躍先村形成了乙個與當地自然條件基本適應的、符合生態學原理的農業生產系統,其示意圖如下:

生態農業是實現高經濟效益和高生態效益的農業。就躍先村的自然條件來說,種樹種草、發展畜牧業,既有較高的生態效益,也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符合生態農業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於培肥地力,種了三年苜蓿的地種糧即使兩年不施肥,產量也不低。

苜蓿還有利於防止水土流失。據國外報道,苜蓿地的水土流失量僅為同等條件下農閒地的2.5%。

另外,種苜蓿的經濟效益也遠高於種糧,躍先村的土地生產力很弱,從前種糧,一般畝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塊還上不了30元。改為種苜蓿,畝收入一般能上80元,經濟效益高於種糧30—50元。躍先村戶均退耕還草10畝,僅此一項,年收入戶均增加300—500元。

種樹的生態效益遠高於種糧,這不必說,經濟效益也遠高於種糧。據調查,在躍先村,一般一棵生長5年的樹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長10年的樹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長5元;一棵生長15年的樹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長10元;一棵生長20年的樹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長12.

5元。按平均每年長10元計算,一畝地種上300——400棵樹,一年就長3000——4000元,經濟效益是種糧的10多倍。發展畜牧業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畜糞肥田上。

畜牧業發展帶來畜糞增多,大量的畜糞投到耕地上,根本改變了山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太少、質量低劣的現狀。發展畜牧業也給躍先村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2023年,躍先村有許多農戶僅**鮮奶一項,月收入就達200元以上。

有個村民,僅**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項,收入就達2800元。在躍先村,種植業是靠天吃飯,種植業結構各家也差不多,因此,農戶在種植業的收入沒有多大差別。另外,躍先村幾乎沒有工商業,農戶在工商業上也幾乎沒有收入差別。

躍先村農戶的收入差別主要表現在畜牧業上,畜牧業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戶,畜牧業沒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貧困戶。

2 集約經營措施

躍先村在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把過去的粗放式經營轉變為了集約化經營。

2.1 種植業的集約化經營措施

2.1.1 改良土壤。

一方面通過糧草輪作、生物養田等措施來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過發展畜牧業積累大量農家肥來培肥地力。2023年全村農田平均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比2023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過去單純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據當地土壤缺磷的實際情況,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畝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麥累計增產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產44.

3%。2.1.2 農田基本建設。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躍先村大抓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平梯田,面積從2023年的315畝增加到2023年的490畝,增長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於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

據測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別比其他田塊高35.7%和22.4%。

2.1.3 改良品種。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躍先村逐步引進了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高產、穩產優良小麥新品種。他們先後從有關科研單位引進7852、植168、武農132、小偃6號等優良小麥新品種,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實現了小麥品種良種化,優良品種區域化。此外,他們還引入了大麥、玉公尺新品種。

優良新品種的引入,為糧食豐產創造了條件。

2.1.4 積極推廣先進播種技術。

長期以來,山區農民習慣於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耕作制度。小麥大多採取「一把麥籽飛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種,小麥發芽率低。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躍先村積極引導農民採用條播、開溝亮種、水平溝播等先進播種技術,800畝小麥全部採用開溝亮種和條播技術播種,基本上杜絕了撒播。

推廣先進播種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小麥產量,據調查,採取水平溝播種小麥畝產高達225公斤,比非水平溝播種增產69.8%。

2.1.5 精耕細作,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

躍先村積極推廣「麥寶」等多種微肥拌種、化學除草、葉面噴肥等技術。在冬春季節,利用農閒時間組織人力追施化肥,清除雜草,噴灑農藥防治條銹病、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害,收到了明顯效果。

由於實行集約化經營,躍先村的農業生產力得到巨大提高。2023年,躍先村的糧食平均畝產只有80.11公斤,2023年達到210.

39公斤,提高了162.6%;2023年,躍先村每人平均產糧只有622.7公斤,2023年達到1166.

9公斤,提高87.4%。躍先村的糧食總產量在糧食面積減少35.

3%的情況下從2023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業方面的集約化措施

2.2.1 建設飼料草基地。

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躍先村大力加強人工草地建設,同時,注意精飼料生產。2023年,全村種植大麥120畝,高梁22.5畝,黑豆106畝。

此外,還積極組織青貯飼料生產。在牧草方面,先後從新疆等地引進了苜蓿、紅三葉、白三葉、黑麥草、無芒雀麥等牧草品種進行試種。另外,還組織農民加強草地管理,利用農閒時間清除雜草,增施磷肥。

採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產量,據測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產乾草594公斤,增產80%。

2.2.2 品種改良。

畜禽品種是影響畜牧業生產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躍先村先後引進了關中奶山羊基礎母羊、西農莎能羊的優秀種公羊、萊航蛋雞、迪卡蛋雞、羅斯蛋雞等。此外,還用秦川牛改良當地黃牛,提高產肉效能和役用效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當地黃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 科學飼養。

不同生理階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點,科學的飼養就是針對家畜各自特點分別飼養。根據奶山羊生產效能高、需要營養物質多的特點,躍先村積極組織農民在冬春季節補飼適量的青乾草,在泌乳期內適當縮短放牧時間,補飼一定量的優質牧草。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奶山羊泌乳的營養需要,另一方面,減少了因運動量過大而帶來的體力消耗。

此外,還積極倡導農民每只羊平均日補飼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鹽。這些科學飼養措施使泌乳期平均產奶量提高了33.

4%,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另外,還引導農民對奶山羊科學組群,分群管理。2023年,建立了乙個擁有40隻公羔羊的羔羊肥育專業戶及一些**母羊專業戶。

組織奶肉專業化生產,既有利於科學技術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業生產效率。

2.2.4 防疫。躍先村先後到西北農業大學培訓了兩名畜牧獸醫技術員,通過這兩名技術員普及科學技術,開展疫病防治工作。還定期組織群眾對圈舍進行清毒,確保畜群健康。

2.3 林業經營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護林基本穩定,又積極營造經濟林,發展經濟價值高的蘋果、梨、核桃、花椒等樹木。經濟林管理上及時組織科技人員傳授果樹管理技術,幫助農民科學施肥、修剪、整技;防護林管理上採取農戶承包、封山育林、專人管護等多種形式,以杜絕亂砍亂伐現象發生。

3 躍先村生態農業建設的意義

3.1 為生態農業的理論提供了實據

廣種薄收,只能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勞力投入多而產出少,糧食產量低,生產成本高。要改變這種局面。有效的辦法就是走「生態農業」之路。

躍先村的成功實踐,為生態農業理論的正確性提供了乙個實據,樹立了乙個樣板。

3.2 為建設生態農業總結了一種因地制宜的技術路線

躍先村的「林草——畜牧——糧食生產系統」,基本特點有二:(1)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以苜蓿為主的豆科牧草,輪作倒茬,生物養田。(2)發展畜牧業,著重發展奶山羊,以它為轉化器,把苜蓿、樹葉轉化成畜產品優質肥料,促進物質、能量的良性迴圈,使農、林、牧協調發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

躍先村的生態農業試驗,是西北農業大學劉蔭武、李震鐘等教授作指導,隴縣眾多農業科技工作者蹲點實施的一項科學實驗活動,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結果。躍先村的變化充分證實了:科學技術只有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4 為躍先村的農業發展增強了後勁

通過幾年艱苦工作,躍先村不僅經濟效益可觀,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識也大大增強。由於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土地建設成效顯著,經濟實力也明顯增強。這就為進一步全面發展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

2023年躍先村通了電,2023年人畜飲上了自來水,困擾山區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變成了促進生產的有利因素。電和水將為農業的大發展奠定基礎。

本文刊載於《生態經濟》2023年第1期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建議

1 注重科學規劃和科技培訓,穩步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省 市 縣都要加快制定相應的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規劃,引導生態農業的健康 有序 穩步發展。要成立生態農業發展領導機構,明確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加強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指導和監督,部門要間加強協調配合,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合力。同時,要注重運用科技手段發展生態...

喀斯特山地發展生態農業的建議

作者 郎元興 安徽農學通報 2016年第15期 摘要 岩溶地貌條件下的山地特徵是石頭多 土壤瘠薄 土壤水分及熱量交換速度快 保水保肥能力較差。科學發展 喀斯特山地農業 就是要遵循喀斯特山地的自然和社會規律,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自我維持和自我調節,推動生態良性發展,確保農業與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

生態農業迴圈經濟專案分析報告

5a文 最新生態農業迴圈經濟專案分析報告 第一章總論 4 1 1 專案名稱及承擔單位 4 1 2 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5 1 3 專案提出的背景及投資的必要性 5 1 4 可行性研究的範圍及內容 8 1 5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8 1 6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結論 10 第二章企業基本情況 11 2 1 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