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區別

2022-12-17 14:45:04 字數 4879 閱讀 3526

國際有機農業與我國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

2003-06-17中國農產品供求資訊網

一、有機農業發展的過程

有機農業自提出至今已有近70年時間,其間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2023年)--思想萌芽階段。

這一階段是有機農業思想萌發和提出時期,主要是有關專家和學者對傳統農業的挖掘和再認識,而中國在幾千年發展傳統農業過程中所積累的優秀農藝思想和技術,如農林牧結合、精耕細作、培肥地力、合理輪作等對有機農業的出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由於處於初創階段,有機農業只是在小範圍內運作,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技術體系,水平均較低,其影響也很有限。第二階段(1945-2023年)--研究試驗階段。

美國羅代爾有機農場的建立標誌著全球有機農業進入了研究試驗時期。這一時期,有機農業在規模和數量上遠遠超過第一階段,但與常規農業相比仍然非常弱小。儘管人們在部分地區實踐、操作有機農業,但由於現代農業體系的建立及運作的慣性,以及有機農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人們對有機農業尚處於觀望、驗證階段。

有機農業生產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對農場外部系統的依賴。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非常少,大多用於自身消費或贈予親朋好友品嚐,因而缺乏市場需求拉動,進而難以形成效益規模。

第三階段(1972@2023年)--奠定基礎階段。2023年11月5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

(l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t agricultural movements,ifoam)在法國的弗賽拉斯

(versailles)成立,標誌著國際有機農業進入了乙個新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有機農業發展有如下特點:一是通過發展組織會員,擴大有機農業在全球的影響和規模;二是通過制定標準,規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三是通過;制定認證方案,提高有機農業的信譽。

由於有機農業運動是各國民間組織或個人自發開展的,加上自身具有分散性和不穩定性的缺點,因而這時期發展仍比較緩慢,其影響也沒有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足夠重視和支援。

第四階段(2023年至今)--加快發展階段。

進入90年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有機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乙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時期,全球有機農業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由單

一、分散自發的活動轉向區域性有組織的民間活動,在一些國家甚至還引起了**部門的重視,有的法律上給予保護,有的從政策上給予支援。就標準而言,許多國家已根據有機農業運動國際聯盟的基本標準制定了本國和本地區有機食品標準。就產品開發而言,有機產品日益豐富,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和加工產品的比重日益擴大。

就市場發育而言,有機食品已開始由現產現銷轉向批發銷售,並進入超市,有的國家還有連鎖經營,一部分有機食品已由鄉村市場進入城市市場,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二、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一)有機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種型別

有機農業在二戰之前就開始在西方一些國家實施,起初只是由個別生產者針對區域性市場需求而自發地生產某種產品,爾後逐步由這些生產者自發組合成區域性的社團組織或協會等民間團體,自行制定規則或標準指導生產和加工,並相應產生一些專業民間認證管理機構,這種現象至今在西方發達國家依然普遍存在。由於它的產生是自發性的,在管理、檢查、監督等方面不可能形成完善的體系,同時由於當時的有機農業過分強調傳統農業,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迴圈生產模式,排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未能得到廣大農

民與**的支援,發展極為緩慢。到了70年代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工業高度發展,使汙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歐、日一些國家和地區工業汙染已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這些國家感到有必要全世界共同行動,加強環境保護以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保人類生活質量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掀起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有機農業就是這種思潮下的產物。

(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及方式已基本形成

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包括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管理體系和組織體系。

禁止使用化學品,提供農業生產系統的自我維持和調控思想是有機農業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美國農業部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概括了有機農業技術體系的基本內容: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和畜牧飼料新增劑的生產體系。

有機農業在可行範圍內盡量依靠作物輪作、秸稈、牲畜糞肥、豆科作物、綠肥、場外有機廢料、含有礦物養分的礦石補償養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術防治病蟲草害。

有機農業標準體系大體由10個部分組成:有機生產的主要目標、基因工程要求、農作物生產和牧畜飼養的基本要求、農作物生產標準、牧畜飼養標準、水產養殖標準、食品加工及儲運標準、纖維加工標準、標籤標準和社會公正評價標準。

有機農業管理體系圍繞對有機產品認證來構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有機農業的管理體系就是有機農產品的認證體系。

(三)有機農業生產和**已形成一定規模

由於有機農業的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日趨成熟和完善,加上一些國家、部分地區認證機構的陸續成立,推動了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2023年估計,自90年代以後,有機農業生產和**規模約佔整個食物系統的1%左右。從區域上看,歐洲、北美、日本、澳洲起步較早,有機食品的生產、銷售、管理、研究、培訓、認證工作發展較快,標準、法規相對完善。

非洲、東南亞地區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較為迅速。三、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的內涵與特點

概括地講,有機農業是指有利於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健康發展,按照特定標準生產食物和纖維的各種生產系統,這些系統把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作為運作的關鍵,在農業和環境的各個方面,充分考慮農作物、牲畜和土地的自然生產能力,並致力於提高食物質量。有機農業生產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生產過程中儘量減少化學和基因合成的肥料、殺蟲劑、藥品等外部投入物,而主要依靠自然規律和法則提高生態迴圈效率。以上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對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內涵的界定。

與常規農業生產方式相比,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有3個顯著特點:一是在技術路線上,強調傳統農業農藝技術的應用,如盡可能地依靠有機肥料、作物輪作、種植豆科作物培養地力,運用生物技術控制作物病蟲害,保持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等;二是生產、加工過程有一系列的準則標準,以此約束和規範生產者行為,並為檢查、認證、監督提供基本依據,也為產品進入市場創造必要的條件;三是按照一定的程式開展認證活動,一方面是為了使生產者建立與消費者相互信賴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標識這種生產方式及其產品的內在價值和品質。

四、生態農業、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的關係(一)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所倡導並實施的生態農業,其內涵是:在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原則指導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農業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種植業與林、牧、漁業,發展農業與

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係,形成生態上和經濟上的良性迴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有4個顯著特徵:一是強調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價值的良性迴圈,追求綜合

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二是重視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機結合;三是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四是注重結合我國國情。

從內涵和特徵來判斷,生態農業是協調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生態農業建設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二)綠色食品的概念與體系構成

2023年,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影響下,我國提出了發展綠色食品的設想,並確立了綠色食品概念的基本內涵,這就是: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的元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在中國發展綠色食品有3個預期目的:

一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探索和推廣新的可持續食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水準提高的基礎上對高質量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密切農業與食品製造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絡,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品企業經濟效益創造新的機會和途徑。

為了達到上述3個預期目的,根據綠色食品概念的內涵,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我國綠色食品生產體系。綠色食品生產體系由4個部分組成:組織管理體系、標準控制體系、技術保障體系和認證管理體系。

綠色食品組織管理體系由區域性的委託管理機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機構和產品檢測與評價機構組成。綠色食品組織網路採取委託授權的方式構建,並保持管理系統與監督系統分離,從而體現了公正性。目前,全國已設立綠色食品委託管理機構37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機構56個;產品質量檢測及評價機構9個,初步形成了綠色食品組織管理、技術監督網路。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標準、貯藏及運輸標準構成了綠色食品標準體系。目前,參照相關國際標準,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6種生產資料(肥料、農藥、獸藥、水產養殖用藥、食品新增劑、飼料新增劑)使用準則,全國7大地理區域、72種農作物a級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49個綠色食品產品標準以及綠色食品aa級產品標準,初步建立起了綠色食品「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

綠色食品技術保障體系的建立從4個方面進行:一是優秀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二是生產資料供給與技術指導結合;三是公司牽頭與農戶參與的基地建設結合;四是技術推廣與人員培訓結合。綠色食品認證管理體系按照兩條路徑運作:

一是運用技術手段按照標準對綠色食品生產過程及產品進行認證;二是運用法律手段對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企業和產品實行商標管理。採用質量認證與商標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在我國現階段不僅有利於規範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的生產行為,保證產品質量,而且有利於通過標誌商標加強市場監督和管理,提示廣大消費者,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三)生態農業、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的關係。從原則、目標和方向上講生態農業、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均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模式,在具體途徑上,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更具有中國特色,更適合我國的國情,而且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

生態農業注重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這既可以消除常規農業的一些負面影響,又可以克服有機農業的某些侷限性。如果從可持續發展整體框架考慮,生態農業涵蓋了有機農業,也可以認為,有機農業是生態農業的終極方式。生態農業是綠色食品的基礎,綠色食品是生態農業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是生態農業建設成果的載體。

從生產體系及管理方式來看,綠色食品也包容了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a級綠色食品相當於有機農業轉換期產品,aa級綠色食品等同於有機食品。

責任編輯邵立紅

生態農業的綜合評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餐飲 生態農業觀光正日漸成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和愉悅的時尚,農業生產的方式也正在產生重大的變革。迴圈經濟 生態農業是今後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本專案正是基於這種發展方向而實施的,立體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

農業旅遊地產,農業地產規劃,生態農業地產

房地產風險管理定性研究房地產業風險管理定性研究方面,研究者一致認為 在房地產開發運作過程中必須對相應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應對,正確認識和規避 化解 轉移各種風險,將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將利潤提公升到最大,並對各種風險的分析和管理做了論述,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該類研究汗牛充棟 認為我國住房制度改革以...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建議

1 注重科學規劃和科技培訓,穩步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省 市 縣都要加快制定相應的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規劃,引導生態農業的健康 有序 穩步發展。要成立生態農業發展領導機構,明確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加強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指導和監督,部門要間加強協調配合,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合力。同時,要注重運用科技手段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