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評價研究

2023-01-14 16:48:05 字數 811 閱讀 9018

作者:徐敏雄周瀟曹青青

**:《現代商貿工業》2023年第03期

作者簡介:徐敏雄(1987-),女,陝西渭南人,管理學碩士在讀。

摘要:建立了一種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並以德昌縣農業發展為例,選取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3個子系統及21個指標,對其2007-2023年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水平進行評價。結果表明:

德昌縣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況呈現穩定遞增趨勢;資源環境系統自2023年開始止跌回公升,總體處於乙個穩定發展階段;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關鍵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熵值法

1 引言

相對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自20世紀初以來發展迅速,在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嚴峻背景下,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附加產值,解決了世界人口生活問題。現代農業主要依靠較高的能耗與投入來獲取較高的產出,但是伴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速和「石油農業」所帶來的各種困擾,世界各國都在尋求以生態為根本的新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探索高效、低碳環保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以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高效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成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自2023年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阿爾伯里奇提出「生態農業」一詞後,生態農業的理論、技術和模式等被廣泛研究和實踐,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得到較快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的新概念和思路首先由葉謙吉教授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由於國情不同,我國對生態農業的認識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生態學奠基人馬世駿教授將其最基本的原理概括為「整體、協調、迴圈與可再生」,而西方國家將生態農業認為生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是和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的社會現狀相對應。

雖然這些定義側重方面不同,他們都遵循生態、經濟、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理念。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反思

區域農業發展 以東北地區為例 教學反思 為期兩周的教學研討課,已經接近尾聲,在21號,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 區域農業發展 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一段時間區域地理知識後,也就是說,學生已經有了一定區域思想後,帶著綜合分析的想法,展開的。在進行本節內容的教學中,我仍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東北地區的分...

生態農業的綜合評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餐飲 生態農業觀光正日漸成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和愉悅的時尚,農業生產的方式也正在產生重大的變革。迴圈經濟 生態農業是今後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本專案正是基於這種發展方向而實施的,立體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

環境 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發展

摘要自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人類的各種活動不斷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破壞,環境惡化與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物多樣性的銳減 人類的生活環境的汙染和生產環境,尤其農業 牧業 漁業等生產環境的退化 汙染加劇等,已多次給人類敲響警鐘。環境保護和環境汙染的治理,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 利用,生態平衡的呵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