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發展

2023-01-13 11:21:05 字數 4199 閱讀 7140

摘要自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人類的各種活動不斷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破壞,環境惡化與生態平衡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銳減、人類的生活環境的汙染和生產環境,尤其農業、牧業、漁業等生產環境的退化、汙染加劇等,已多次給人類敲響警鐘。環境保護和環境汙染的治理,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態平衡的呵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直接關係到當代人類的生存環境,還涉及我們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環境、生態和資源問題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性的問題。

從而環境問題成為備受人類關注的熱門話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也日益深入人心,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戰略付諸實踐,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序中的質的飛躍。但就目前情況看,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仍不盡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如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問題。這就直接關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續發展觀的本質以至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關鍵詞環境問題、生態、可持續發展、人類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和建立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規律變化著。社會環境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以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

人類與環境不斷地相互影響和作用,產生環境問題。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2023年夏季,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該市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

汽油燃燒後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汙染為光化學煙霧。2023年和2023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俁病事件:1953 2023年本熊本縣水俁鎮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汞,這些廢水排入海灣後經過某些生物的轉化,形成甲基汞。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魚類中富集,又經過食物鏈使人中毒。

當時,最先發病的是愛吃魚的貓。中毒後的貓發瘋痙攣,紛紛跳海自殺。沒有幾年,水俁地區連貓的蹤影都不見了。

2023年,出現了與貓的症狀相似的病人。因為開始**不清,所以用當地地名命名。2023年,日本環境廳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聖嬰:1997到2023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

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裡。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週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

聖嬰和拉尼娜。聖嬰在西班牙語裡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區域性海水溫度異常上公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

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聖嬰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在聖嬰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絡。2023年雪梨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聖嬰週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2023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

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裡。

環境問題的例子多不勝數,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以及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等等。

環境的破壞也使得生態的平衡被逐漸打破,生態失去了平衡,生態危機出現。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典型的生態破壞的後果。植被破壞是生態破壞的最典型特徵之一。

植被的破壞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而且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如生態系統惡化、環境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災害加劇,進而引起土地荒漠化,土地的荒漠化又加劇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態環境的惡性迴圈。由此可見,植被破壞是導致水土流失並最終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根源。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在長期歷史演變**現種種問題,如乾旱缺水、河湖乾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認為,生態環境的主要危機綜合表現為土地荒漠化。

由於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內陸乾旱區,由於河流上中游用水過多,造成下游河湖乾涸,荒漠擴大。(2)在沙漠邊緣地區,由於超採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

(3)在大中型灌區,由於灌溉不當,地下水位上公升,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

由於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區由於嚴重超載過牧,造成大面積退化甚至沙化。(2)在農牧交錯區,由於濫墾、濫牧、濫樵、濫採,造成大面積土地退化甚至沙化。

(3)在農區,由於不合理的種植結構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區,由於濫伐濫墾,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黃土高原區,由於邊治理、邊破壞,土壤侵蝕總面積仍有所增加。

土地荒漠化是沙塵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從自然規律的角度看,沙塵暴是不可能被消滅的。但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蓋,助長或促進了沙塵暴的發生和發展。

沙塵暴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我國沙塵暴高發區的下墊面除地質歷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屬於土地荒漠化的範圍。因此,西北地區荒漠化土地的擴大是我國近年來沙塵暴強度增加的乙個重要原因。

要立足於全面保護沙塵暴源地的生態環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於一些區域性性的應急措施。

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也被大家所熟悉。而在可持續發展中,人類所起的作用是最關鍵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

它們是乙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絡,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也就是***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人類在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生態危機時,開始不斷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並提出這樣的命題:「人類和自然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認識到:

人類必須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法理念深刻地告訴我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代人類面對生態危機的理性回歸。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出現,人和自然之間對立和矛盾的激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國際社會危機,迫切地要求人們要重視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當自然界報復、懲罰人類的時候,我們既不能像悲觀論者那樣消極無為,也不能像樂觀論者那樣麻木不仁、任其發展。正確的態度是應充分肯定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能性,積極地發展人的自覺能動性,並對這種可能性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大力倡導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人類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法理念特別強調地球環境承載能力(指環境對人類及其它生物的供養能力、環境對人類活動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環境對汙染物的容納能力的總和)這一概念。生態環境破壞後具有不確定性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為了防止產生這一後果,有必要採用最低的安全標準。經濟學家提出的諸多原理中,較多人贊同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家赫爾曼·戴利提出的三條規則:

社會使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可再生資源的更新速度;社會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作為其替代品的、可持續利用的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速度;社會排放汙染物的速度不得超過環境對汙染物的吸收能力。

(2)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大力倡導科學精神,正確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恩格斯說過:「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永遠也不會停止,問題在於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這就必須認識自然,尤其是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只有在科學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環境汙染的治理與生態建設面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和環境汙染日漸加重的嚴峻現實,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治理環境汙染的力度,堅決禁止各種掠奪和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改變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採取堅決行動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和諧。不僅「高投入、高消耗」為特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取,而且也不能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應大力倡導綠色gdp。

我們只有和自然和諧相處,才有繼續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權利。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2 不可再生資源 是地殼中儲量固定的資源,主要為礦產資源。由於它們不能在人類歷史尺度上由自然過程再生 如銅礦 或由於它們自然再生的速度 如煤和石油 它們是可能耗竭的。3 可再生資源 在正常情況下可通過自然過程再生的資源,如生物 土壤 地表水等。4 自然資源的三大基本屬性 稀缺性 整體性 地域性。5 ...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學院數信學院姓名代學號 20081208 1.什麼是bod?答 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簡寫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表示水中有機物等需氧汙染物質含量的乙個綜合指示。它說明水中有機物由於微生物的生化作用進行氧化分解,使之無機化或氣體化時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總數量。其...

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達城市的發展十分迅速,幾乎可以媲美世界頂尖城市,但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給城市造成了很大的負荷,與此同時,農村的數量也在逐年遞減。這是否是乙個正確的道路,隨著許多農村的減少,民間的風俗文化也隨之消亡。而對於城市,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對城市的資源 環境 經濟都是乙個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