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學設計及反思

2023-02-05 09:54:02 字數 5335 閱讀 415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鬥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後學生充分討論後明確。 (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

3.**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

多**投影,錄音機和課文朗誦帶.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學生看過投影後,教師匯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後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a 襄(xiang) 句讀(d6u)

&萇(zh6ng)弘聃(dan)

c貽(yi) 諛(yu)

d.蟠(pan) 六藝經傳(zhuan)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後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孰能無惑(誰:疑惑) ②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③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句子的讀法) ④聖益聖,愚益愚(更加、越發)

⑤官盛則近諛(奉承) ⑧聖人無常師(常有)

⑦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輔助) ⑧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久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別、解釋下列各組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傳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 1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2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 1 惑而不從師

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案:傳:①動詞,流傳;②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師:①名詞,老師;②動詞,從師。從:

①動詞,跟隨;②介詞,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義項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b.其皆出於此乎

c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答案:(1)d(a中的意為「是」;b中的意為「才」,副詞;c中的意為「只是」;d中的意為「竟、竟然」)

(2)d(d中「於」意為「對」;a中的意為「在」,介詞;b中的意為「從」,介詞;c中的意為「在」) :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試加以辨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從而師之 .

(3)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6)是故**不必不如師

(7)師不必賢於**

點撥:(1)古今用法不同。「學者」在這裡是指「求學的人」;在現代漢語中,則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從而」在這裡是兩個詞,即動詞「從」和連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乙個連詞,表示目的和結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別為「所說的」;「一樣,差不多」;「先和後」;「趕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別。「不必」在這裡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乙個副詞,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於師」;第三段,援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係;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

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範背第1段。

(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學生思考後,明確:

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後三句承「傳道」,談擇師的標準,即以「道」為師。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並下定義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這其間層層銜接,環環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板書: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擇師的標準。然後下定義作結論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學生思考後,明確:本段查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於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後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藉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

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在,抒發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於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後面的物件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

①句是對「聖益聖,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矣」「也」表示肯定語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

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板書:對其子——對自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做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係,做出了「**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係、師道關係的新概括。

該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並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

板書:師生關係、師道關係。事例論證、引用論證

4.具體研習第4段 .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於時,學於餘」。

學生思考後,明確:先說「不拘於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於師。

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願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也正是作者讚許的不管「年之先後」「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裡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讚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師說教學反思

北京市科迪實驗中學張松多 一 教學設計 師說 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 恥學於師 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程序,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

師說教學反思

北京市科迪實驗中學張松多 一 教學設計 師說 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 恥學於師 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程序,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

《師說》教後反思

1.今天在上 師說 一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可以利用 嗚呼!一詞來推動這節課的教學。嗚呼!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唉!作者為什麼而嘆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你從這一段中 可以讀出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學生自然找出 今之眾人 於其身 士大夫之族 他們 恥學於師 則恥師焉 曰師曰 云者,則群聚而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