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數學教學中的幾個關係

2023-02-02 19:27:05 字數 3147 閱讀 4546

江蘇王永建

數學教學中存在著許多既相互對立又互相制約的關係.處理好這些關係,對於順利地進行數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就當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幾個關係,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1 數量與質量的關係

學習數學,總得做一些練習.練習,應該有一定的數量.沒有一定的數量,就難以保證有一定的質量.

對數學知識的加深,數學規律掌握的熟練,都需要通過練習.而人的創造性思維,也往往是在對知識深入理解和技能熟練的過程中產生的.

數學大師蘇步青當年為了報考國際知名的日本帝國大學,對解析幾何、微積分兩門課程做了近萬道題,結果考得雙百分.國際知名函式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教授從初二到高三,自己在課外做了一萬多道數學題,所以他的解題能力很強,被同學譽為「數學神童」.兩位數學家的經歷驗證了解數學題中數量與質量的辯證關係.

學數學要適當多練,但又不能負擔過重,這怎麼辦?首先,多練,應加強課堂練習,教師做到精講,留出時間讓學生練習;其次,應加強基本訓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難題。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人們熱衷於解難題,這不是方向.

基本訓練,題量雖多一點,但難度不大,負擔不會過重。當然,難一點的題目也應該適當做一點,但要因材施教,各盡其能.大家都向高難度攀,負擔自然就會過重.

再次,應該引導學生養成自練的習慣,老師統一布置的作業不宜過多,而學生自己應該像蘇步青、楊樂那樣,有空就多加訓練.被動地練,作為任務去完成,即使作業量並不很大,也會感到是負擔;反之,如果養成自練的習慣,把數學練習當作是一種興趣,甚至是一種享受,即使數量多一點,也不會感到是負擔.

2 「死」與「活」的關係

幾年前,有位領導說到他讀小學的孫子做一道數學題:「一位小朋友有4只蘋果,三個小朋友共有多少只蘋果?」當時教材要求寫成「」,不允許寫成「」.

這位領導批評教材編得太死,教學必須改革。從此,教材真的改變了,對此不再強調,「」可以,「」也行.

我檢視了老的人教版和江蘇版的教材,的確是這樣要求的.江蘇版的教材還特別把「」中的「4」用紅字印出,以示它的「主角」地位,我仔細琢磨了教材,感到編者這樣要求不無道理.小朋友在小學一年級學習了加法,遇到了若干個相同數連加的問題.

如果這些相同數的個數比較多,加起來就比較麻煩,因而就需要新的方法來加以解決,乘法就是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兩種教材都強調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這裡,主角是「相同的加數」,作為被乘數;配角是「幾個」,作為乘數.

我看對於初學乘法的學生來講,如此強調,並且要求學生這樣理解與解題,有助於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這是必要的.當然,乘法有交換律,與結果答數是一樣的,但這是後事,現在還不能放鬆要求.

「沒有規矩,何成方圓?」數學教師訓練學生的思維要注意靈活,但如果沒有一些必須具備的程式的「死」,就難以形成這種多向思維的「活」.小孩子開始練毛筆字,先要從描紅開始,然後臨貼,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脫離字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沒有描紅、臨貼的「死」,就不可能有以後瀟灑自如的「活」.一位藝術家在台上的表演已是爐火純青,但這種熟練高超的技藝,不正是從舉手、投足、吐字、發聲等等那些看來非常機械但都非常規範的動作鍛鍊起,經過多少年心血和汗水的澆灌,才逐步形成的麼?

3 速度與深度的關係

聽課中發現,學生課堂上答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年級的提高而降低.小學生在課堂上急於答問,有時老師問題還未講完,他就高高地舉起乙隻手,另乙隻手還指著自己的鼻子,屁股離開板凳,呈半站的姿勢,是在提示老師:「趕快喊我!

」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課堂氣氛與小學不同,老師提問,學生舉手的聊聊無幾,但多數陷入了深思.急於答問,積極性固然很好,但問題還沒聽清楚就搶著回答,思維不免顯得淺薄.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速度固然需要,但深度就顯得更為重要.

生活中,許多問題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傳說***主席當年思考是否要炮擊金門的問題時,乙個人在房子裡踱步沉思,滿地丟的都是菸蒂.那時美國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遊弋,炮擊金門會不會引起美國的干預?

面對這樣乙個戰略性的大問題,作為國家的領袖自然要權衡輕重、慎重考慮的.我們不可能想像,面對這樣乙個重大問題,領袖像小學生那樣,在幾秒鐘內就作出決策.

思維要有速度,更需要有深度.而且,隨著年級的提高,思維深度越來越顯得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當教師的精心設計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4 課內與課外的關係

人們常說:「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這明確地揭示了課內與課外在培養人方面的辯證關係.

課內,要受到大綱(課程標準)和課本的限制,只能是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基本能力.課外,通過閱讀、講座、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這樣一些生動活潑的活動,易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鑽研精神。而由於課外可以不受大綱教材的限制,沒有考試公升學的壓力,學生學習具有主動性、自覺性,這不僅有助於促使學生在課內學習數學的興趣,甚至可以產生專業思想的萌芽,這從許多數學家成才的道路上能夠看出來.

華羅庚讀初一時,數學老師李月波並沒有發現他的數學才能,每次數學考試只給他六十幾分.後來,留法青年王維克來金壇初中執教,很欣賞華羅庚的數學才華,課外把自己的大學代數、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課本借給華羅庚看,引起華羅庚對數學的極大興趣,促使他開始了數學科研.2023年,華羅庚在《科學》雜誌14卷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討論斯圖姆定理的文章.

2023年又接著在《科學》雜誌15卷2期上發表了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理由》第二篇**.從此,華羅庚逐步走上了數學科研的道路.蘇步青經常告誡他的學生不要忽視語文的學習,這與他幼時刻苦自學語文是分不開的.

他幼時就熟讀《水滸》《聊齋》《左傳》等文學名著,為能看懂《東周列國志》,他步行數十里山路向人家借來字典.假日,他回家放牛,騎在牛背上背誦《唐詩三百首》.讀初二時,他的數學老師對他說:

「你的文學學得挺好,但我發現,你學數學更有發展前途.」在老師的指導下,蘇步青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次,課內學習了「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兩直角」這一定理,他在課外經過鑽研,找到了20種證法,寫成一篇文章,被送到浙江省乙個學生作業展覽會上展覽.

陳景潤讀初中時,一次在課外聽了數學沈元老師關於哥德**猜想的講座,沈老師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論是皇后頭上戴的皇冠,哥德**猜想則是這頂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直到現在,這個猜想還未被人們解決,希望在座的同學今後能有人摘取這顆皇冠上的明珠.

」老師的一度話激發起少年陳景潤對哥德**問題極大的興趣,為他後來研究數論,把哥德**問題推向最後一步,奠定了思想基礎.

現在我們國家的中學數學教育進入乙個怪圈,一切為了應付高考、中考,課外作業漫無邊際,課外成為課內的延續,學生忙作業到深更半夜,節假日也不得休息,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外活動基本上已經消失,這實際上已堵塞了成才的道路。作為一名老園丁,我經常在默默地感慨並自問:數學教育的春天何時能來臨?

(柯正摘自《數學通報》2023年第4期)

高考數學命題需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高考數學命題應正確處理好幾個關係。一是知識和能力的關係。高考命題應在考查知識的同時,重視對能力的考查。二是數學諸能力之間的關係。高考數學試題應突出考查創新意識和作為數學能力核心的思維能力。三是數學與現實的關係。數學試題不能僅限於考查課本知識,還應考查考生對現實問題的數學理解。四是文 理科試題之間的關...

談談學校管理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墨江縣教育研究培訓中心陶開福 學校管理的起點和歸宿是人,學校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學校管理的成功與失敗也取決於人。對 人 的管理與對 物 的管理,顯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管理。這不僅因為人是 活 的,物是 死 的,更重要的是活著的人具有豐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觀能動性,它不可能像機器和商品一樣,無條件的接受管理...

如何處理好小城鎮建設中的幾個關係

社科論壇霪 常建峰 廊坊市規劃編制技術服務中心 摘要 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必然要走城鎮化的道路,只有走城鎮化的道保成功乙個,穩固實現目標藍圖。確因財力所限的,要分清輕重緩急,路,才能加快鄉鎮建設步伐,這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 三農 問題統籌安排,確保重點。需注意的是,高標準絕不是指都建成高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