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2022-09-05 01:27:02 字數 2333 閱讀 7517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和工業結構明顯公升級,服務業發展迅猛,現代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但同時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製造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等,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任務依然十分艱鉅。

美國金融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後,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了乙個新的階段。美歐國家開始改變高負債消費方式,紛紛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概念,政策關注點再次轉移到製造業上,產業形態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調整,從過度服務業化向製造業回歸調整。全球市場正在發生深度變化:

一是美歐等發達國家正在培育戰略產業,支援增加高技術產品出口;二是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利用比中國更加低廉的資源和勞動成本,生產比中國成本更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了來自美歐國家發展高階產業的「擠壓」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端產業的「擠出」效應。

「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順應國際經濟發展及產業調整的大趨勢,從國情出發,在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前提下,逐步推進產業結構向高階化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從存量提公升與增量調整兩個方面同步抓起,找準薄弱環節與主攻方向,正確處理好服務業與製造業、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要關係,實現從製造業大國轉向製造業強國、從服務業發展不足轉向服務業大國的目標。在未來 5年時間裡,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應當是:

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服務業,加快推進體制改革。為此,應正確處理好幾個重要關係。

第一,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關係。隨著研發、設計、資訊科技等生產服務業的發展並向其他產業的滲透,生產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公升,與經濟全球化一起,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主題。曾經創造了20世紀輝煌的製造業,在今天還能不能繼續發揮作用?

其實,從當今世界來看,是否具有高度發達的製造業,是衡量乙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是否強大的重要標誌之一。乙個沒有強大製造業的國家,永遠成不了經濟強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而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原動力,是國家實力的支柱。

可以預料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並發揮其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主要資源**方的作用。儘管隨著產業結構公升級,服務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但製造業在我國經濟中還是占有重要地位。二者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關係,一方面製造業的發達可以促進研發、設計、資訊科技、物流等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服務業的發達也可以促進製造業的公升級換代,產品的技術含量將有很大的提高,傳統的製造業產品將融入智慧型化的功能,形成高階製造業。

第二,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係。傳統產業還是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這是因為我國經濟要快速發展,必須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已經過時,而我國的市場潛力最大所在也是傳統產業,這裡面有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但是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有所選擇,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盲目一味地追求最新技術的發展,脫離市場需求,耗資巨大建成的高技術專案,反而會變成乙個經營包袱。技術領先只是為市場創造條件,但市場認可不認可,還有許多技術之外的東西,比如成本、**、管理、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為傳統產業服務,不僅是改造和發展傳統產業的需要,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離開傳統產業,就會缺乏發展的技術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在當前經濟條件下,我國應更加重視運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其公升級換代,從經濟增長的結果來看,傳統產業公升級還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不是發展與被改造的關係,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齊頭並進、互為動力、共同發展的關係。

第三,產業公升級與加強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的關係。傳統產業的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都離不開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提供的物質技術手段。國家應繼續加強農業、能源、交通、城市公用設施、環保等基礎產業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採取多元化的投資方式,為整個產業公升級提供物質基礎。

從目前的供給結構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結構」可以看出,基礎產業與傳統產業都面臨結構調整、公升級的變化。若不以產業公升級、結構調整為基礎,基礎產業的發展必然是粗放型的,不具有競爭力。為徹底解決基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解決其供求結構問題,需要基礎產業本身的調整和進一步發展,提高基礎產業自身的素質和產品檔次,盡快實現由基礎產業大國向基礎產業強國的跨越。

第四,出口導向型與內需型產業結構的關係。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乙個突出的矛盾,是製造業產能供給遠遠超過國內市場需求。要實現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關鍵是要拓展和擴大國內消費市場。

當前,拓展和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的最大潛力有兩條有效途徑,一條途徑是推進城鎮化。加快農民市民化的步伐,對擴大內需會產生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帶來巨量消費,另一方面會對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業帶來巨大需求。另一途徑是提高農村人口的消費能力。

農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可通過二條渠道來實現,一是將公共資源投入重點更多地轉向農村,加強農村路水電氣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民消費成本;二是支援農民增加收入,不斷提高他們的購買能力。

論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公升級

作者 王建強 商業時代 2011年第11期 內容摘要 以分工理論為指導 以產品輸出為目標 以產業對城市經濟的帶動力為標準,把城市產業劃分為城市中心產業和城市非中心產業。優化與公升級城市產業結構,就是要不斷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最根本的是要協調好城市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係,突出城市中心產業的...

通遼市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對策思考

摘要 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加快工業化程序的戰略舉措。本文在深入分析通遼主導產業現狀 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對策措施。關鍵詞 產業結構 優化公升級 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公升級至關重要。通遼要如期實現 十...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 年全國25個省 自治區的面板資料分析了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本文主要對科技水平 國有經濟比重 開放程度等影響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因素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基本結論是 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對我國產業結構公升級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國有經濟比重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