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

2023-02-01 21:51:05 字數 4137 閱讀 8659

考點一、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1、水迴圈:

(1)動力:太陽輻射、重力、水的三相變化等。

(2)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蒸騰、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徑流、下滲。

(3)型別:海陸間迴圈、陸地內迴圈、海上內迴圈

(4) 水迴圈的重要意義:a、維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陸地淡水資源;c、調節全球熱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態

(5)人類對水迴圈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範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2)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係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3)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見右圖

(4)【技能擴充套件】等潛水位線的判讀:

①等潛水位線是指某地潛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潛水面是乙個自由水面,隨地勢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區,天氣晴朗、氣溫高時,潛水位低,陰雨天、氣溫低時,潛水位高。

③判斷潛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與該地的等潛水位線的海拔高度之差為該地潛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讀潛水與河流水的互補關係:數值大,潛水位高,對應地的地勢也高;數值小,潛水位低,對應地的地勢也低。右圖中的河水自地勢高處流向地勢低處,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

a圖中河流兩岸的潛水位高於河流水位,潛水補給河流。 b圖中河流兩岸的潛水位低於河流水位,河流補給潛水.(箭頭表示潛水流向,垂直等潛水線,從高處流向低處)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1)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2)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我國河流的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大,西歐地區和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小。

4.世界和我國的河流、湖泊

(1)河流

(2)湖泊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一裡海;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一蘇必利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一

貝加爾湖;非洲面積最大的湖一維多利亞湖;非洲最深的湖一坦噶尼喀湖;世界最低的湖一死海;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一鄱陽湖;我國最大的湖泊和鹹水湖一青海湖;我國著名的火口湖一白頭山天池。

5.人類對水迴圈原理的應用

(1)水迴圈主要有四個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和徑流輸送。目前人類活動對全球大氣的水汽輸送幾乎沒有影響.而對地表徑流輸送在區域性地區可以施加某些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水迴圈的規律,恰當地改變水的時間和空問分布,化害為利。例如,乙個地區修建水庫、引水灌慨;修建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如引灤入津工程)等都屬於這種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例子。

(2)不合理利用:人類活動如果忽視了該地區水迴圈的規律,不恰當地改變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如大面積地濫伐森林,大面積地排幹湖泊和沼澤,過度抽取地下水,都會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例如、l998年夏長江流域出現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一是氣候異常變化,二是人類活動大面積毀壞森林和大面積圍湖造田(如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所造成的。

我們要接受這個教訓,大面積植樹造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

6、地下水的問題與保護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鹽漬化; 科學灌溉。

②過量開採地下漏斗區;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變壞。 及時人工回灌淡水。

考點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7、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往北溫度降低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8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9、洋流

(1)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

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型別。

(2)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反氣旋型洋流),

②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

③北半球中高緯海區,形成逆時針方向大洋環流(氣旋型);

東北風,海水向西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

西南風,海水向東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⑤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⑥中、低緯度大陸東側為暖流,西側為寒流;中高緯度大陸東側為寒流,西側為暖流。

(3)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溼)

暖流(比流經地區溫度高)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

寒流(比流經地區溫度低)有降溫、減溼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沿岸荒漠的形成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寒暖流交匯:北海道、紐芬蘭、北海漁場等

與上公升流有關:秘魯漁場等

注意:中在大陸架的原因:a這裡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b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③影響航海:順流增速節能。但海霧影響能見度,影響航行安全。

④影響海洋汙染:加快了淨化速度,擴大了汙染範圍

10、海洋資源型別:

海水可直接作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

⑴海洋化學資源:海鹽、

⑵海洋生物資源:有魚、蝦、貝、藻等,捕撈活動從近海擴充套件到世界各個海域。除了直接捕撈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⑶海底礦產資源:①大陸架海底:石油、天然氣、煤、硫、磷等。

②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③海盆:深海錳結核,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

⑷海洋能源:可再生、無汙染;但能量密度小。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沙發電和波浪發電,但也投資較大,效益不高

11、海洋環境具有複雜性和特殊性:

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運動;深海的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力大,對工程材料和結構有嚴格要求。∴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依賴性大(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12、海洋資源利用方式:

凡是在陸地上進行的產業活動,都有可能在海洋中進行。

①交通運輸:海港碼頭、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②生產空間:

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③通訊和電力輸送空間:海底電纜。

④儲藏空間: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

13、20世紀初開闢通往南北極的航線,巴拿馬、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人類能夠駛入任何海域

14、中國瀕臨的海洋:

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包括台灣海峽)、南海;太平洋(台灣東海岸直臨)。

兩個內海:渤海(山東、遼東半島環抱)和瓊州海峽(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還臨北部灣。

15、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6500多個。9/10在東海、南海。

16、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成因:海域廣闊,自北而南我國海域跨越暖溫帶、**帶和熱帶,沿海大陸架面積寬而淺,陽光直射海底,海水溫度適中,適宜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

17、舟山漁場最大。成因:處於大陸海岸的中間位置,位置適中,有長江、錢塘江等河流注入,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大量生長,為魚類提供充足鉺料;有寒暖流交匯,是多種經濟魚類迴游必經之路。

18、海洋養殖業:在淺海灘塗上,「種植」海帶,「放牧」蝦群,

19、長蘆鹽場最著名,是中國最大鹽場(成因:有平坦的海灘和利於蒸發的天氣);南方有海南島的鶯歌海鹽場,台灣的布袋鹽場等(因為處於背風地帶,降水相對較少,晴天多,蒸發旺盛)。

20、石油汙染:形成的油膜,會減弱太陽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擾浮游生物的攝食、繁殖和生長。我國海洋汙染以石油汙染危害最大。

21、赤潮: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短時間發生突發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體變色和水質惡化的現象。有自然因素作用,現在人類無節制地向海洋排放、傾倒廢棄物是目前赤潮時有發生的主要原因。

22、海洋生態破壞破壞原因:由人類生產活動(工程建設和漁業生產的圍墾、濫捕)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公升)引起。

23、海洋汙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恢復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加強法制,依靠科技,強化海洋環境監測。控制農業面源汙染和海水養殖汙染。嚴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汙染。

防止海上傾廢和海上石油汙染。

24、海洋生態保護的主要措施:

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區,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防止海洋生態環境全面惡化。建設沿海防護林。

地球上的水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寫出地球上水的分類 按狀態分 氣態 液態 固態 按空間分布 海洋水 陸地水 大氣水 按礦化度 鹹水 淡水 2 水迴圈 列表對比三種迴圈 環節 發生的領域 特點 圖示 水迴圈的意義 2 寫出人類對水迴圈的影響 3 陸地水 寫出陸地水的主要水體 影響地表徑流補給地下水的主要原因 ...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 教學設計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有限。2 知道大部分的水汙染是人類造成的,汙染的水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都有害。3 了解浪費水的現象和節水方法,學習做淨化水的實驗,形成初步的節水意識和獲取乾淨淡水的意識。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通過本節課的學...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上西梁學校裴淑平 教師用談話的方式,從看課件這個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談起,逐漸引到 地球上的水 這節課的研究內容上來。這樣的匯入設計不僅起到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的作用,還使導課過程和諧緊湊銜接自然,把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要研究的問題中來。學生對地球上水的分布的認識,是教師引導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和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