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上課教學方案設計二

2023-02-01 06:06:06 字數 3237 閱讀 2201

作者:無錫市羊尖中心小學

席麗新轉貼自:**

點選數:49

無錫市羊尖中心小學席麗新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於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不過,這種歷史題材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易理解。

但是,我迎難而上,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本著「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我課前了解情況,課中多法並用,課後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了解情況,充分鋪墊。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一開學,我就作了乙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我們這些剛公升入四年級的農村孩子,讀過大部頭的《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蒐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

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學生游離於課堂之外的現象。作為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於是,我布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

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蒐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了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課文的慾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課中,以讀為本,多法並用。

(一)情境匯入

1、上課伊始,在悠悠的古樂中,我抱著一本《三國演義》走出,並緩緩敘述:「《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2、拿出「諸葛亮、張飛、關羽、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物的卡,通過實物投影放大,讓學生根據人物的特徵猜猜他是誰,並作簡單介紹。

3、轉入課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於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悠悠古樂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三國人物卡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到幾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

(二)、初讀釋題

「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呢?你能通過朗讀課文來解釋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1:劉備三次到茅廬去。

生2: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生3: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到茅廬去拜訪諸葛亮。

生4:桃園三結義三次拜訪諸葛亮。

(以往的解題,往往是直接讓學生說說課題是什麼意思,或者讓學生根據題目質疑,而這次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來釋題。實踐證明,這一富有創意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各種答案噴湧而出。課堂上的熱鬧已不是流於形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體現。

)(三)賽讀體會,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對話

1、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著諸葛亮。課文重點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過。第二自然段寫了去之前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張飛叫嚷起來,他是怎麼叫的,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評一評老師讀得怎樣?你願意跟老師比一比嗎?

3、劉備聽了很生氣,他怎麼說的,指名學生讀,請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樣?你能比他讀得更好嗎?

4、師生合作讀對話,同桌合作讀,體會張飛、劉備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評讀、賽讀、合作讀,增加了讀得趣味性。加上一開始老師的範讀就比較誇張到位,學生易於摹仿,學生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重,尊重人才,為學習後文奠定了基礎。)

(四)看、議、讀、悟,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動作

1、看一看:劉備究竟是怎麼拜訪諸葛亮的呢?請看錄影。(**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一段,與課文內容相當吻合。)

2、議一議:欣賞完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議一議你看到了什麼?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匯報。

生1:離諸葛亮家很遠,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敲門很輕。

生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於、張飛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上等候。

生4:他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5:一聽到諸葛亮醒來,劉備就快步走進草堂,與他相見。

3、讀一讀:再來讓學生讀課文。學生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時,請學生談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劉備等人十分耐心,其實他內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劉備待人的真誠。

(五)串教比喻

課文裡有三個比喻句:

1、那裡的山崗蜿蜒起伏,好似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3、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它們分布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瑣,學生又不易理解。於是,我在講到劉備終於見到諸葛亮後,把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一串珍珠一塊兒教:

「劉備的誠意終於打動了諸葛亮。劉備如此虔誠邀請的人肯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諸葛亮出山後是怎樣輔佐劉備的呢?

」(教第2、3句)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前後貫通,融為一體。

三、課後,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課文學完了,但我在想,我們難道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乙個歷史故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乙個故事,知道劉備求賢若渴,待人誠心誠意,還要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當時站在門外等候諸葛亮的是你,你會怎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誠嗎?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乙個三國故事,還要繼續閱讀《三國演義》,了解三國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國的燦爛文化。我設計了以小隊為單位出一期「話三國」手抄報,舉行一次班級「講三國」故事比賽。

(可喜的是教完這篇課文,班級裡幾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國演義》。連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課間放棄休息,捧著《三國演義》如飢似渴地讀著。在教學這一單元後面練習中的「熟記成語」時,有同學發現這八個成語(初出茅廬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獨木難支回天無力)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給我們構建了乙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諸葛亮形象。

教後反思:

1、「生活處處皆語文。」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裡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課後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

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慾。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

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

2、「功夫在課外,得法於課內。」要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裡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於**、主動求知,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尋!

《三顧茅廬》上課教學方案設計三

作者 公尺蘭 轉貼自 點選數 67 公尺蘭一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 選自我國古典長篇 名著 三國演義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 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詳細,...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複述課文。2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學習用 來到 只見 的句式寫一處景物。4 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學...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提示 一 課型 閱讀課 二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 三 四自然段。2 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係 學習用 來到 只見 的句式寫一處景色。4 初步認識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