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與反思

2023-01-31 17:06:05 字數 3580 閱讀 4267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關於《左傳》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相傳由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7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三)、誦讀課文

1、 老師範讀

2、 重點字讀音

資料顯示(多**)

①生字:函(hán)泛(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說」通「悅」、「厭」通「饜」、「知」通「智」

3、學生齊讀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麼事?

明確:**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四)、理解課文

1、 閱讀文章第一節,思考:晉、秦兩國為什麼要圍攻鄭國?(用原文回答,並試著翻譯)

明確:「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以其無禮於晉

」指西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於楚也」指西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

出兵作戰,城濮之戰,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道出了晉國攻鄭的原因,是第一段的關鍵之處。

2、 這兩個原因都與秦國無關,那麼秦國為什麼要行軍千里,與晉國合打鄭國呢?

明確:理由很簡單:為了乙個「利」字。(還有一原因是**兩國關係一直很好,晉文公流亡途中,在秦國受到優待,納秦伯女懷贏為夫人

。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之好。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利,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既然秦國是為「利」而來,那麼,燭之武便

迎合其心理,從為秦國利益著想的角度,力勸秦國退兵,點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國國君。這裡可以說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提供了先天的可能性

。3、 第一段很短,僅25字,卻道出了很多內容,除了「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這一原因外,還有什麼?

明確:「晉軍函陵,秦軍犯南。」這兩句話交代兩軍的戰略位置及戰略意圖,似乎與後文關係不大,實則至關重要。這種耐人尋味的部署,

為燭之武退秦師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我們來看一下**圍鄭的形勢圖。(地圖顯示,多**)

由圖可知,晉軍攻入鄭國,屯兵函陵,兵臨鄭國都城新鄭城下,而秦軍卻要越過晉國從鄭國東北南下包抄新鄭,晉國一箭雙鵰的意圖不

言自明;而秦軍除了助一臂之力之外顯然很難獲得實質性的戰果。這無疑暴露了**之好實則各懷鬼胎。如果**兩軍換防或者聯合統一行

動的話,燭之武可能就很難退秦師了。

4、在分析完**圍鄭的原因後,我們就來看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了。但文章在第一段後並沒有接著就說燭之武退秦師,而是由佚之狐和

鄭伯的對話中引出了燭之武這個人。佚之狐對鄭伯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這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另一方面

也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

5、那麼燭之武是怎樣接下這個任務的呢?

明確:面對鄭伯,他顯得不卑不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明顯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

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從諫如流。「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

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計個人得失,義無返顧赴敵營。

(學生齊讀第

一、二段)

6、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燭之武「夜縋而出」,隻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伯。那麼燭之武見秦伯,為什麼不在大白天光明正大

的從城門出去,而是要「夜縋而出」呢?

明確:「夜縋而出」說明**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同時也可說明燭之武的機智和細心,

為了掩人耳目,不讓晉軍發現,所以才在夜裡悄悄的去見秦伯。

(下面這段說辭,只有125個字,卻成功地勸退了秦伯,表現了燭之武高明地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請大家根據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

文知識,再結合注釋把這段話先自由朗讀一遍。)

7、提問:燭之武勸退秦君用了哪些理由?(學生可用書中原文回答,並試著翻譯。師根據具體情況解釋其中重點詞句。)

理由有三點

一、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因此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

顯得「君之薄」。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

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而使自

己的國力相對削弱。)

二、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睏,君亦無所害。

(這句話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上一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我們想想,假如燭之武繼續在秦

、晉關係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乙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舍鄭,秦王當然

要權衡利弊了。)

三、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這句話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後更為成功的說服。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

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

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8、由這三個理由可以看出

對秦亡鄭 ———— 無利,有小害

對秦舍鄭 ———— 無害,有小利

對秦亡鄭 ———— 將有大害

9、由此,可以總結出,燭之武的遊說藝術是什麼?(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

一、善於利用矛盾。

二、善於分析利弊。

三、善於揣摩心理。

四、講究語言藝術。

(他以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為突破口,促使秦伯明白「鄰之厚,君之薄也」的道理,動之以理,曉之以利,終於打動了秦伯。高妙之處

就在於他心裡處處為鄭國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博得秦伯好感,使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厲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

入,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燭之武是一位機智善辯的外交家。

10、課堂練習:用下文與燭之武的說辭進行比較,孰優孰劣,學生討論後回答。

吾君派吾來,意在勸君退兵。吾以為亡鄭於君好處不多也。越國以鄙遠,君無法統治也。獲益多者,晉國也。若捨鄭以為東道主,吾國將盛

情款待秦之行李。君如派兵保護鄭國,鄭國將感激不盡,財寶、美女任君挑選,不知君意下如何?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第三節。)

(五)、布置作業

1、 思考課後練習

一、二。

2、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熟於心。要力求使背誦成為反覆朗讀、深刻體會、有所感悟的自然結果。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導學案 第一課時 目標導航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 左傳 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3.誦讀課文 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4 紮實掌握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提公升文言文翻譯能力。教學重點 1.理解 貳 軍 辭 鄙 陪 敢 濟 肆 ...

燭之武退秦師

各位考官,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 燭之武退秦師 我將從教材 教法 學法 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展示 一 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 是先秦歷史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

燭之武退秦師

九月甲午,晉侯 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 f n 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 zhu 而出,見秦伯,曰 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