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註 燭之武退秦師

2022-12-23 22:18:03 字數 1539 閱讀 3161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

【批註1】:隨讀隨批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原因)晉軍函陵,秦軍泛南。(駐地不同,才有說的可能)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知人之明)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有牢騷,人物形象更真實鮮明)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能自我批評,難得,又曉之以理)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圍鄭,鄭既知亡矣。

(向敵人示弱,以博同情)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事情本身難做)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亡鄭只對晉有利。)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睏,君亦無所害。

(放棄鄭,對秦有好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晉無誠信可言)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晉貪得無厭)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批註2】:**燭之武高超的遊說藝術

①**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單刀直入,先言「鄭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替對方的利害著想。一下子縮短了二者的距離,可謂出言不凡!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再言亡鄭無益。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鄭有害。

④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睏,君亦無所害。

——繼言舍鄭有益於秦。

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縱觀歷史,歷數晉國言而無信。

⑥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展望未來,預言晉將闕秦。

⑦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擺事實,講道理,提請秦伯定奪。最終使「秦伯說,與鄭人盟」,解了鄭圍。

〔總批〕燭之武高妙的勸說藝術:一是援古例今。有歷史的回顧,有現實的分析;二是善於作比,本意是為保全鄭國,言語上處處為秦國打算。

從反面強調亡鄭結果,只能使「鄰厚」「君薄」;從正面陳說保全了鄭國,對秦不僅無害,反而「利秦」,便於「取晉」。三是語言得體。本是求人,卻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範。

可謂有理有利有節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遊說使命。

【批註3】: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總批)文章雖短,在人物塑造上卻頗具匠心。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願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突出乙個「義」字。「夜縋而出」,寥寥四字,用語簡潔,內涵豐富,有場景,有動作,便將垂垂老矣的燭之武形象躍然紙上,真真切切突出乙個「勇」字。

至於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實實在在體現乙個「智」字。——大義大勇大智。

《左傳》善於通過人物語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導學案 第一課時 目標導航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 左傳 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3.誦讀課文 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4 紮實掌握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提公升文言文翻譯能力。教學重點 1.理解 貳 軍 辭 鄙 陪 敢 濟 肆 ...

燭之武退秦師

各位考官,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 燭之武退秦師 我將從教材 教法 學法 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展示 一 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 是先秦歷史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

燭之武退秦師

九月甲午,晉侯 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 f n 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 zhu 而出,見秦伯,曰 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