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

2023-01-30 04:21:05 字數 1602 閱讀 4010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麼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2023年就尖銳地提出: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麼」。根本原因還是無「公尺」下「鍋」。

於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彙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公尺」。

  首先對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等概念進行簡單的複習,承上啟下,為本節課做了必要的知識準備。緊接著演示鐘擺的擺動,一方面提供了動能、勢能相互轉化的情景,另一方面提出了機械能總和如何變化這個緊扣本課主題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先是從直線運動出發,應用動能定理進行詳細、深入的推導,接著擴充套件到曲線運動,從實驗上進行了驗證,從而較為嚴密又完整地得出了機械能守恆定律。

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的認識,則從物體只受1個重力到除了重力以外還受多個力的情況,展開一層又一層的分析,還從實驗上作了反證。如:為了說明有了空氣阻力後機械能不再守恆,就用泡沫塑料球做成乙個擺進行演示,效果明顯。

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機械能守恆及其條件」這一重點,應用新授—應用—小結的程式。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裡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

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從後面讓學生對幾道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的基本性題目中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後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麼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範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

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給學生的腦海裡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 這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如寫勢能表示式時,未先提示零勢能面在何處;「守恆」這一關鍵的名詞作為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現,解釋得不夠透徹;在一道例題的講解中,對系統還是單個物體未作說明。這實際上也反映出,對一些很平常但又是很關鍵的問題學生經常要疏忽。師生間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通病」。

這再一次提醒我,教學要研究「教」,但也要研究「學」,甚至於應該更偏重於研究「學」。

機械能守恆定律

a 拉力對重物所做的功等於增加的動能 b 物體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增加的動能 c 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增加的動能 d 拉力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克服重力做的功 7 如圖2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離開高為h的桌子,當它落到距地為h的a點時,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以地面為重力勢能的零點,...

機械能守恆定律學案

5.3 機械能守恆定律及其應用 學習目標 1 理解住了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知道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之間的關係 2 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確切含義和適用條件 3 靈活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力學問題,體會用守恆定律解題的優越性 自主學習 一 重力勢能 1 定義 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物體的和的乘積 2 公式 ...

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總結

機械能守恆的三種情形 機械能守恆是高中物理乙個重要的規律,在高考中機械能守恆的情形簡單的分為三類。一 第一類守恆 單個物體的守恆 第一類機械能守恆的特點是,物體的個數可能不只乙個,但是運動的物體只有乙個,這乙個物體的機械能守恆。例如上圖中的直斜面 曲斜面和圓槽都固定不動,只是小球在運動,豎直擺雖然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