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是另數的幾倍》教學評析與思考

2023-01-29 12:03:02 字數 4272 閱讀 1447

聆聽·感悟·思考

宋錦秀毛曉鳳老師執教的《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平均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有關「倍」的知識的基礎。「倍」這個概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和抽象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但是毛老師在教學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規律,合理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和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放自如地掌握課堂教學節奏。

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整個數學活動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進行合作**。看似沉靜的課堂,細細品味,卻飄著一種數學的美、一種數學的思想、一種數學的習慣。

本節課雖是傳統的教學內容,但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新的理念來教學,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靈活的處理教材,改變教材上面的「擺小飛機」的主題情境,通過師生的具體操作,讓學生直觀感知「求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實際上就是「求乙個數里包含有幾個另乙個數」,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說邊操,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構建起數學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應用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應得到提公升。

片斷一: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2個蘋果,帶來的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猜一猜:老師帶來了幾個梨?

生:老師帶來了6個梨。

師:你怎麼知道是6個梨?是怎樣想的?

生: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就是說梨有3個2,就是6了。

生:我用的乘法:3乘2等於6。

師:怎樣擺才能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蘋果的3倍?現在蘋果有2個,梨有6個,請大家思考: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

生:3倍?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從圖上看出來的。

師:把2個蘋果看作乙份(邊說邊圈),梨裡面有這樣的幾份?

生:梨裡面有這樣的3份。

師:我們就說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用數字表示就是6是2的3倍。想一想:這裡的6、2、3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生:6表示梨的個數,2表示蘋果的個數,3表示6裡面2的個數。

師:(出示**)

○○○○

□□□□□□□□

□的個數是○的幾倍?

生:2倍。

師:誰來給大家圈一圈,讓大家都明白?(生到黑板上圈畫)

師:那麼8裡面有幾個4?同桌試著說一下。

生:8裡面有2個4。

師:試著像前面一樣說一句帶有「倍」的話。

生:8是2的4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能用符號來表示」。在本節課中,體現這種理念的環節還有多處,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誰是誰的幾倍」,再由圖形轉化為數字,一直到後面的抽象出除法算式,都是在有意無意的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脫直觀,說出倍數關係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

片斷二:注重「數學模型」的建立。

在前面兩個數學活動的基礎之上,教師並沒有急於抽象出除法算式,而是繼續進行跟進引導,從板貼**,到板畫,再到多**呈現平面**,層層遞進,逐步增加難度,逐漸進行從直觀到抽象的轉化,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板畫)

☆☆☆師:自己試著說一說:△的個數是☆的幾倍?誰來圈一圈?

師:為什麼要3個3個的圈?

生:因為☆的個數是3個。

師:仿照前面說一句話。(教師手指前面板書的內容)

生:△的個數是☆的4倍。

生:12是3的4倍。

師:想一想,前面我們在進行比較時,都是幾個量在進行比較?

生:兩個。比如蘋果和梨;○和□;☆和△。

師:說得真好!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是發生在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倍數關係,只有乙個數是不能產生倍數關係的。

(多**出示一組8朵紅花)

師:現在能你能說「誰是誰的幾倍」這樣的話嗎?

生:不能。因為跟它比的那個東西還沒有出來。

(出示2朵黃花)

師:紅花幾朵?黃花幾朵?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幾倍?

生:紅花有8朵,黃花有2朵。

生:8裡面有4個2。

生:8是4的2倍。

師:想一想,我們在比較兩個數量的倍數關係時,有沒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來表示?

生:用除法。

生:8÷2=4。

師:為什麼用除法計算?

生:因為往後要學習更大的數,不可能每次都去圈一圈。

師:說的真棒!8是2的4倍,就是把8朵紅花按每2朵乙份來平均分,而平均分要用除法來表示,列成除法算式就是:8÷2=4。

請你嘗試著用除法算式表示前面擺出的幾**形。

(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

……極簡單的素材,卻是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關鍵環節。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是相當抽象的,怎樣把這樣的新知轉化為孩子已經有的知識去解決很關鍵。毛老師第乙個環節設計比較「蘋果和梨」非常直觀形象,而且難度很低,梨的個數是蘋果的( )倍,大多數孩子都會說,在說理由時,個別孩子就引導其他孩子共同認識把2個蘋果的看成乙份,梨的裡面有3個這樣的乙份,所以是3倍。

當孩子學會這麼說的時候,毛老師的第乙個小環節的目標就已經落實了。緊接著她出示第二組正方形8個,圓4個;第三組五角星3個,三角形12個,實現了由圖向符號的轉變這樣乙個抽象的過度。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誰是誰的幾倍」這樣的數量關係,初步建立這種數量關係的數學模型。

直到在大螢幕上出示第四組紅花8朵,黃花2朵,毛老師繼續建立「求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的「數學模型」,而且進一步抽象化出現除法算式,得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用「除法」解決。《數學課程標準》倡導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作為問題解決教學的一種基本模式。

本節課的教學中層層推進的教學環節,把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體現得明朗化、簡單化,學生對於用除法算式來解決此類問題覺得順理成章,沒有任何思維上的牴觸,理解上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思考——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需要加強。

課堂教學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總會留下些許的遺憾,也許這也就是所有的老師在面對熟悉的課堂時,還總是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原因吧。

毛老師的課堂練習設計也是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便於學生理解、鞏固、內化所學的知識。「闖關練習」共分四關展開,前面的三關都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課堂所學,進行解釋與應用。但是在出現第四關的題目,學生在答題紙上答題時,出現了以下的對話:

(大螢幕出現第四關題目:校園裡有18棵楊樹,9棵松樹,6棵柳樹。楊樹的棵數是柳樹的幾倍?)

生:老師,我們的問題是「楊樹的棵數是松樹的幾倍」。

生:是的,老師,你的問題打錯了。

生:就是就是……

此時,老師出現了稍微的一陣忙亂,然後立即向學生道歉。

師:對不起!是老師打錯了,我改過來。

於是,老師急忙在電腦上面把問題改為了「楊樹的棵數是松樹的幾倍」。教室裡面重新恢復了平靜,學生開始安心的計算。

本來這道題目裡面多餘資訊的出現,是考查學生篩選數學資訊和選擇數學資訊的能力的,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才能正確進行選擇。但是陰差陽錯出現的師生各自的問題出現偏差的現象,恰好為教師提供了乙個課堂應變的機會,也為教師提供了乙個考查學生掌握情況的好機會。設想一下:

如果教師沒有慌亂的進行道歉,沒有忙亂的修改課件,而是抓住學生的發現,反問:為什麼同一題目,老師的問題和大家的問題會不一樣呢?是不是這兩個問題都能利用給定的這些資訊進行解答呢?

18棵、6棵、9棵,對於兩個不同的問題來說,都是能夠進行解答的,而且恰好是在防備學生出錯時設定的三個數量,因此不用擔心會出現不存在倍數關係的現象。這樣對比的計算反而會強化鞏固學生去思考:解決求「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的問題時,要確定比較的兩個數量分別是誰,找到對應的數學資訊,才能正確列出算式。

那將會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傳達給學生的不僅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數學學習的習慣。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是乙個動態生成的課堂,時時處處充滿缺省外的驚喜。由於學生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中創生的課程根本不可能與教師的預設思路完全吻合,更何況是按預先思路設計好的多**課件。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具備各種教學能力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靈活地駕馭課堂教學程序;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能夠敏銳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快速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採取新的措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的教學機智就是其中最耀眼的裝點,只有做到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和尊重,對知識的科學把握以及對自己的自信,才能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綻放課堂教學的魅力。

數是另數的幾倍

課題課型新課 教學目標1 建立 倍 的概念,理解 倍 的意義,體驗 乙個數是另一 個數的幾倍 的含義。2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3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形成熱愛數學的情感。教學重點建立 倍 的概念。教學難點理解 倍 的意義,用有關 倍 的知識...

《數是另數的幾倍》教學反思

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 教學反思 本節課,雖然準備的也挺充分,效果比之前好一些,但是也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首先,在除號問題上,除號讀作 除以 乘號讀作 乘 兩個區分開,首先老師自己要區分開,然後也要糾正學生區分開,嚴格按照 除以 乘 來讀。其次,在講解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的時候,引入了甲...

《求數是另數的幾倍》說課稿

教研組長展示課資料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求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 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51頁的例2。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乘除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倍 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抽象的乙個概念,也是乙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概念,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習分數 比例等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