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化教學設計與實踐講義

2023-01-29 08:21:06 字數 4792 閱讀 2681

核心概念

教學設計

資訊化教學設計

資訊化教學模式

學習目標

1、準確把握教學設計和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內涵;

2、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並初步具有應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

3、掌握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的選擇和利用以及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基本方法;

4、掌握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並能根據其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編寫資訊化教學設計方案,以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

5、掌握資訊化教學模式的典型模式與結構,並能夠將不同模式運用於教學實踐之中。

【知識概覽】

第一節教學設計概述

【例項研讀】

語文教學設計——《風箏》

教師運用多**網路資源及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料作為教學資源。採用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習、創新學習。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目標,針對課文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擊擇和組織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激情引趣,朗讀法感知文字,圈畫法品味重要詞句,創設問題情境法來啟迪思考;「自主質疑、合作**、討論表演」等多種訓練手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教學上安排兩節課的時間,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提出疑難問題;第二課時多角度、有創意地**疑難問題和理解主旨。並分別給學生和教師安排了課前準備。第一課時:

首先,匯入新課,簡介作品。**歌曲讓學生互談感受,以引入正課,並對魯迅及作品作介紹。然後,整體感知,朗讀思考。

檢查預習,訂正字詞,聽讀課文並感知。課件顯示問題組,學生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和課文內容進行小結。

前兩項任務完成後,自讀課文,理清思路。採用師生共讀共論的方式,明確討論的順序:看風箏——憶風箏——議風箏。

接下來,自主質疑,合作**。以學生與作品對話和學生與學生對話兩種方式進行。最後,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讓學生網上搜尋並閱讀《風箏》賞析作品;準備課後練習

一、二。 第二課時:首先,精讀課文,品味語句。

教師設定四個問題情境,通過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然後,體驗反思,合作表演。學生與作者對話,採用角色扮演和想象虛擬空間的形式,穿越歷史,通過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主題的理解。

以師生與作者對話,以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教師分別給出主題討論提示和主題**提示。接下來,課堂總結,提出希望。

指出文章中心的兩個要點,教師對課文進行總結最後,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資料**:

【例項分析】

該案例是基於初中語文的一篇講讀課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細緻分析,結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生活背景,合理地設定了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選擇教學策略;在教學步驟的安排上,緊緊圍繞教學的三維目標,注重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設計問題情境,注意目的性、把握難易性、力求新穎性、強調開放性、體現層次性。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幫助學生走入情境,體驗情感,採取學生與作者對話的表演方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探索、交流、表達,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在教育技術的五個研究範疇中,教學設計被認為是「教育技術對整個教育科學領域具有最大理論貢獻的乙個範疇」,在教育技術學科體系中佔據著核心地位。我國對教學系統設計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20多年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多**計算機和網路通訊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發展非常迅速,在教育技術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不僅對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使教學系統設計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的研究發生深刻的變化。

隨著教育資訊化的進一步深入,教學系統設計在教育教學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各個學科的教學都需要有一定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作為指導,教師在設計和開發多**教材、實施多**教學過程、進行多**教學評價等方面才能做到科學合理,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實現教學的真正優化。

關於教學設計的定義比較多,各個定義的側重點也不同,但這些定義有共同的認識:首先,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優化教學,否則教學設計的整個工作是沒有意義的;其次,教學設計運用的是系統方法;第三,教學設計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原理,設計包括整個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我們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與「學」過程中的問題,並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策略,實施解決方案,對實施結果進行評價,並對以上步驟進行修正的過程。

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教學設計的一般特徵有以下幾點:

1、 教學的計畫、開發、傳遞和評價是建立在系統理論上的。雖然在執行時它們似乎是按照一定的先後順序,但實質上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絡是非線性的,其中創造性地分析、解決問題是它們的核心。

2、 教學目的的確定必須建立在對系統環境分析上,即從需求分析中確定問題,形成教學目的。

3、 學習目標使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描述,使師生雙方對學習產生的結果都很清楚,便於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以及教師準確對學習是否發生進行判斷,為評價學生的學習提供測量標準。

4、 對學習者的了解是系統設計的關鍵。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正是教學設計了解學習者和關心學習活動的表現。

5、 教學設計研究的工作重點在教學策略的計畫和**材料的選擇與開發上。

6、 評價是設計和修改過程的一部分。教學系統設計根據科學原理制定的策略必須經過多次反覆的試行和修正的過程才能達到最優化效果。所以,評價所提供的反饋資訊是教學設計的重要調控資訊。

二、教學設計的層次

教學設計是乙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根據教學中問題範圍、大小不同,教學設計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層次,即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可用於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系統。一般可歸納為三個層次:

1、以「系統」為中心的層次——教學系統設計

這裡所指的系統是特指比較大、比較綜合和複雜的教學系統,例如,乙個學校或乙個新專業的課程設定和實施計畫等。這一層次的設計通常包括系統目的、目標的確定、實現目標的方案的建立、試行和評價、修改等,涉及內容面廣,設計難度大。因此教學系統設計需要由教學設計人員、學科專家、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甚至包含有關學生組成的設計小組來共同完成。

2、以「課堂」為中心的層次——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針對一門課程或乙個單元,甚至是一節課或某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進行的教學設計,我們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教學設計,它主要根據課程規定的總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出每個單元、章節的教學目標和各知識點的設計。二是課堂教學設計,它是在課程目標體系的指導下,選擇教學**,指定教學策略,形成課堂教學過程結構方案,付諸教學實踐,並進行評價與修改。

課程教學設計一般由教師或教研組來完成,也可以由教學設計人員、學科專家、教師共同完成,以保證課程規定的總的教學目標的實現。課堂教學設計由任課教師完成。

3、以「產品」為中心的層次——教學產品設計

教學設計的最初發展是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層次開始的,它把教學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教學包等當作產品來進行設計。教學產品的型別、內容和教學功能常常由教學設計人員和教師、學科專家共同確定。簡單的教學產品可由教師自己設計與製作,比較複雜的教學產品有時還須吸收**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對產品進行設計、開發、測試、評價。

以上三個層次是教學設計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們是緊密聯絡的。教學過程是整個教育過程的關鍵,教學過程設計在教學設計的三個層次中處於中心地位。

三、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

教學設計是乙個分析教學任務,設計教學方案,並對方案進行試行、評價和修改的過程,是乙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明確目標、把握內容、制定策略,到權衡利弊,即從教什麼和為什麼教、怎樣教、教得怎樣幾個方面入手,形成各個層次。共分為前端分析、教學目標的分析與設計、過程設計以及教學評價四個部分,如圖4-1。

圖4-1 教學設計過程模型

(一)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

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是指在教學設計開始的時候,對一些直接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和環節進行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習者分析。

1、學習需要分析

學習需要是指學習期望達到的狀況和學習現實現狀之間的差距。在這裡,期望來自於社會和學生自身兩個方面,是社會和學生自己對其能力素質及其發展的要求。目前的狀況是指學生群體和個體在能力素質方面已達到的水平。

期望的狀況和目前狀況之間的差距揭示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問題的存在也說明了通過教學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

學習需要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中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通過系統的分析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定問題的性質,論證問題解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內部參照分析法(常模參照測驗分析法)和外部參照分析法(標準參照測驗分析法)。

2、學習內容分析

學習內容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

學習內容分析也稱教學內容分析,是指對學生從起始能力(教學之前已具備的知識、技能等)轉化為教學目標所規定的終點能力(滿足學習需要後學生所形成的知識、技能等)所需要學習的從屬先決知識、技能和態度及其關係進行詳細剖析的過程。學習內容分析體現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學習內容分析的結果是確定了切實可行的總的教學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總的教學目標,學生必須掌握哪些相應的具體知識、技能以及形成什麼樣的態度。

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歸類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對有關資訊進行分類的方法,旨在鑑別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需要學習的知識點。

(2)**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種用直觀性方法揭示學習內容要素及其相互聯絡的內容分析法,用於對認知學習內容的分析。**分析的結果是一種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從內容和邏輯上高度概括學習內容的一套圖表或符號。

(3)層級分析法:層級分析法用來揭示教學目標所需掌握的從屬技能的內容分析法。這是乙個逆向分析的過程,即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考慮,要求學習者獲得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他們必須具有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這次一級的從屬能力,又需要具備哪些再次一級的從屬能力。

資訊化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 周皓 卷宗 2017年第31期 摘要 本文以高壓輸配電專業 輸配電線路執行與檢修 課程為例,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闡述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資訊化教學,介紹了資訊化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實施資訊化教學的策略。關鍵詞 資訊化教學設計 研究 實踐 資訊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科學安排教學...

資訊化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爺爺和小樹 課件 人教版 一年級上 爺爺和小樹 ppt 一 教材分析 爺爺和小樹 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它以孩子的口吻 孩子的視覺 孩子的語言,敘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係。冬天,熱心 慈愛的爺爺為小樹禦寒 夏天,懂事 善良的小樹為爺爺遮陽。這是一幅多麼美麗 動人,...

資訊化理論與實踐

e時代財務管理複習資料 單項選擇題 1正在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導技術是 d a 財務管理 b 網路技術 c 資訊科技 d 資訊產業 2下列不屬於流程設計基礎的是 d a 組織結構設計 b 職能的分解 c 崗位設定 d 計算機網路構建 3資金集中管理系統需要配置的分析與評價元件不包括 a 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