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 秋思教學反思

2023-01-29 06:00:05 字數 3657 閱讀 7502

《天淨沙·秋思》說課稿

大福鎮中學曹芬

一、說教材

教材所處地位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著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所佔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詩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著,開拓著人們的思維,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可以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初中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內容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乙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義。②曲的主題思想。

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①朗讀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說教法

古典詩文是我國歷代詩人詞家經過千錘百鍊出來的完美的藝術精品。它具有優美的語言,淳美的形象,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是其他任何藝術無與倫比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扎扎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

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深長伯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啟迪藝術靈感。

三、說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2、席慕容的這首《鄉愁》是老師高中時代最喜歡的一首詩。自古以來,「鄉愁」便是中國詩歌史上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一段思鄉字,一首思鄉曲,同學們的腦海中可記起了哪些思鄉的名句?

生回答思鄉名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天,秋思落到了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散曲家馬致遠的頭上,我們一起學習他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2、簡介作者、作品、文體: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乙個。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

《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初讀、悟讀、品讀、美讀、對比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錄音示範讀。「範讀」就是「示範而讀」。範讀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範讀中「讀之以情」,學生「感之以趣」,「趣而讀之」,「讀而思之」。同時,「範讀」的本身以是對學生「授之以法」,能具體地指導學生誦讀。範讀後再從學生中找出讀得較好的來讀。

成功的範讀,可以把文字變成聲音,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小令就是一首歌。《秋思》這首小令講究平仄押韻,讀來琅琅上口,它具有「民歌色彩」,極富節奏感。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麼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低沉,往往一首曲調低沉的詞曲易引發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乙個長期漂泊在異鄉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乙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朗讀方法,教會學生怎樣才能讀得聲情並茂、蕩氣迴腸,促使學生從朗讀到背誦中增強語感,真正領悟到「小橋流水」般的意境,從而學會欣賞**美,這樣的滲透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詞意,硬讀死背新穎。學生喜歡學,易接受。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為古典詩文語言跳躍式的,加上詩人在字詞上有精雕細刻的傳統,這就需要誦讀全文,聯絡前後語句,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合理的想象補充語句間的跳躍間隙。在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研討感悟,體會那些關鍵的字詞的表現力。

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達到有所借鑑,有所得益。歷代詩家講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構成意境。意即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詩中描寫的景物,即兩種環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機結合起來,和諧統一,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生情趣。

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又是如何表達的?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

「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乙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

(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

而「瘦馬」一詞,在這裡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

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緊接著我將學生的想象、思緒繼續向深秋延伸,提醒學生將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淒苦之情緊密聯絡起來去琢磨。並且將這首小令與劉禹錫的《秋詞》和白朴的《天淨沙》作對比。

5、下筆

在閱讀、討論、感悟中,學生們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乙個人靜靜地整理思考中,更能產生深刻的感受,經過思考,能將個人體驗與文字相結合,加深影響,形成理性的認識。因此,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布置了作業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啟迪藝術靈感。

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或上公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為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此小結再次強調了古典詩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勵學生多讀、多思、多寫。

7、作業

背誦、默寫這首小令。 背誦能夠切實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附:板書設計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蕭瑟淒涼之景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思鄉之情

天淨沙秋思教學反思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乙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 意源於內心並借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乙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 彩,並製造出乙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

天淨沙秋思教學反思

張小芬作為新教師我非常榮幸地接到了上公開課的通知。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 詩歌,古代詩歌四首 被初步確定。基於種種考慮,最後決定選用 天淨沙 秋思 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作背景 一位遠離故鄉的遊子,流落天涯,在蕭瑟的秋日黃昏獨自漂泊。此曲正是以這樣的畫半輩子切入,表現了 秋思 而此情此景應該就是作者當時的真實境況。註解 昏鴉 黃昏時的烏鴉。古道 古老荒涼的小道。斷腸人 指飄泊天涯 百無聊賴的遊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