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心理學重點

2023-01-27 21:39:05 字數 4710 閱讀 9683

教育學:就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教育規律:就是教育內部諸要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具有本質性的聯絡,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歷史法:是從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實質和發展規律。

教育調查:是了解教育情況,研究教育問題的基本方法。包括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教育中的成年人。

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的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或是無組織的,系統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業餘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網路教育等。

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聯絡與互動的紐帶,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人的發展: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把它與物種發展史聯絡起來,將它看成是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及其進化過程,及人類的發展或進化。另一種更為通常的解釋是,把它與個體發展聯絡起來,將它看成是人類個體的成長變化過程。

遺傳:是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及本能,天賦傾向等。

環境:泛指個體生存於其中,在個體的活動交往中,與個體相互作用並影響個體發展的外部世界。

環境的給定性:是由自然,歷史,由前人,他人為兒童個體所創設的環境,它對於兒童過來說是客觀的,先在的,給定的。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作為社會乙個子系統的教育,它對社會的能動作用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性,它的發展也有其連續性和繼承性。

教育的基礎性:實質上是指人的素質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是指教育通過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社會化,引導人的社會實踐,不僅使人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社會的改革與發展。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科層組織之間轉換,調整和變動,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展現其智慧型才能,實現其人生抱負。

教育目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於人的頭腦之中的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國家提出的教育總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以及課程與教學等方面對所培養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做出選擇時所持有的一種傾向。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發展他們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指引導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思想觀點和道德規範,組織和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讓學生自主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社會實踐,勞動技術和資訊科技等活動,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提高綜合應用知識與實踐的能力教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身知識,技能,發展學生體力,增強學生體制的教育。

教育制度:是指乙個國家各級各類實施教育的機構體系及其組織執行的規則,它包括相互聯絡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二是教育機構與組織賴以存在和執行的規則,如各種相關的教育法律,規則,條例等。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乙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終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型別教育的綜合。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業。

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一門科學,廣義是指所有學科的總和。

教學科目:又稱學科,是指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從某一門科學中選出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並按照一定的邏輯~心理順序重新組織構成的新的知識體系。

課程標準:指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於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檔案。

課程設計:是以一定的課程觀為指導制定課程標準,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預設學習活動方式的活動,是對課程目標教學經驗和預設學習活動方式的具體化過程。

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從人類的經驗體系中選擇出來,並按照一定的邏輯序列組織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

教科書:亦稱課本,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教學規範用書。

課程方案:亦稱教學計畫,是指教育機構或學校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關課程設定的檔案。

教學:簡言之,教學乃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動地學習知識以獲得個性發展的活動。

傳授/接受教學:是指教師主要通過語言傳授、演示與示範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通過知識授受向他們進行思想情緒薰陶,亦稱接受學習。

問題/**教學:它是一種引導學生通過**獲得真知與個性發展的教學。亦稱**學習。

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做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教學裝置、場地和時間等因素的有機結合的過程和結果為評價物件,是對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所做的評價。

川普制:是近年來美國學校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川普提出的這種教學形式試圖把大班、小班和個人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

實行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

德育:也是道德教育。學校教育,一般來說,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世準則、行為規範相互作用,經過自己的感受、判斷、體驗,從而生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

德育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德育,即能滿足學生的道德需要,啟發學生的道德覺醒,規範學生的道德實踐,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公升學生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

德育過程: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形成品德的過程。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是用來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聯絡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進入社會,參與社群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各種力所能及的社群服務性、公共性和體驗性的學習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

教師:是年青一代的培育者,是傳遞和傳播人類文明的專職人員,是學校教育職能的主要實施者,被推崇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領導進行教導工作的得力助手。

正式群體: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一定章程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

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自發形成或組織起來的群體。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心理現象的實質:心理是頭腦的機能;是頭腦對客觀事實的反應;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

行為:指機體的任何外顯的、可觀察的反映動作或活動。

個性差異:是個體在心理過程的發展與程序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活動傾向與心理過程的特點。

調查法:是以被調查者所了解或關心的問題為範圍,預先擬定問題,讓被調查者自由表達其態度或意見的一種方法。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構成大腦的基本單位,它是由細胞體和由胞體發出的樹突和軸突兩部分組成。

突觸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另一些神經元的樹突和細胞體接觸的區域。

布洛卡區:法國醫生布洛卡2023年解剖屍體發現,身體右側癱瘓的人大腦左半球發生病變,同時患有不能說話的「失語症」,其位於額葉後下部,後來人們把這一區域稱為布洛卡區。

溫爾尼克也是言語中樞,它位於顳(nie)葉的後下部,是用來理解語言,損害它說話雖流暢但卻不理解語言的意義。

需要:是有機會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動機:是引起、維持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動力。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在2023年有耶基斯—多德森提出的。學習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學習較容易的課題時行為效果會隨著動機強度的增加而提高;當學習比較困難的內容時,行為效率會隨著動機強度的增加而下降,難度適中的任務,在中等水平的動機強度下效率最高。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於2023年提出的,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成就動機:指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盡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願望和趨勢。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其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誘因,兩者相互作用形成學習的動機系統。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徵。

無意注意:指實現沒有預定目的,也無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重點提綱

教育學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1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 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2 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制度化教育標誌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3 教育發展的過程 1 古代教育 古代中國 孟子 西周以後,國學 與 鄉...

心理學教育學

教育學心理學複習資料 之心理學複習資料1 心理學複習資料 一 名詞解釋 1 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2 心理過程 指認識過程 感覺 知覺 識記 想象和思維 情緒和情感過程及意志過程。3 觀察法 觀察,旨在自然條件下,人們為一定目的而對事物所進行的有計畫的知覺過程。觀察法就...

教育學心理學

一 教育學 1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 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2 我國春秋木年的 學記 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 論演況家的教育 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長 不陵節而施 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 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 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