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

2022-10-31 10:06:05 字數 4518 閱讀 2280

由於學與知的關係是乙個過程與結果的關係,所以研究學習的分類,自然也會涉及到知識的分類,從而更好地來說明什麼是知識及知識的表徵。

上世紀90年代皮連生教授在長期研究奧蘇伯爾、加涅的理論及其應用的基礎上,又研究和吸收了安德森、梅耶、e.d.加涅等人的思想通過分析比較後發現,奧蘇伯爾、加涅、安德森的思想,其實是相互補充的關係。如加涅在論述言語資訊時,非常推崇奧蘇伯爾的理論。而安德森所講的陳述性知識,又等同於加涅的言語資訊。

可以說,奧蘇伯爾講的意義,加涅講的言語資訊,安德森講的陳述性知識,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又如,安德森的程式性知識,相當於加涅的智慧型技能、認知策略和動作技能。

三種有代表性的知識和技能的分模擬較(認知領域)

由此我們可以做出如下概括:

1.把知識定義為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被貯存於個體內,即為個體的知識;通過書籍或其它媒介貯存於個體外,即為人類的知識。在一定義強調:其一,知識是後天經驗的產物,不包括由遺傳而來的適應機制;其二,強調知識獲得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其三,強調知識的範圍廣泛,從獲得具體資訊到機體的認知結構的根本變化,都屬於知識範疇。

2.可以區分廣義與狹義兩種知識觀。按狹義的知識觀,知識僅包括它的貯存和提取。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中的「知識」,加涅認知學習結果分類中的「言語資訊」,安德森的「陳述性知識」和梅耶的「語義知識」都屬於狹義知識。

我們平時說,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要形成能力,這裡的知識也是指的狹義知識。按廣義的知識觀,知識不僅包括它的貯存與提取,而且包括它的運用。加涅的智慧型技能,布盧姆的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都是指知識的應用。

廣義的知識觀已經將知識、技能與策略融為一體了。所以,知識可概括為三大類: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

這三大類知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廣義的知識。

3.把技能納入廣義的知識範疇,只是就知識掌握深度和熟練程度而言的。把策略性知識納入廣義的知識範疇,則使知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古以來,中小學各門學科的知識只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和社會世界認識的結果,很少涉及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的認識。

隨著認知策略領域研究的深入,有關人們對自身認識過程的知識將作為一種普遍可以遷移的技能來學習。

我國長期流行的智育目標是傳授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智力,從廣義的知識觀角度看,傳統的智育目標都可以歸結為知識的培養。我國傳統上所講的知識,相當於現代認知心理學所講的陳述性知識(又叫狹義的知識)。技能其實就是程式性知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又為我們進一步闡明了認知領域技能的兩種型別:對外辦事的智慧型技能和對內調控的認知策略。

皮連生教授綜合各家認知學習理論,從知識的分類和學習的階段兩個維度考慮,提出了乙個廣義知識學習階段與分類模型,對不同知識的習得過程作了刻畫。

圖7-2 知識學習階段與分類模型

由圖可見,學生習得的知識分為三個階段與三種型別。

知識學習的第一階段是陳述性知識習得階段,其本質是符號表示的資訊進入學習者認知結構(也稱命題網路)的適當部位,新資訊被原有知識同化,成為學生原有命題網路中的一部分。在這一階段,知識的學習由注意與預期開始。這是學習的動力過程。

由預期而啟用原有知識。與預期要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原有知識進入工作記憶狀態,隨時準備吸收新資訊。在原有知識的指導下,學習者有選擇地知覺所接觸到的新資訊,新資訊暫時貯存於短時記憶中。

新資訊經過在工作記憶中加工,要麼它自身組合成大的組塊,要麼它與原有知識建立各種聯絡(包括各種上、下位聯絡和並列結合聯絡),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形成命題網路。

圖7-3 陳述性知識的學與教的模型

知識學習進入第二階段,知識開始出現分化。一部分知識通過複習,知識結構進行重建和改組,使之達到鞏固和清晰,為日後提取之用。這部分知識仍然是陳述性的。

另一部分以概念和概括性命題形式出現的知識,經過變式條件下的練習、反饋和糾正,轉化為以產生式系統表徵和貯存的辦事的技能(在認知領域為智慧型技能)。這部分知識就是程式性知識。

知識學習的完整過程還包括它的應用階段(第三階段)。在知識的應用階段,廣義知識分化為三類。如果用於回答「是什麼」問題,知識被提取出來,這樣的知識屬於陳述性知識;如果用於回答「怎麼辦」問題,則這種能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主要是概念和規則)屬於程式性知識。

如果用於對外辦事,則稱之為智慧型技能;如果用於對內調控,則稱之為認知策略或策略性知識。

上述知識學習能解釋學生在認知領域內絕大多數的知識、技能和策略的學習,但唯有母語的學習是個例外,母語作為一種技能,其早期的學習來自模仿,是先習得了技能,但一般說不出語言規則。為使上述模型能更好地解釋中小學各科的學習,皮連生又發展了陳述性知識與程式性知識相互作用的思想。一方面,堅持程式性知識是陳述性知識經由變式練習轉化而來的,另一方面,運用程式性知識可以獲得一定的陳述性知識。

如學生初步掌握了讀、寫、算的基本技能,有助於他們掌握大量的地理、歷史方面的陳述性知識。此外,陳述性知識還是程式性知識運用的條件,並關係到程式性知識在新情境中的靈活運用。

兩種程式性知識的比較

可能有人會認為程式性知識比陳述性知識更重要,因而強調和看重程式性知識。但在國際上,心理學家已發起了克服單純強調程式性知識的缺點的運動。皮連生引用加涅的女兒e.d.加涅的話對此作了說明。

「在熟悉的情境中完成勝任性工作,程式性知識似乎特別重要,然而在新的情境中,想到什麼操作步驟管用,陳述性知識似乎是有用的。在學校教學中,這兩者都是重要的。」有研究發現,一些日本兒童可以熟練地運用珠算進行乘法運算,速度快而正確率高。

但還是這些珠算的題目,讓他們用筆算,大多數兒童都難以完成。珠算和筆算,其原理是一樣的,這些兒童會珠算而不會筆算,缺乏的並不是乘法運算的程式性知識(這類知識在珠算中已有體現),而是缺乏理解乘法運算原理的陳述性知識。可見,離開了陳述性知識的支援,程式性知識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這也可以說明數學教師在教「矩形的面積=長×寬」這一規則時,為什麼不簡單地告訴學生這一規則,然後讓學生去練習用這一規則去計算許多矩形的面積,反而要花大量時間來讓學生明確矩形的面積為什麼是「長×寬」的道理。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程序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圖7-4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程序很快,並且先快後慢。觀察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艾賓浩斯之後,許多人用無意義材料和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程序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並採用不同的測量方式,遺忘曲線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總趨勢還是和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一致,這表明了人類遺忘過程的基本趨勢。

按照記憶週期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設計記憶任務時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週期。短期記憶的第乙個記憶週期是 5分鐘,第二個記憶週期是30分鐘,第三個記憶週期是12小時。

長期記憶第四個記憶週期是 1天,第二個記憶週期是 2天,第三個記憶週期是 4天,第四個記憶週期是 7天,第五個記憶週期是15天。

關於記憶量的分配,心理學家公尺勒提出了組塊的概念,意思是人的記憶是以「組塊」為單位的。每乙個組塊內的資訊量多少是相對的。乙個字盡可以看作乙個組塊;乙個單詞,乙個片語也可以看作乙個組塊;乙個句子也可以作為乙個組塊。

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在這裡所說的容量「7±2」是以單元來計算的,乙個單元可以是乙個數字、字母、音節,也可以是一組單詞、短語或句子。也就是說如果每個單元的組合越多,那麼記憶的容量就越大。所以人們在記憶知識時建立組塊是記憶的關鍵。

如某諮詢中心**為0516*******,這個號碼雖然為11個數,但經過這樣組塊:0516(區域號碼)、5244(分局號碼)、835(分機號碼),就成為三個部分,就容易保持在短時記憶中使其容量擴大。由此看來,短時記憶容量的決定因素往往不是取決於記憶的專案數,而是取決於其組塊。

另外組塊內部的資訊是相互聯結的。如果善於把記憶材料分成適當的組塊,就能夠大大提高記憶效果。比如口訣記憶法就是符合組塊規律的一種記憶方法。

影響記憶的學習材料包括材料的種類、長度、難度、系列位置以及意義性。從材料的種類看,有意義材料和無意義材料,形象、直觀的材料與抽象的材料的遺忘程序是不一樣的。

從材料的難度、長度看,一般來說,比較長的、難度較大的材料的遺忘程序更符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長度、難度適中的材料保持效果最好。

從材料的系列位置看,由於前攝抑制及倒攝抑制的影響,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異。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就是說剛學完一種材料後,又去學習新的材料,就會忘記前面學習的材料。

前攝抑制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學習後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和前攝抑制一般在學習兩種不同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時產生較多。但即使是一種材料,如果篇幅較長,學習時也會產生上述現象。

如記憶一篇課文,一般總是開頭和結尾部分容易記住,而中間部分容易遺忘,其原因在於中間部分受前後學習材料的干擾。

從材料的意義看,凡是能引起主體興趣,符合主體需要、動機,激起主體強烈情緒,在主體的工作、學習、生活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材料,一般不易被遺忘;反之,則遺忘得快。

是否有長久的記憶任務,也是影響保持的因素之一。一般說,有長久的識記任務有利於材料在頭腦中保持時間的延長。在乙個實驗中,讓被試識記兩段難易程度相似的語文材料,事先說明:

第一段在次日測驗,第二段在一周後檢查,而實際上這兩段材料都是在兩周後才測驗的。結果,第一段只記住40%,第二段卻記住80%。可見,確立長久的識記任務對記憶的效果有顯著的影響。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2023年提出了「經驗之塔」的理論。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通過不同學習方式所獲得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學教育學

教育學心理學複習資料 之心理學複習資料1 心理學複習資料 一 名詞解釋 1 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2 心理過程 指認識過程 感覺 知覺 識記 想象和思維 情緒和情感過程及意志過程。3 觀察法 觀察,旨在自然條件下,人們為一定目的而對事物所進行的有計畫的知覺過程。觀察法就...

教育學心理學

一 教育學 1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 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2 我國春秋木年的 學記 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 論演況家的教育 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長 不陵節而施 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 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 體...

教育學心理學題庫

第一章1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一種衝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比如12 18歲階段階段的危機衝突是什麼?a.勤奮感對自卑感b.主動感對內疚感c.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d.自主感對羞恥感 檢視答案 c 2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是在哪一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