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現代文閱讀講義

2023-01-27 21:33:06 字數 4707 閱讀 5565

高考現代文閱讀專題複習

解題思路分析

現代文閱讀分析綜合能力考查的其中一項要求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即思想傾向),包括:提出乙個意見(或一些素材)供學術研究作參考;提出乙個疑問就教大方,或希望同行進一步研究;明確表示反對某乙個觀點;補充某乙個觀點;區域性反對某乙個觀點等。

總之,贊同什麼,建議什麼,反對什麼,商榷什麼,都帶有鮮明的作者的個人色彩。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在文中的表露大體有四種型別:(1)直接表達。

(2)融在全文裡,不給現成的結論。(3)介紹不同觀點的兩種或多種有爭議的內容時,作者傾向其中的一種或對其中的各種觀點所持的態度。(4)作者在文章中介紹某些事件的情況,或轉述與別人有關的事情時,作者的觀點、態度。

所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現代文閱讀的出發點和歸宿。本考點測試內容包括:一是判斷符合作者觀點的說法;二是了解作者不同意某種說法的原因;三是掌握作者在語句或文段中的看法和態度。

本考點測試形式:一是選擇題;二是簡答題。怎樣解答這類試題呢?

一、整體把握。

1.注重文章角度。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的規律、不同的特點,特別是在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之間,差別更為明顯。文學作品的語句多有含蓄性、多義性、情感化的特點,並且不避誇飾之辭。

2.注意話題角度。一篇文章有話題的範圍,一段文字也有話題的範圍,這在閱讀時要心中有數。

3.注意命題角度。作者創作一篇文章,總有它的思路。一般情況下,掌握了一篇文章的思路脈絡,也就對全篇理解了。

文章有寫作的思路脈絡,而閱讀解答試題也有思路脈絡可尋。理解了命題者的思路,才能盡可能地明晰答題的思路脈絡。

二、分析與認識是解題的前提。

作者的觀點認識,在考場上只能通過閱讀材料來把握。甚至高考命題者在設計《貝多芬之謎》閱讀題(2023年全國高考題)時也這樣說:「蕭伯納的文字底蘊豐富,對.於這樣的閱讀材料,我們的理解總是逐漸深化的,每一回閱讀往往都能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例如,對作者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深入地理解作品言語的內涵;**的修養越深,就越能分析作者的觀點以及他對幾位**大師的評價。然而這不是對初讀者的要求,也不是對考生的要求。對初讀者也好,對考生也好,基本要求應該是正確地把握作品的主要文意和觀點。

」1.認知題目。題目或是指觀點,或是指範圍,是最好的背景材料。例如,閱讀《世間最美的墳墓》時要思考墳墓「最美」在何處。

2.了解注釋,聯絡文章背景資料。背景資料報括作者一貫的思想觀點、寫作的背景

動機。有些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作者的觀點態度表現得委婉含蓄(甚至有意曲意為文,言在此而意在彼),這時必須聯絡有關背景資料來幫助理解。2023年高考題《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注釋為: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根據作家的生平注釋就能解答閱讀的最後一題,「特殊的日子」是指紀念托爾斯泰誕生100周年。

3.審讀題幹。題幹指定了該題的閱讀範圍、解題思路、答題角度、字數等,一般應至少讀兩三遍題幹再去做題。

4.注意標示性詞語。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詞,如「認為」、「以為」、「感到」之類的詞,是帶有標誌的詞,它往往直接領起表明作者觀點態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直接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動態.

綜上所述,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精力要放在社科類和文學類作品的閱讀分析上。由於這個考點的命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相當密切,所以,一些科技文很難進行此類命題。儘管近幾年來高考已經作了一定的嘗試,如讓考生選出符合文意的項來,但難度並不很大。

重點仍然是社科**和文學作品的閱讀。而對前者來說,又主要集中在有爭論的文章當中,需要辨別的文章當中。

明確題型特點,有的放矢練習。例如,通過考查對關鍵詞的理解來考查對觀點與態度的把握;用比喻等修辭格的形式來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態度的分析理解;用同意語言轉換的形式進行觀點的測試等。

現代文閱讀分析綜合能力考查的另一項要求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社會科學類文章的閱讀應該具備由此及彼的、由已知推未知的能力。「想象」一般地說主要是針對閱讀文學作品而言的形象思維的能力。

合理的推斷,其前提是把握「已知」,即對原文精髓的真正把握。另外,要對原文推斷問題的思路有清楚的理解。

推斷能力以前也曾考查過,只是沒有強調。推斷能力包括對詞義的推斷,即通過上下文表述的內容,推斷沒有註解,沒有見過的詞的意義,如「賦閒」(見《背影》)一詞的意義,不必查字典,根據上文即可推斷其為失業、一時無業的意思。對於觀點的推斷,如某觀點是否就是某說法的另一種表述,某觀點是否與某觀點一致,某事物是否屬於某觀點的範圍,某觀點是否與某觀點相左等。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這作為高考的乙個新的閱讀能力測試點,在高考現代文閱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弱化了文體閱讀,強化了形象與抽象兩種閱讀思維特點的兼測。所謂「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是指文章本身沒有提供現成的結論,而要通過間接的推斷得出結論。

當然這個推斷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根據文章的內容,有根有據地得出的。推斷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把「推斷」列入《考試說明》,這體現了由過去比較注重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轉變的命題思想。

推斷和想象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推斷,就是推測斷定,要求根據已知資訊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或對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判斷。它屬於邏輯思維,具有抽象性、嚴密性和理性色彩。

想象,就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語言文字的描述)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形象。它屬於形象思維,具有形象性、創造性和感性色彩。因此,新考點實質上就是增加了對學生思維方法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運用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多種不同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尋求答案。

推斷和想象資訊,這樣,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資訊就在原文提供的資訊基礎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資訊量也就大大增加了。資訊量的增加值,就是學生的創造值。原考點要求學生吃透原文,篩選並提取原文的資訊,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以及作者在原文中的觀點態度,均重在對原文內部語言資訊的把握,學生的思維起於原文又止於原文,有限的語言形式不能出現資訊的增值。

因此,學生獲得的資訊量不會超過原文資訊的總量,也就談不上創新。由此可見,新考點實質上也是增加了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考查。

資訊的推斷不是憑空進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並把握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才能對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趨勢作出理性的推斷。它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思維品質: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形成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整體推區域性等推斷能力,這就是在進行創造性的閱讀。

解題時,要明了命題者設定選項的陷阱,破譯干擾角度,做到心中有數,並以此指導解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突破障礙,在考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其資訊推斷題干擾項設定的角度有無中生有、偷換概念、故意曲解、斷章取義、以假亂真、強加因果、模糊範圍等。

例如「無中生有」。有時題目根據原文內容有意捏造事實,無中生有,出現—個似是而非的推斷;或者出現乙個正確判斷,但是這一判斷不能從原文任何一處資訊找到相關依據。遇到這樣的選項也不能作為正確答案,因為資訊推斷強調的是「由此及彼」,推斷的前提是原文的相關資訊,不能失之無據。

如2023年高考北京卷第15題d項:「『人』能成為計算機的仿生標本,是因為人腦的模糊性大於客觀的模糊性。」文中談到人的思維的巧妙、經驗的豐富以及藝術修養和審美觀念等,這些都是人能成為計算機的仿生標本的原因,而「人腦的模糊性大於客觀的模糊性」在文中找不到依據,屬於無中生有,失之無據。

再如2023年高考全國卷第28題d項為「散文應該反映民族文化」,題目要求根據中國新文學的散文的「心」來推斷其正誤,可綜觀全篇,文章根本未涉及「民族文化」問題,儘管這句話本身沒錯。這顯然是題目巧妙「捏造」,以此進行干擾。

再如「偷換概念」。有時題目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詞語來偷換原文相關資訊中的詞語,或增加,或遺漏,或更換,以圖瞞天過海,引人入彀。如2023年高考全國卷第28題的b項和e項即屬於此,題幹要求就散文的「心」進行推斷,而b項「散文應該內容形式統一」和e項「散文應該突破兩重桎梏」雖然都是原文重點論述的內容,但屬於散文的「體」。

這裡題目暗中巧妙地偷換了概念,蒙住了當年不少考生。這種干擾迷惑性大,考生必須慎之又慎。

還有「故意曲解」。有時題目抓住文中某一關鍵資訊,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如2023年全國高考卷第10題b項:

「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使海平面逐漸公升高。」該項實際上是對原文第三段的結論句「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的曲解。造成海平面公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只是講「沙塵和水汽相遇,便能結合為雲,最終化做降水」,這不一定就能導致海平面公升高,只能說明它在水迴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已。

再如2023年春季高考卷第20題a項:「馬戛爾尼使華時對鴉片**的存在並不知情。」該項實際上是檢測考生對文章最後一句「至於馬戛爾尼,使華前曾任東印度公司的要職,他不知道清**明令禁止的鴉片一直在進行嗎」的理解。

「不知道」是一重否定,反問句相當於一重否定,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即「馬戛爾尼知道鴉片**的存在」,選項顯然曲解了這一問句。

「推斷」是閱讀過程中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考查推斷能力已成為目前高考的一項重要考查內容,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鑑賞是閱讀的一種基本形式,它要求在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更側重主觀的體驗和感受。鑑賞能力屬於創造思維,即讀者在閱讀完作品以後產生的感想、評論、審美意識、價值或意義判斷等。對於以記敘、抒情為主的文章,要善於發現撞擊情感之「鐘」,即作品或文章的美感因素,判斷其審美價值和審美趣味,從而達到欣賞、鑑別的目的。

本考點是全試卷中難度最大的一題。難度的表現一是能力高,屬評價鑑賞級;二是涉及面廣,涉及文章的語言、形象、表達技巧,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文章的思想、內容。對於社會科學類的閱讀材料,雖然沒有形象問題,但其他各方面還是有的。

文學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激發人們感情的生活圖景,因此,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是廣義的,既包括具體人物,也包括典型環境下的具體群體,還包括具體事物,甚而是一種意象、一種精神的象徵等。無論形象是人是物,都涉及這種形象是否表現得恰當,是否底蘊深厚,是否形象豐滿。這就需要讀者從整體出發,並透過字裡行間,進行深層次挖掘。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一定要結合時代背景,整體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甚至於風格。

高考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 開頭 結尾 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散文 開頭,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種多樣 或開門見山,點題明目 或宕筆引題,鋪墊後文 或總括全文,點題明旨 或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結尾是一篇文章的總收束,好的結尾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或如 豹尾 撞鐘 引人振奮 或如 臨去秋波 含蓄雋永,耐人回味。無論開頭還...

高考現代文閱讀複習策略

一 考試說明 及考綱解讀 考綱就是規定了一些能力要求以及選文的體裁,2012年和往年沒有變化。山東卷命題的選材上基本保持了穩中求變。特別是文學類文字閱讀,前幾年一直考查散文,2010年終於考了 2011年又延續了這一考點。而實用類文字閱讀前幾年圍繞考綱上的新聞 傳記 訪談等輪換著考,2010就沒有在...

現代文閱讀

分析鑑賞人物形象 一 把握 中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徵 將人物置於特定情節環境之中,結合 中對於人物的具體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及細節描寫 二 揭示 中人物形象的意義 在 主題的關照下對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作解讀 注 並不一定是正面描寫,有時也採用側面烘托的方式 方向 1.從情節發展變化中把握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