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心理學》名詞解

2023-01-25 18:57:03 字數 3716 閱讀 4800

第一章緒論

1.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

2.人際關係心理學:是在人際關係心理方面的客觀事實和規範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知識**人際關係心理方面客觀規律的心理學分支。

本質上,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正在形成的社會心理學分支或應用心理學分支學科。

3. 社會關係: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1的相互關係的總稱。

第二章人際關係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1.人際反應特質:心理學家認為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個體的人格體系形成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際關係的基本傾向,稱之為人際反應特質。

2.歸因理論:是關於知覺者推斷他人與自己行為的一組理論。

它側重於對人的活動因果關係進行分析。人們通過這種理論來理解、**和控制他們的環境,以及隨這些環境而出現的行動,從而達到有效地控制人際關係的目的。

3.通俗心理學:是海德提出來的,海德認為每乙個正常人都是心理學家,都有一些關於人類行為因果解釋的基本理論,這些理論是由生活經驗積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學。

4、社會測量法:又稱社交測量法。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創立的一種用來測量群體成員之間人際關係的一種方法。

其目的是從群體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個群體以及各成員在該群體內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關係。

第三章態度及其轉變

1、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物件(特定的人、觀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

2、參與活動法:參與活動要求人們通過活動來改變自己的態度。人們的態度往往在交往中體現出來,並在交往中得到別人的啟發和教育,從而改變。

3、登門拜訪:是一種態度轉變的方法。這種方法認為態度轉變必須逐步提出要求,從乙個小請求開始,然後向大請求過渡,從而達到徹底改**度的目的。

4、團體規定論:是一種態度轉變的方法。它認為群體所具有的公約、規章、準則等可以有效改變人們的態度。這樣,我們可以利用群體的紀律來要求各個成員,使他們改**度,與群體保持一致。

5、全面宣傳法:一般來說,要改變個體的態度,既要進行積極方面的宣傳,又要進行消極方面的宣傳。把正反兩方面的宣傳結合起來,有助於改變人們的態度。這就是全面宣傳法。

6睡眠者效應:一則溝通的說服力隨著時間而增長,這個效應稱為「睡眠者效應」。「睡眠者效應」本質在於人們往往把資訊本身和溝通者分離開來,而且人們遺忘溝通者要比忘記溝通內容更快一些。

第四章行動與態度

1、認知:是人對於外部世界和對自我的種種認識。認知是態度的一部分,是關於態度物件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識等。

2、認知失調:如果乙個認知與另乙個認知相對立,即從乙個認知能推斷出另乙個對立的認知,這兩個認知的關係就是認知失調。人們會因為認知失調而體會到一種不愉快的驅力狀態。

3、承諾公升級:乙個人在數個備擇方案中選中乙個方案,作出了決定。當實行這個方案之後,發現它是乙個拙劣的方案,但他仍會堅持自己作出的決定,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導致失敗的行動過程中去。

這種現象稱為「承諾公升級」。

第五章印象形成

1、所謂人際印象就是指,認知的主體把有關他人的各種資訊綜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對他人的整體印象的過程。這種整體印象實際上就是我們在與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對他人外表、特質、情緒特點和行為方式的整體印象。

2、優先效應,也稱為首因效應,指的是在資訊呈現順序中,首先呈現的資訊比後來呈現的資訊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權重。

3、新近效應,也稱為近因效應,即我們所獲得的最新的資訊會對於形成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

4、暈輪效應是指一旦我們對另乙個人形成了乙個大體的印象後,我們往往會以與這種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價他所有的特徵或特點,這就叫做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

5.定型是認為某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所有成員擁有同樣的某些特質或特點的信念。它能強烈影響個體加工輸入的社會資訊的認知架構。

定型發生在各個不同的種族、民族、性別、職業、年齡、地域、心理疾病、癖好、畢業的學校等方面。

6.所謂自我實現預言是指,人們能夠使得其他人按照人們對這些人的期望來行動。

7.印象管理就是試圖控制他人對我們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

8.自我表現是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向他人顯示自己,以達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術。自我表現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第六章人際知覺

1.人際知覺就是個體試圖了解周圍人們的認知過程。 2.

身體語言:我們的心境和情緒常常反映在身體的姿勢、位置和動作中。來自於它們的非語言線索,稱為身體語言,它為我們提供了有關他人的多種有用資訊。

3. 通俗心理學:海德認為每乙個正常人都是心理學學,都有一些關於人類行為因果解釋的基本理論。這個理論就叫做通俗心理學。

4.所謂歸因是指,乙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

5.為行為中心偏見:對他人的知覺常常太多地根據行為,而不大根據行為發生的環境的前後關係來作出。

這種現象稱為行為中心偏見。海德把這種現象稱作「行為」吞沒「場」,也有人把這種偏見稱作「基本的歸因錯誤」。

6.顯著性偏見:人們常常利用他們最容易獲得的刺激來解決紛繁複雜的問題或任務。

乙個刺激越容易被子某個人獲得,這個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來影響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響反應。同樣,在知覺他人的過程中,乙個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會成為因果歸因的關鍵。這種現象稱為顯著性偏見。

第七章自我知覺

1.自我障礙是個體為保護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著可能導致行動失敗的外在原因所採取的一種歸因策略。

2.習得無助:人們經受了極端嚴重或持續的緊張後,我們就會發現一種不尋常的心理現象,即當事件完全在人們自己控制之下時,他們並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覺得希望渺茫無所作為,從而產生「習得無助」。

3.習得無助的歸因含義:當人們感到他們不能控制事件的發生時,他們想知道為什麼。

第八章自我導向

1.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心理行為的主動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識的發展為基礎,以自身為物件的人的高階心理活動。

3.回報規範也稱互惠規範,是指人們應該幫助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不應該傷害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

4.責任擴散:給對於困境中的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採取行動,但當有許多人同時在場的時候,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

5.社會責任規範是指我們對於需要幫助的人負有社會責任,我們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6.自我獎賞是指利他行為發生後,個體會感覺到愉快、自豪、驕傲,感到滿足的現象。

第十一章人際吸引

1.自我暴露就是向別人講心裡話,坦率地表達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

2.人際吸引又稱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乙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

3.犯錯誤效應:能力非凡可以使乙個人富有吸引力,犯錯誤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一層。這稱為犯錯誤效應。

4.強化是指行為與影響行為的環境(包括行為產生之前的前因和行為產生之後的後果)之間的關係,也就是通過不斷地改變環境刺激來達到增強、減弱或消失某種行為產生頻率的過程。

5.互補性是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

第十二章人際合作與衝突

1.人際衝突是個體或群體彼此知覺到對方阻撓或將來阻撓自身利益的實現所引起的直接對立的行為。

2.比較水平指的是個體從一定的交往關係中所感到的應該獲得的結果,這種結果的值受到該個體所了解的所有交往結果的影響。這裡所有的結果的值指的是個體直接體驗到的或者是象徵性(符號性)體驗到的結果。

3.社會兩難情景是指自私的行為產生個體的得益,但可能導致集體的損失這樣一種情景。

4.合作是指相對軟弱的個體或群體能通過與其他個體和群體組成聯盟,從而達到共同目標現象。

5.報復是指人們對他人的惡意傷害和侵犯的行為,往往採取同樣的方式進行回報。

6.建設性衝突:凡是利於人際關係、群體和組織目標實現的衝突稱為建設性衝突。

人際關係心理學

宿舍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場所,大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宿舍中度過的,宿舍裡面的成員相對固定,在一起的時間也非常多,交流時間長且深,因此宿舍中的人際關係也就相應地成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有研究者將宿舍關係劃分為四種 友好關係型 思想封閉型 孤立與孤獨型 對立關係型。宿舍人際關係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

浙江人際關係心理學考試複習

第一章緒論 一 簡答題 1 簡述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任務。人際關係學的理論任務包括兩個方面 1 全面揭示與闡明人際關係發生 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機制,分析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弄清楚個人與個人 個人與群體的互動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際關係體系中的運作,人際態度 社會知覺 自我知覺 心理控制 人際影響 人際...

心理學名詞

1 心理發展 是指個體從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程序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2 心理發展關鍵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是指某些行為或心理機能在發展的某一特定時期,在適當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當條件,這種行為或機能就難以產生甚至永遠不能產生,並將對以後的發展產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