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重點

2023-01-22 08:36:03 字數 4871 閱讀 9311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1)私學興起的原因

封建私有制促進了奴隸制解體,「學在官府」的壟斷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經濟支柱和政治依據;原在周王宮裡的一批有文化知識的人,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和職守,把原來秘藏於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禮器樂器帶到了民間。出現了「學術文化下移」的趨勢;

養士之風盛行,進一步促進了私學的發展。

(2)私學興起的意義

私學使學校從官府中解放出來,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成為獨立的職業;

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發生了緊密的聯絡;

擴大了教育物件,培養了各類人才;

私學的發展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方面有輝煌的成就,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貢獻,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大量奴隸的人身得到解放,擴大了士階層的**。諸侯國之間爭雄加劇,士階層成為各方爭相利用的重要力量,因之養士之風大盛。想成為士就要拜師求學,這就促進了私學的在發展。

(4)百家爭鳴

私學在教學時各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社會理想、倫理觀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體系,發展成為不同的學派,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們常稱之為「諸子百家」。

各家各派之間因立場和解決社會問題上方法的不同,相互鬥爭,相互批評,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百家爭鳴」中教育始終是中心問題之一。不同的學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團體;各家各派又因對教育在社會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認識而相互辯論。因此,「百家爭鳴」必然推動教育實踐的活躍、教育思想的繁榮、教育理論的發展。

戰國時期,各家各派都重視教育活動,都不同程度的開展教育活動。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影響最大。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稱為「顯學」,這不僅因為這兩家的學說影響大,也因為這兩家教育活動的規模大。

道家和法家雖然在理論上不重視教育,但為了擴大學說的影響,也都有授徒講學活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所著名的學府,因位於齊國都城稷下而得名,是戰國百家爭鳴的中心與縮影,也是當時教育史上的重要創造,對中國古代教育、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歷史影響。)

(1)性質:稷下學宮是一所由官家操辦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學校。

稷下學宮由齊國官方出資舉辦,始終不改變養士、用士的基本目的。從其主辦者和辦學目的來看,程下學宮是官學。稷下學宮是由養士制度發展演變而成的教育機構,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講學,不加干涉與限制的風範,其教學與學術自由,體現出私學的性質。

稷下學宮是一所集講學、著述、育才活動為一體並兼有諮政、議政作用的高等學府。

(2)特點:其一,「不治而議論」,即士人並不擔任具體的官職,一般不承擔行政事務,以備統治者諮詢,日常則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因此,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的作用。

其二,自由辯論。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學術自由、相容幷包的政策,各家學派在稷下學宮都佔據了一定地位,他們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以理服人,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有助於擴大眼界,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三,學無常師。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實行遊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既有個別遊學,也有集團遊學的情況。

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乙個先生,其它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侷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

其四,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乙個學生守則──《**職》,全文載於《管子》,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後複習均有嚴格規定。從《**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畫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流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歷史意義:

促進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的發展。

顯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創造精神。

稷下學宮創造了乙個出色的教育典範。它所獨創的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辦學形式,集講學、著述、育才與諮政為一體的職能模式,自由講學和自由聽講的教學方式、學術自由和鼓勵爭鳴的辦學方針,尊重優待知識分子的政策,都顯示了它的成功之處。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思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乙個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貢獻主要有兩個:第一,編定六經,整理儲存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典集;第二,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

約自30歲左右,孔子開始私人講學,向他請教的人越來越多,在魯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50歲左右,孔子當上了魯國的「中都宰」,不久又公升為「司寇」。但魯國的政局正處於動盪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個月的司寇,便被迫離開了魯國,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度過了14年的流亡生活。

晚年時重返魯國,專門從事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直至去世。《論語》二十篇是孔門**輯錄的孔子言行錄,也記載著一部分孔子門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據。

(2)「庶、富、教」

從教育與政治的關係來看,孔子認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工作,因為通過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這樣就會對政治發生重大影響。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從政,孔子回答說:「《書》雲:

『孝乎為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就是說,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

從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來看,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乙個國家,有了眾多的人口,就要努力發展經濟,使它富足起來,還要加強教育,這就是「庶、富、教」思想。有一次,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這段話說明孔子把眾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發達的教育,當作立國的三個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後就要使之富裕起來,有了物質生活的基礎,還要發展教育,建立精神方面的文明。

從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來看,孔子認為治理國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3)「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

孔子在論述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時,主要引用他人性論的觀點《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後來之所以有較大的差別,是教育和學習的結果。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第一,人的先天素質並無差別,不論貧賤,人生來應該是平等的。

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賦平等的人性論。也為他的「有教無類」提供了依據。第二,他也意識到人的個性差異,這種個性差別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環境習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後天作用於先天的結果,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影響,力量更大,這就大大地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當然,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孔子是第乙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質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較大的差別,是後天之「習」的結果。這一觀點肯定了人不論等級貴賤,生來的天賦素質應該是平等的。這種立足於普遍意義上的人性論,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緣來決定人的高低貴踐的觀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為他實施「有教無類」提供了理論依據。

孔子認為個性差別主要是由於人們的後天環境習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影響,力量更大,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4)「有教無類」與教育物件

孔子認為教育物件應當「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的本意是在教育物件上,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華夷諸族都可以入學。

孔子「有教無類」的提出是針對奴隸主階級有教有類而言的,不僅把教育擴充套件到蠻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5)「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從理論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乙個重要方面。主張把官職與學習緊密聯絡起來,可見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養的是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

(6)教學內容

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他特別注重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侷限:忽視了自然知識的傳播,鄙視生產勞動的知識技能。

(7)教學方法

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教學三個過程:學--思--行

因材施教

解決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實現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準確掌握學生的特點。

啟發誘導

解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調動學生積極性間的矛盾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教學前務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詞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

3)學思行並重

解決學習與思考或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學而不思則圈,思而不學則殆。」

4)道德教育

「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大體是以「孝悌」為本,以「禮」為規範,以「忠恕」為一貫,以「中庸」為準則。此外還提倡智、勇、信、義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則

立志樂道

「立志」就是要確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巨集偉目標,找到前進的動力;「樂道」就是要要決心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政治信心心甘情願為之奉獻。

教育學生正確處理遠大理想與眼前利益的關係,政治理想與物質享受的關係。能經受磨練,有恆心。

克己內省(自省自克)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範,他把這稱之為「克已」。

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活動,強調自覺地進行思想監督,把被動遵守變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而不受外來強加的限制,他把這種主觀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

中國教育史

制度史和實踐史 商周1.私學產生的原因及意義。2.簡述稷下學宮的特點和意義。3.辨析 稷下學宮是一種官辦性質的高等學府。秦漢時期 1.簡述兩漢時期的文教政策。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1,試論科舉制廢除的過程以及科舉制衰落的必然性。宋遼金元明清 1.簡述三次興學。2.簡述三舍法 蘇湖教法 監生歷事。3.中...

外國教育史複習

一 名詞解釋 1 阿加德公尺 柏拉圖於西元前387年在雅典創辦,是雅典第乙個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機構。作為一所高等學府,學園即開展了廣泛的教學活動,培養各類人才,同時也進行了哲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古希臘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學園開設課程門類眾多,數學占有重要地位。學園一共從在了900餘年...

小學教育《中外教育史AB》答案

中外教育史 a 一 填空題 每空1分,10分 1 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活動有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的教育 原始宗教和藝術的教育和體格和軍事教育。2 六藝 是指禮 樂 射 御 書 數。3 晏陽初的 四大教育 是指 1 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力 2 以生計教育救窮,培養生產力 3 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