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技巧探微 教育

2023-01-18 19:42:04 字數 3577 閱讀 6984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雙邊活動,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裡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雙邊活動,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裡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乙個體現。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育家陶行知說: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課堂提問與教學的關係,其價值遠遠不在於形式上的熱鬧。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下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相關教學內容,設定一系列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富有啟發性,可思性,連貫性的提問能促進教與學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變得快樂、輕鬆、有效。

從學生方面來看,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誘發學生多問、敢問的治學精神,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養成從容沉穩,應對自如的表達能力。課堂提問有一定的技巧。

1.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多問

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於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型火花,並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

2.旁敲側擊,善於啟發

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後知識點的聯絡,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設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啟用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在對立或矛盾中誘其比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鍊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3.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乙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科研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這樣對於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於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了語文教學雜亂零散的弊病。

4.適時設問,隨機應變

設問的目的在於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作為花絮點綴課堂,創設「學生活動」的形式。是否適時發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過早發問,造成氣氛緊張,學生內心茫然,容易造成課堂冷場;過晚發問,學生勿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多餘的圈圈」,毫無所值。

此外,還要善於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切入的角度,提問的方式,以把握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程序。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以人為本,華南師大郭思樂教授倡導「教以生為本」,姚偉文局長的「悟學理論」認為「學以悟為根」。無數成功者的歷程表明,個人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遠比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語文課也同其他課一樣,肩負著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語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有的作品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現象,有的作品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錘煉學生堅強的意志……。

這為我們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要實現學生素質的提高,必須在課堂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師的提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是課堂調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提問講求技巧性。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常用的幾種提問方式

2.迂迴設問

就是不按習慣思維從正面設問,而從問題的側面入手,引導學生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去思考問題。這利於拓展學生思維,不易形成思維定勢。學習《孔乙已》,主題的提示有一點難度,教師提問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關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請看下列提問:

(1)作者通過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孔乙已的悲劇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以上三問,都是在引導學生分析**的主題,(1)過於平實、直露,脫離了作品的審美成分,程式化的設計,沒有太多的吸引力。(2)與情節結合,學生會關注人物悲劇命運的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問題的設計照顧到學習因素。(3)則從表面「責任」的追究入手,更多關注情節,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通過對作品的表象本質的分析,最終解決核心問題。

它好就好在啟用興趣,引發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正確的引導學生鑑賞,分析文學作品,而不是機械地貼上「標籤」。這樣的問題將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

3.尋找比較因素提問

語文教學中的比較因素是很多的,僅閱讀教學中就會涉及作者的比較,文體的比較,內容的比較,主題立意的比較,寫作技巧的比較等等。同是送別詩,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以及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所抒發的離別情緒大不相同。通過比較足以建立起資訊之間的橫向聯絡,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養成思辨的習慣。

4.逆向設問

對於一些學生普遍誤解或混淆的問題,不是從正面引導,而是從反面假設,刺激學生逆向思維,通過比較,啟發聯想,分析矛盾來解決問題。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下定義」和「作詮釋」兩種說明方法學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一表述,很多學生認為是下定義,實際是作詮釋。用概念揭示的辦法過於抽象,不利於初中學生接受,我們可以採用逆向設問的辦法來解釋,「同學們現在在骨頭和龜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嗎?

」顯然不是。下定義是用簡潔的語言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前面對甲骨文的解說並不嚴密,是作詮釋而非下定義。

逆向設問改換了思考的角度,從矛盾的對立面設問,利用矛盾,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5.平中問奇

語文教學之所以是高難度教學,就是因為學習的內容是母語,語文材料明白如話,似乎不學也懂。教學中就要針對這種心理,獨具慧眼,去發現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語文課的魅力,提高教學效率,初中九義教材第五冊《范進中舉》是一篇略讀課文,很多老師和學生對這樣的文章不屑一顧,無興趣學習。教學這樣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作品寫的范進,當他清醒的時候並不是乙個性格外向的人。這對表現他一見報貼喜得瘋起來,有什麼作用?」「作家借乙個報錄人之口,設計**這種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乙個嘴巴,這裡表現了作家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中哪一處透露像范進那樣喜極發瘋的並非他一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經過一番閱讀,思索和討論,它涉及文章主題,寫作特點等許多重要問題。如果我們按傳統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地講下去,就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和熱烈討論的興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做到單向發問誠然不夠,教師的提問應該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中互問,與教師對問,使語文教學真正呈現自立、合作、**的學習氛圍。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也應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每乙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談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技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 引導 參與和學生自主 合作 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 導 起著關鍵作用。這裡的 導 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乙個體現。大教育家孔子認為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宋代著...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教育家陶行知說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課堂提問與教學的關係是如此之重要。設計良好的提問,能開拓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分析 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在實際教學中,...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 引導 參與和學生自主 合作 學習的雙邊活動,其中教師的 導 起著關鍵作用。這裡的 導 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乙個體現。大教育家孔子認為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宋代著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