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飲食文化

2023-01-18 16:51:06 字數 4858 閱讀 4437

高一(十八)班劉玉潔

涼州人的飲食,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一是講究經濟實惠,大眾化;二是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三是相容幷蓄,南北品味融為一體。涼州人大碗吃飯,大塊吃肉,大杯飲酒,充分體現了樸實厚道、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試舉數例,從中可以略窺涼州食文化特點之一斑。

三套車俗稱涼州小吃「三套車」的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在河西走廊聞名遐邇。無論外地遊人還是涼州居民均愛食用,經濟實惠,為大眾化的風味美食佳餚。走進城區北關市場和其它一些市場,當一碗行面、一盤臘肉、一杯圓棗茯茶映入你的眼簾,就會使你產生一種較強烈的食慾。

行面由優質精麵加少許鹽,拌水和成行面硬團發酵後,切成條狀型麵條塊,按你的要求再用手捋成寬窄不等的長條型麵條,入鍋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預先配備好的臘肉、木耳、蘑菇、黃花、蒜薹、芫荽、洋芋粉製作的滷湯即成。吃起來口爽味鮮。臘肉由新鮮豬肉或豬肚加入傳統臘汁及燉肉調料,經特殊烹調工藝製成,肉質香而不衝,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肉色金黃。

圓棗茯茶是由冰糖、桂圓、核桃仁、紅棗、枸杞、茯茶加水熬製而成,味道十分香甜可口,色澤濃豔。涼州小吃「三套車」極適宜老幼食用,被稱為涼州快餐。

公尺湯油饊子公尺湯油饊子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公尺湯用涼州特產黃公尺和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再將少許麵粉或玉公尺澱粉打成糊狀兌入,加入適量碘鹽;食前熗清油、蔥花、花椒粉即成。特點是味鹹色黃,入口綿細香甜。

進食時將炸好的油饊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公尺湯中,再加少量白糖。這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風味食品。尤其在炎熱的夏季,或醉酒後,食用公尺湯油饊子既可降低體溫,又可調解飲食口味。

山藥公尺拌湯山藥公尺拌湯是用涼州小公尺與洋芋(涼州人稱山藥)做成。製作時,將小公尺淘洗乾淨,下入砂鍋,用旺火熬煮至八成熟,再把去皮洗淨的洋芋切成方塊投入,並撒入少許幹麵粉或澱粉打成糊狀兌入,用勺使勁攪勻,調鹽即成。食前可熗少許清油、蔥花。

特點是味淡色亮,清香可口。當地有「要吃涼州飯,山藥公尺拌湯」之俗語。

釀皮子釀皮子是用優質麵粉精製而成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長條或麻將塊狀,根據需要再加上醬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茉、精鹽及胡蘿蔔絲等調味品即成。享用柔韌可口,酸辣涼爽。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加水並加入少許蓬灰(一種綠色食用鹼)水和成麵糰,然後在清水中多次揉搓,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

分離出的蛋白質裝入平底容器入鍋蒸熟,俗稱面精;游離水中的澱粉,待其沉澱於容器底部分,清去上面的黃水,再加入純淨水及適量的蓬灰水,調和成稀糊狀,隨即舀入大平底盤中,上籠入鍋蒸熟,切成方塊薄片,隨碗搭配食用。這種涼爽的面食品,極受人們喜愛,食者非常普遍。尤其在炎熱的夏秋季節,倍受遊客青睞。

在涼州城鄉,凡集貿市場均有涼州釀皮子。

除上述外,涼州還有高擔釀皮、蕎粉釀皮、牛筋釀皮等,製作精細,品味優良。高擔釀皮,其製作者昔日在街巷挑擔**,因其挑擔高而得名。製作方法與普通釀皮有所差異,一是蒸製時一般不加食用鹼,二是不提取麵筋,三是將調成稀糊狀麵粉直接舀入平底盤入鍋蒸熟即成,也稱涮鍋釀皮。

其食品色澤白淨,柔勁較強,所用調味品更精緻而周全,食用時加些黃瓜絲或者豆芽或者胡蘿蔔絲,它也是涼州風味名品。蕎粉釀皮、牛筋釀皮的製作更為精細,其味道各具特色。

高莊饅頭高莊饅頭(也叫甜水饅頭),是用麩酵配以優質精粉揉成發面蒸製而成,是涼州的優秀傳統食品之一。其製作一般要經過和面、發酵、再多次和面成形、上籠蒸製等工序,發酵時需多次摻入精細麵粉揉勻,蒸鍋時蒸籠不得漏氣,蒸出的饅頭白、暄、香,外形天圓地方,品味綿軟可口,無鹼味,且入口即化,極適宜老幼食用。

肉夾子俗稱肉夾子的涼州臘肉夾饃(饅頭),最早始於明代,被譽為現在涼州的「三明治」。製作時選用新鮮豬肉和傳統臘汁,配以花椒、大香、鮮薑、胡椒、八角茴香、肉桂等傳統燉肉佐料,經過獨特的烹調工藝煮成臘肉,內質香而不衝、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肉色金黃。用快刀將高莊饅頭切成薄片,臘肉切成肉片,豬肚切成肉絲,把肉片、肚絲夾入高莊饅頭,形成六夾或八夾。

不論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適口,是涼州人的佳餚。

涼粉涼州因氣候涼爽而得名,涼粉更是涼上加涼。盛夏時節,吃一碗涼州涼粉,真是涼盈盈,冰颼颼、酸溜溜、辣酥酥,別具風味。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期已有「細索涼粉」應市,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

涼州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製作考究,用料獨特,既能「充飢」,也可「下菜」。一般常見的有豌豆製成的白涼粉,蕎麥製成的褐涼粉,扁豆、黃豆、蠶豆製成的黃涼粉,綠豆製成的綠豆粉,沙公尺製作的沙公尺粉,洋芋澱粉製成的洋芋粉等。白的透亮似白玉,黃的像蛋黃,黑的青如烏色。

白涼粉尤為討人喜愛,它晶瑩透明,手托一寸厚的塊子,隔粉能看見指紋。食時可切成薄片細條,或一寸見方的大丁,有的還用旋子旋成麵條狀,加入調料醬油、醋汁、蒜泥、芝麻醬、油潑辣椒、芥茉等。喜歡抖點味精、花椒粉,拌點香菜或嫩芹菜也可享用。

看上去白紅帶油光,誘人食慾大增,吃起來鹹、酸、辣、鮮,五味俱全。

涼麵涼州涼麵譽滿河西走廊。涼麵的製作用精粉兌蓬灰(一種綠色食用鹼),摻入少量的清油,反覆的揉揣,揉好後要「餳」三四個小時。根據需要拉成各種形狀,或細、或粗、或寬等。

煮好,放進涼水激兩遍,然後用熟清油「羼」兩遍,挑起來筋道落在碗裡鬆鬆散散,黃澄澄的一窩金絲,澆一勺醋滷,更是錦上添花。涼州郭氏,祖傳此業,當佔涼麵榜首。

撥魚子涼州撥魚子,其古拙、簡樸,無以復加。製作時舀一碗麵粉,倒進涼水,攪拌成軟溜溜的一團。使一根竹筷,順碗沿一蹭、一旋,就撥出一條「魚」,反覆多次,水沸「魚」亂遊。

可以撈出配以菜、滷吃,也可連湯吃。做一頓飯只需用一付碗筷一頂鍋,涼州人稱為「光棍飯」。近年涼州市場上,於家撥魚子當占上風,給涼州百味小吃增添了乙份獨特小吃。

中秋大月餅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涼州有句俗話說「五月端五穿出來,八月十五端出來」。其實端出來的就是中秋大月餅。

涼州月餅,具有數十層各色花紋,且十分漂亮,其最大特點是「大」。除大月餅外,還有小月餅和各種動物形狀的餅。相傳,古時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每逢中秋時節,走親串友,為攜帶書信方便,在月餅中夾帶紙條,以示通告,如今以示紀念。

大的月餅,足有十來公斤,像小汽車輪子似的,每逢中秋節,女婿攜妻帶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手提著大月餅,右手提著涼州酒。

漿水面在百味小吃中,涼州漿水面可稱一絕。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製作漿水面,麵條的種類不拘,擀壓拉均可,關鍵在於漿水漚製的好壞。

所謂漿水,是用新鮮的芹菜、白菜、甘蘭等葉類蔬菜在開水中略燙,然後浸入盛有涼開水的罐中,加少量舊漿水作「引子」,密閉罐口,經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濃酸味,並帶有清淡的特殊香氣,這時便可食用。做漿水面時,先將漚製好的漿水舀一勺入鍋,並根據酸味濃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兌合,燒沸,再加蔥花、香菜、食鹽、辣椒等調味品,待涼即成。煮熟的麵條,調入清涼的漿水,吃一碗頓覺清涼透心。

還有不少人獨具匠心,把漿水直接作為一種飲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漿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幫助消化,清腸利尿,有益於身體健康

拔絲洋芋利用涼州洋芋作原料,製成撥絲洋芋,色澤明亮,筷子夾時,銀絲飛舞,甜香可口。製作時將洋芋洗淨削皮,切成滾刀塊或菱形塊,分兩次放入油鍋中炸熟呈金黃色。炒勺內留少許油,白糖放入不停地攪動,使醣受熱均勻溶化,待糖液起針尖大小的泡時,迅速將炸好的洋芋倒入,撒上芝麻,顛翻均勻後盛盤上桌。

滷雞涼州滷雞也叫涼州燒雞。涼州滷雞歷史悠久,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配方考究,以體大肉多、色澤金黃、鮮嫩醇香、風味獨特而譽滿河西走廊。涼州滷雞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嚴格選用肥嫩的童子雞作原料,精細製作而成。

煮雞的滷湯所用的調味品有老抽王醬油、白胡椒、丁香、大香、桂皮、草果、生薑、花椒、小茴香等。湯汁可連續使用,滷湯越陳,燒雞越香。餐湯沸後,將已宰好洗淨的雞下鍋,放入少許冰糖、食鹽,同時視滷湯的消耗情況,增添上水及各種調味品即可。

雞入鍋後,迅速蓋鍋,先用武火燒開滾透,然後改用文火慢煮。待雞熟透,滷味已入肉內,即停火撈出。待雞稍涼,在雞肉表皮上塗以香油,使其光澤明亮,滷色悅目,便可享用。

涼州滷雞是涼州歷史悠久的傳統風味食品之一,它與靜寧燒雞一樣名傳西北。

紅燒羊羔肉涼州羊羔肉質地細嫩,肥而不膩,瘦而不羶,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稱塞上佳餚。 我國西北地區食用羊羔肉的歷史極為久遠,據史料記載,遠在唐代,涼州畜牧天下馳名,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為貢品了。在民間,羊羔肉的聲譽則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燉,又可煮食和手抓,還可烤羊肉串,尤以紅燒多見。

其特色是色澤微紅,肉質鮮嫩滑軟。曾有「寧吃一頓紅燒羊羔肉,不坐三請六聘九家席」之說。清蒸羊羔肉,選用胸及上脊骨部位,經巧調佐料,上籠蒸製而成。

食用時,配以蒜汁、醋、鹽等,其味之佳可與雞、鴨肉相媲美。

清湯牛羊肉泡饃清湯牛羊肉泡饃是涼州特有的風味食品,遍布城鄉家庭,基特點是瘦肉綿軟,肥肉不膩,湯濃味鮮,吃後餘味無窮,有暖胃耐饑之功能。清湯牛羊肉泡饃的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牛羊肉煮熟後與麵粉製作的饅頭混合入碗,吃起來醇香可口,若再加點香菜、蒜苗等調味品更添風味,營養價值高,深得食者喜愛。

手抓羊肉涼州手抓羊肉(也叫甜水羊肉),肉爛味鮮,清香可口。製作時將肉剁成均勻的大塊入鍋,甜水煮熟撈出後上桌,並將大蒜、香菜、蔥末、辣椒末、胡椒粉和精鹽等調味品上桌,由客人根據個人口味調到適宜即可手抓食用。

燴羊雜碎 「雜碎」是涼州流行的回民風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內臟、頭、蹄肉,經精細沖洗,加鮮原湯及佐料所燴成。一碗香味四溢、色澤鮮豔的羊雜碎,上面飄浮著一層油色,紅綠點綴其間。那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香菜茉,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吃一口羊雜碎,不膩不羶,味道香醇濃郁。

只要肚量大,便會一碗再一碗地吃個夠。

砂鍋豆腐涼州砂鍋豆腐是參考唐代名菜砂鍋發菜湯的製作方法,在烹調技術上作了一些改進發展而來的。砂鍋豆腐以砂鍋為炊具,鍋內裝入豆腐、粉條、蘑菇、鹹蛋、肉丸子、春筍及新鮮蔬菜,浮面蓋上一寸見方的雞丁,再加入雞湯和少許胡椒、桂皮、草果、生薑粉及適量的醬油、薰醋、精鹽,在旺火上燒沸即成。

油糕涼州油糕是甜食,食者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製作方法是用開水和面(燙麵),有的還摻入少許洋芋面,包上白糖、芝麻、紅綠絲、玫瑰烊成的糖汁,擱在手心裡拍成一兩乙個的圓形小餅,入油鍋一炸,外層炸得酥脆。趁熱吸一口,燙、甜、粘,不小心糖汁會濺出來,這時炸糕師傅便打趣道:

「當心舌頭,燙著了可沒地方貼膏藥。」

醪糟雞蛋醪糟是最原始的釀酒方法。糯公尺蒸熟,加進公尺曲子,不幾天會生出白毛,透出陣陣酒香。燒醪糟用紅泥小火爐,鼓風機吹得火苗直竄時,搭上紫銅炒勺,舀一勺發酵好的公尺胚,加水,燒得開幾個滾,再加白糖,甩進雞蛋穗,眨眼間,只見滿鍋都是淡黃色的「桂花」。

舀一匙,甘醇微薰。天寒時來一碗,暖透了人心腸。為涼州百味中的一絕。

客家飲食文化

陳秀琪一 客家菜的特色 重山珍,輕海味 重內容,輕形式 重原味喜吃內藏 油 鹹 香之口味 二 客家飲食的文化面 醃漬文化 因應客家族群在遷徙過程中方便攜帶及儲存食物,也反映了客家族群的儉約的生活型態,也兼具鹽分補給的功能。例如 覆菜 豆 豉 鹹菜幹 鹹豬肉 醬蘿蔔 濫布子 桔醬 紫蘇梅 醃嫩姜 粄之...

日本飲食文化

日本料理 在八十年代初進入廣州,是日語中 日本式烹飪 的意思。當提到日本料理時,許多人會聯想到壽司 生魚片,或是擺設非常精緻,有如藝術的懷石料理。然而,對許多日本人來說,日本料理是日常的傳統飲食,特別是在明治時代 1868年 1912年 末期所形成的飲食。日本料理店最初只是一些高檔酒店開辦,主要的客...

中國的飲食文化禮儀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餐因種類豐富 色香味俱全而聞名世界,很多外國朋友一聽到中餐就樹起大拇指表示贊同。但是同時必須認識到,很多國人在餐桌上的禮儀卻是讓人不堪入目的。有的人吃了幾十年的中餐,依舊拿不穩筷子,夾菜時滑掉食物 有的人吃東西的時候發出巨大的聲音,卻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古話說得好 席不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