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2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2023-01-14 16:12:05 字數 1868 閱讀 2006

2.2.2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空間中兩平面的位置關係,教師要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知識,一步步引導學生掌握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兩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會用兩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證明

兩個面平行。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及模型,得出兩平面平行

的判定,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及探索、概括、歸納等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親身經歷、動手實踐探索知識的

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獲取知識的新鮮感、成功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問題平面化的數學轉化思想。

二、重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對教材的分析,確定本節課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運用。

教學難點:判定定理的**歸納與例題的證明。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分析:

學法指導:學生借助實物圖,通過觀察、模擬、思考、**,教

師予以啟發,得出兩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學用具:投影儀、平面模型、三角板。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

1.判定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①根據定義:直線與平面沒有公共;②根據判定定理:

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

平面外一條直線與此

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

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平行.

2.空間兩平面有哪些位置關係?

沒有公共點有公共點

3.根據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定義(沒有公共點)來判定平面與平面平行你認為方便嗎?是否有別的判定途徑。

環節二、創設情境,新知**:

1、 學生的日常遊戲「手心打手背」,提出兩隻手掌所在的平面要放平,怎樣來

判斷兩手手所在的平面放平了呢?

2、 思考:若平面,則中所有直線都平行於?反之,

若中所有直線都平行於,則?

3、 **活動:

(1) 問題1:平面內有一直線平行於平面,則?請舉

例說明。

問題2:平面內有兩平行直線平行於平面,則?

問題3:平面內有兩相交直線平行於平面,則?

(2) 動手體驗:

動手實踐的情境,就地取材,借助手上或周圍的實物,探索面與面平行的關鍵所在。使學生學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內心中,學自己身邊的數學,領悟空間觀念與空間圖形性質。學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思考、質疑、傾聽、表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3) 模型抽象出具體:

(4)模型驗證:

歸納總結: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

提示:「線不在多,貴在相交」 作用:判定或證明面面平行關鍵:相交

思想:線面平行面面平行

環節三:定理理解與應用

例 1: 判斷下列結論是否正確:

1. 若內有兩條不平行的直線平行於, 則.

2. 若, 則.

3. 若內任意直線平行於, 則.

4. 若內有無數條直線平行於, 則

例2:已知正方體,

求證:平面.

(2班學生用)變式:已知正方體,、、、分別是稜,, ,的中點。求證:平面amn//平面efdb.

環節四、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判定面面平行的方法?

①定義;②判定定理;③判定定理的推論

2.上述判定面面平行的方法體現了什麼思想?

環節五、作業習題2.2 a組 7、8

反思: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轉化的思想,從線線平行到線面平行,再到麵麵平行,從空間到平面的轉化;在證明中要抓住面面平行的5個條件,不能少乙個。證明注意書寫的準確性,條件的應用,麵麵的平行轉化到線面的平行,「線不在多,貴在相交。」

《2 2 2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學設計

廣州市培才高階中學高一數學組 一 教學內容的分析 兩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體幾何中的乙個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內在聯絡,體現了轉化的思想.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把這些認識遷移到後繼的知識學習中...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性質》評價練習

夾在兩個平行平面間的線段,如果它的長度相等,則它們與平面所成的角也相等 在過定點p的直線中,被兩平行平面所截得的線段長為d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則兩平行平面間的距離也為d 其中假命題共有 a 1個 b 2個 c 3個 d 4個 8 設 p q 當p q分別在平面 內運動時,線段pq的中點x也隨著運動,...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與性質

2.2.2 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質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先精讀一遍教材p56 p57,p60 p61用紅色筆進行勾畫 再針對導學案二次閱讀並回答,時間不超過20分鐘 2.完成導學案預習反饋部分,解題思路明晰,能做到口頭展示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討論的問題準備課上討論質疑 學習目標 理解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