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實際測量》教學設計

2023-01-13 08:27:05 字數 3025 閱讀 518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測量的意義,認識標桿,捲尺,測繩等測量工具,知道他們的用途。

2、使學生知道用工具進行測量的步驟和方法,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並能沿著

3.使學生認識數學在生活裡的應用,培養學生進行測量的基本技能。

教學準備:學生分組,定好組長;標桿若干、每組乙個捲尺、一根測繩;安排測量場地(如操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測量的意義。

出示工人師傅用標桿測量的**。提問:這幅圖上工人師傅在幹什麼?你知道哪些時候要測量土地嗎?

說明:我們在生產、生活裡經常要測量土地。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築堤壩、開河挖渠或者造橋、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測量土地。

怎樣進行土地測量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實際測量。(板書課題)

2.認識測量工具。

分別出示標桿、捲尺和測繩,介紹結構、用途,讓學生認識。說明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直接測量。讓學生用捲尺測量教室的長和寬。

二、組織測量

1.說明:測量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要先通過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讓學生按事前分好的小組,到測量場地。

要求觀察要測量的a、月兩點之間的距離,能不能直接測量。

思考怎樣測量。

3.指名一組做示範。

說明:先在a、b點各插一根標桿(讓學生示範)。

提問:在兩根標桿中間再插一根標桿,怎樣才能看出三根標

杆在同一條直線上?

說明:讓a點的學生指揮,另一名學生在中間插標桿,使中間的標桿擋住b點的標桿(讓學生示範)。

請每個同學到a點看一看,三根標桿在同一條直線上嗎?

誰再來插一根標桿,使它也在這條直線上?(讓a點學生指揮,另一名學生插標桿。)

4.說明:沿著這條直線上的標桿,一段一段測量,可以測得

a、月兩點的距離。

讓示範小組的學生測出兩點間的距離。

三、學生測量

1.每小組按老師的指定,測出教師事先確定的兩點之間的距離。

2.事先在一點固定一根標桿。

組織學生測量,每組從乙個不同的點測出到標桿的距離。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認識了哪些測量工具?要怎樣測量地面上距離較遠的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

第二課時:步測和目測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學會步測的計算,初步學會通過步測和計算求兩地間的距離。

2.使學生初步學會目測的方法,通過觀察初步感知實際距離的大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量出一段30公尺的距離.準備步測。在操場上量出50公尺的距離,每隔10公尺插一根標桿;再在另一條直線上分別量出20公尺、30公尺和50公尺的距離,並設定目標(例如放上籃球)。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用測量工具來測量距離。當沒有測量工具時,或者測量結果要求不十分精確時,也可以用步測和目測。(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什麼是步測,什麼是目測,初步學會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二、教學步測

1.說明步測的意義。

什麼是步測呢?就是如果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長度,再一步一步地量兩點之間的一段距離一共有多少步。(板書:

一步長度有多少步兩點之間的距離)這樣就能求出兩點間大約相距多少公尺。這種方法就叫步測。

2.教學步測的方法。

(1)提問:想一想,用步測的方法測量地面上的距離,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那麼怎樣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長度呢?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幾十公尺的距離。(板書:量出距離)自然均勻地走上

三、四次,(板書;走

三、四次)記下每次的步數,接著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書:——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長度。(板書:一一步長度)

(2)教學例1。

出示例1,讀題。

提問:求一步的長度,根據60公尺距離,走了三次,以及三次各走的步數,可以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求每次走多少步怎樣算?(板書算式並計算)60公尺每次走97步,一步長度怎樣求?(板書算式並計算,寫答案)

誰來說一說,這裡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3)教學例2。

提問:知道一步長度,怎樣就可以測出兩個地方之間大約多少公尺?用什麼方法來算?(在前面板書中完成:一步長度x有多少步:兩點之間的距離)

出示例2,讀題。

讓學生列式計算。

提問算式和結果,老師板書。

(4)誰來說一說,怎樣進行步測?(讓學生根據板書說出步測的過程)

3.組織實踐活動。

把學生帶到準備的步測場點。讓學生按「練一練」第l題的要求進行,在課本表上填出距離30公尺,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數。

要求課後算出自己每步的平均長度。

三、教學目測

1.提問:我們學校門口大約到**是1千公尺?你是根據什麼來估量這一段是l千公尺的呢?

說明:我們用眼睛看來估量一段距離大約有多長,這就是目測。

2.初步建立實際距離的觀念。

把學生帶到目測場地,在50公尺目測距離的5個標桿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學生。讓學生觀察10公尺、20公尺、30公尺、40公尺和50公尺的長度,並要求看一看標桿和學生相應的高度。

3.組織目測實踐活動。

讓三名同樣高度的學生分別站在另一段距離的20公尺、30公尺和50公尺處,組織學生看一看,到各個目標大約是多少公尺。

讓學生分組,各找乙個目標,估計大約距離多少公尺,再用步測測量大約多少公尺,然後用捲尺量一量實際多少公尺。比較結果,看目測、步測的結果與工具測量各相差多少公尺。

四、組織練習

1.測量教室。

讓學生用捲尺量一量教室的長和寬,在作業本上計算教室的面積。

提問:用步測怎樣計算兩地之間的距離?一步的平均長度可以怎樣得到?

你還記得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嗎?

2.室外練習

讓學生量出籃球場的長和寬,記下資料。

(1)在某點設定目標,讓學生目測,寫出大約多少公尺。

讓每人步測,算一算步測結果大約多少公尺。

用捲尺量一量實際多少公尺,使大家知道。

每人對比步測、目測的結果與實際距離相差多少公尺。

(2)在另一點設定目標,讓每人目測,寫下大約多少公尺。

告訴學生實際多少公尺,讓學生比一比目測與實際相差多少公尺。

五、布置作業

測量活動教學反思

教學隨筆 測量活動 這一內容,教材呈現的是在教室裡進行測量活動的乙個情境。在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測量本班教室內的黑板和課桌等物體來進一步感受體會小數的意義。通過自己動手測量,學生將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小數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絡。通過活動加深對小數的理解,並能進行簡單的復名數和...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甘州區勞動街小學邢震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 有趣的測量 教材分析 有趣的測量 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實踐和動手操作,嘗試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測量不規...

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設計

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欒玖紅 科目 小學數學 教學內容 p29 例3,做一做,p30練習六1 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 把乙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 和 把乙個數按照每幾個乙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 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2 使學生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3 理解它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