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號下午教育學

2023-01-09 23:21:04 字數 2304 閱讀 3102

現代教育學論課程與教學學號:200908140150姓名:曾祥超班級:

09 級(1)班內容提要課程(curriculum)是乙個外來的教育學專有名詞。最早由斯賓塞使用,表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後來一般被理解為「課業的內容及其程序。

」 課程的外延有不同層次:最廣義的課程包括所以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中間層次的課程包括學習的內容、過程和結果;最狹義的課程就指教材教學是一種人才培養活動。是通過傳承科學文化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力、品質等全面發展。

教學目的只有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中實現。

所以,教學是一種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中介,通過師生平等對話和交流,來促進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道德水平、健康水平等提高的教育活動根據兩者的定義,課程與教學既有本質上的區別,又有實踐上的聯絡,它們二者缺一不可

(關鍵字):課程教學區別聯絡正文

一、什麼是課程在我國,「課程」一詞始見於唐代。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

小牟》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他用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課程的意思相差甚遠。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課及其程序,與當今許多人對課程的理解基本相似。在這裡,課程僅僅是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與規定,幾乎未涉及教學方法上的要求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稱之為「學程」。只是到了近代,隨著班級上課制的施行,隨著人們對教學程式或階段的關注,課程的含義在我國才從「學程」變成了「教程」

英語「課程(curriculum)」一詞是由拉丁語「currers」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這一詞源導引出了對課程的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currers」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重點是在「道」上,因而課程應重在為不同型別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軌道;另一種認為,「currers」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重點是在「跑」上,因而,課程應重在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來認識事物,課程是乙個人對自己經驗的重新認識。看來,課程從其詞源上,就預示著歧義與矛盾。

目前對課程的定義林林總總,甚不統一,大致可以分為六種型別:課程即教學科目,課程既有計畫的教學活動,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即學習經驗,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課程即社會改造。 二、什麼是教學教學」一詞在我國出現較早,「教」與「學」同義,在當時,以「學」代「教」的現象較為普遍。

「教學」實際上是專就「學」而言的。

20世紀初,隨著「廢科舉、興學校」的開展,班級授課制也取代先前的私塾制及其他個別化教學方式而成為教學的主要形式。這一轉變促使人們從原先的重「學」轉向重「教」,轉向掌握新的教法以適應教學的新要求。「教」或者確切地說教授由此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師及師範院校所講的教學法實際上也都是指的「教授法」。

此時在教學的含義上,有了乙個由「學」向「教」的轉變。

那麼今天漢語何以在「教學」之下囊括了「教」與「學」兩層含義呢?這與20世紀20年代末一些由美學成歸國的學者的努力有關,其中陶行知是一突出代表。他在考察了許多學校以後,提出與其說某某學校,倒不如稱之為某某教校更恰當,因為眾多的學校只管教師如何去教,而極少關心學生如何去學。

他認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教無法也不能脫離開學,經他倡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全部課程中的「教授法」改為「教學法」,自此以後,「教學」就不再是教或學的某一方的活動,而成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的代名詞,將雙邊活動都納入其內。

在英語世界中,教與學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表示教與學的詞語王要有teachins,instructing(instruc-tion),learning等。instruction往往指特定技能的傳授,意義接近於training;而teaching則是指知識的傳遞和能力的培養。三、課程與教學的區別從靜態的角度理解課程時,可以說課程是目標、是學科或教材、是計畫。

這時,課程與教學既有本質上的區別,又有實踐上的聯絡。課程作為目標、學科(教材)、計畫,體現著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類文明的成果,代表著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與需求,並且最終必然體現為物質形態的檔案和材料;它是預期的,先於教學實踐而有所規劃。教學作為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是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

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二者是不同的

四、課程與教學的聯絡:

1.相互規約

教學活動一旦展開便與課程發生了聯絡。教師必然以各種課程為中介,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往,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的確定源於課程目標;教學方法的設計也必然因教學內容不同而異,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科的內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學評價也必然要參照課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標來進行。

而課程實踐在選擇、確定目標、編排內容時也必須考慮教學實踐的規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課程編制的過程也是對教學的規劃過程;課程的評價也必然將重點放在教學實踐中實際執行的課程,從而與教學評價密切相關。

2.相互融合

教育與教育學

重點 1 教育構成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中介 2 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和使命 凡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的責任和施加教育影響的人有明確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活動中的使命 作用。主導作用 指導 定向 選擇 與管理 使命 促使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 3 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凡在教育活動中承擔...

教育學感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感想 學院 生環學號 1046012姓名 馬濤 概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 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 建設...

教育學考點

20 學生年齡特徵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徵。21 課的型別一般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22 教師各課三方面工作 鑽研教材 了解學生 設計教法。23 教育過程以認識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24 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25 知識能力誰為主兩種教育論 形成教育論 能力為主 實質教育論 知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