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問題都是管理者本身的問題

2023-01-07 06:03:05 字數 4431 閱讀 8668

中國管理科學院院士樑能

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面臨的是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領導才能和領導團隊。但是,企業從小到大,不可能有哪乙個人能夠具備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一切關鍵知識和才能。

管理的問題歸根結蒂是管理者本人的問題

在講公司治理結構時,從個案上看,家族制企業也有成功的,股份制企業也有失敗的;但是,歷史地全面地看,具有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股份制是大趨勢。我們可以看看「財富五百強」。在「五百強」的企業裡也有家族制企業,就是到現在**也不上市的,比如說莊臣(johnson wax)公司。

但是,在「五百強」裡,這樣的企業至多不會超過10%,絕大多數都是具有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股份制。

我國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創始人都在培養自己的子女作為**人,創業者希望把自己的企業傳給子女是不奇怪的。但是,將來市場的選擇是不是與創業者本人的選擇一致,則是另外乙個問題了。

而且,即使在民營企業中,也有很多主張採用現代企業制度的。這方面也有國際經驗可循。前段時間我帶著一批學生去西班牙,參觀了西班牙第三大葡萄酒廠。

這個企業原來也是一家私人企業。大概六七年以前,創業者到了退休的年齡,他希望他的孩子**,但是他的孩子有各自的志趣和發展方向,並不是特別願意來接手這個企業。於是,他們決定將企業股份化,不參與日常管理,只在董事會任職把關。

聘任一位專業經理人來打理。四個兒子當中,有三人作為股東參與。另外乙個兒子根本不願意做這一行業,把屬於自己的20%的股份平均賣給其他的家人,自己出去另闢天地,重新創業。

他後來也做得很好。

國內的這種情況似乎比較少,這與國內的職業經理人發展還不成熟有關,但目前民營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的互不信任是個悖論。很多職業經理人到了民營企業以後,覺得企業家對他們不放心,不放權,施展不開。甚至有一些職業經理人覺得「鬥」不過這些創業者,像中歐的一些畢業生也曾經遇到這種情況。

但民營企業家也有一些「抱怨」。前幾天,有乙個民營企業家曾經跟我談起,他曾經僱傭過好幾位職業經理人,來了半年或一年不到就離開了,有長期打算的很少,他們認為,這些職業經理人不夠誠信,不值得信任。所以,民營企業家更願意讓子女或親屬來**。

但是,用道德問題來解釋問題,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管理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管理者本人的問題。如果職業經理人在你的企業裡老是呆不住,那麼,這個民營企業家大概是有點問題的。

聯想與海爾的管理理念差異

我跟聯想接觸比較多。柳總在談到制度的重要性時說了一句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制度的本質是對一把手的制約。我覺得這句話講到了管理的實質。

我的看法是,管理問題歸根到底是管理者本人的問題,而不是被管理者的問題。很多老總也強調管理,但是他們所謂管理,認為就是由「頭頭」們訂出一套制度來約束員工。他們所謂的企業文化,就是由領導們或參謀班子寫出一些口號來灌輸給員工,幾乎每條都是要求員工應該怎麼做,但從來都不會約束「頭頭」們自己。

所謂企業文化,實際上是企業家本人的人格、精神和企業創業過程中形成的一套行為規範。營造企業文化,其實就是要改變企業最高管理團隊的行為。我一直持這種看法,但是,從來沒有聽到過哪乙個ceo講制度的本質是對一把手的制約,他們也承認,這種制約是非常不舒服的。

我們可以把聯想理念與海爾理念比較一下。在聯想,每個員工都是一台發動機;沒有小舞台,只有小演員;每乙個崗位上,只要你盡心去做,都會有無窮的發展。所以聯想的理念就是,給個人創造發展舞台,把個人的發展融入企業的發展之中。

我覺得這是比較典型的y理論相信員工的範例。而海爾的理念是「斜坡理論」,它認為人的本性不是往上的,而是往下滑的,管理就是防止員工下滑。因此,管理就是用20%的管理者去管理80%的天性懶惰的員工。

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理念。因為聯想更多的是科研和創新,內部的民主氣氛很重要;而海爾是傳統的生產線,導致其成本控制更重要,所以,兩種文化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更認同聯想的這種理念和文化。

如何實現制度化?

聽起來聯想之所以在柳傳志退居二線後還能保持發展勢頭,是因為他已經把聯想的決策程式制度化。但是,制度都是由人來制定的,在很多時候,一旦管理層發生變動,制度就跟著變,我們並不應該誇大制度的作用。所謂制度,其實是企業內外各種力量博弈平衡的結果。

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制度必然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有乙個明文規定的制度,要改就難得多了。一般來說,成熟的企業應該有乙個章程來明確哪些規定應該由誰來制定,由誰來審查,由誰來通過,如果修改,應該是什麼程式等等。

制定這樣一套制度以後,「朝令夕改」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我曾經也向許多民營企業家建議過,要搞制度化建設,就是把「怎麼做決定的」規矩定下來。但是許多企業家不願意。

這其實是很自然的。市場經濟的改革和原來的計畫經濟之間最根本的乙個區別,就是承認人的個人利益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乙個動力。要承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然後在制度設計時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就像康柏的創始人若得凱寧,他在原來的企業就研製出乙個很好的產品,但是老闆不讓他做,他只好自己出來創業。所以,創業者也都帶有自己的個人利益,這個利益不一定是金錢上的,還包括理念的衝突、感情的因素。所以,他必然帶著個人的情感和各種各樣的偏見來做企業。

一般來說能夠創業成功的人一般都是個性非常強的人。因為創業成功需要堅韌不拔,需要特別頑強的意志來支撐。所以,創業者都希望做一方面的「雞首」,而不願意做「牛後」。

要他們設計一套制度來約束自己,當然不願意。美國的乙個調查很有意思,與人相處特別好,特別懂得知寒問暖,人際關係很好的,顯然創業成功的概率會比較低。顯然創業成功者中,很多是獨斷專行、個性特別頑固的人。

其實,很多民營企業家在做大以後也會看到,要把企業做好,需要引入職業經理人機制等等,但是,如果引入這樣的機制會動搖他創業的「初衷」,他們則寧可不做大。美國的很多小企業不做大,不要成長,就是因為控制權對他們很重要,如果要「做大」必須以不動搖他本人的控制地位為前提。這種掌權的感覺,覺得自己在做很重要的事情的感覺,覺得自己確實可以「make difference」的感覺,會成為乙個非常重要的內在驅動力。

人到了我們所說的「自我實現」的第五個層次後,激勵因素實際上跟經濟、財富就沒有太大關係了;更多的是一種精神需要,就是感覺自己對社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感覺很容易上癮。所以,搞一套制度把企業做好可以,但是這套制度要把多年來形成的根本的思想、行為方式改掉,很多人會不願意。

在民營企業中,要想實行制度化是非常困難的。成功的企業家一般來說都是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的。他取得這麼多年的成功,成就了這麼輝煌的事業,他相信自己是非常自然的。

但是,企業能不能做成百年老店,取決於能不能把這個「創業」(create a business)到「管理」(manage a business)的轉型關係處理好。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面臨的是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領導才能和領導團隊。企業從小到大,不可能有哪乙個人能夠具備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一切關鍵知識和才能。

聯想總裁和管理班子主動對自己實行自律,可是,要領導者自己制定一套制度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需要領導者個人的覺悟,這種想法過於理想化了。

如果完全像柳傳志這樣自己制定制度來約束自己,在現實中太困難了。所以我覺得,企業的董事會制度是個好制度。尤其是國內大量的國有企業在轉製過程中,在把企業交給經理人管理前,要把這一套最高管理者的監督更替制度設計好,定好一套明確的考核機制,如董事會該如何對經理人進行考核,什麼時候考核,等等。

就好像在美國所提倡的:關於離婚以後的財產分割的協定,最好在結婚以前簽訂。因為大家在這個時候都比較理性,容易達成協議。

經理人制度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上任之前,就把不稱職該如何處理規定好,可以使關鍵人事任命問題非政治化,使經理人對董事會對自己的期望值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至於到時候雙方產生衝突。

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最根本的

對於高層人員來說,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最根本的。因為高階經理人處理的問題是不確定的、非程式化的,不可能用簡單的定量模型來分析,可以這麼說,凡是戰略問題,重要問題,其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都是無法計算的。就個人來說,選擇職業,選擇配偶,選擇子女的教育方式,沒有乙個不重要,卻沒有乙個的邊際成本是可以計算的。

企業的戰略決策也一樣。這時候,經理人的思維模式,問問題的方式,看問題的框架,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像一切疑難雜症一樣,難的不是處方,而是診斷。

戰略決策做得對不對,主要的不是在於其分析工具,而是在於問題定義的正確與否。

組織行為學中經常引用施樂影印機的案例。如果問題的框架是「客戶的機器壞了,我們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去把它修好」那麼,對修理部門的考核方式就是修復時間的長短。努力的方向是如何縮短維修時間。

如果原來接到客戶**後要在4小時之內把它修好,如何變成2個小時、1個小時,這是一種思維模式。但是,只要機器壞了,修得再快也太慢。正確的問題應該是,「怎樣盡可能地減少出故障的次數,」努力的方向是如何預防影印機故障,考核方式也相應變成「一年之內的無故障天數」, 怎樣將原來的100天不壞,逐步變成200天不壞,300天不壞,直至500天不壞。

這是乙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

我們有一位非常好的管理學老師,他上課時,開宗明義第一節課就會問,如果我們要找出一家企業的最根本的問題在**,該從**入手,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人會說從產品策略上找,有人說從企業流程上找,也有人說從企業文化上找,等等,幾乎什麼都講到了。然後老師就會問,為什麼沒有人提管理者本身的思維方法問題為什麼我們都是用「手電筒」的方式從外界去找原因?

然後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討論。實際上,企業的問題歸根結蒂是管理者的問題,而不是被管理者的問題,而管理者本身的問題歸根結蒂是思維模式的問題。其實,學員們沒有想到根本的問題是在腦子裡,不是產品、財務等問題。

(中國管理科學院決策管理學部資深院士)

管理者新上任時提出的問題都是

管理者新上任時提出的第乙個問題都是 現在我該怎麼做?即使周圍沒有其他人在場他也會這麼問。如果真的有人回答他 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發生,他們只是簡單的通過聘用或晉公升成為管理者,不會受到任何培訓或指導 那麼答案通常是管理的四項基本功能 計畫 組織 領導和控制 這些你可能已經在學校裡學過。計畫 管理組織有點...

人人都是管理者

時間 2011 07 11 資訊 大唐集團公司 我們通常認為企業中的管理者就是領導,普通員工不是管理者,普通員工只需履行自己職責範圍的責任,按照職責許可權去做事和工作就可以。實際上不是這樣。如集團公司制定總的目標,並逐級進行目標分解,最後細化的目標就是每個員工的工作目標和指標。每個員工在對照自己的工...

人人都是管理者

工作中如此,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例如,夫妻之間不也需要充分溝通?由於雙方背景不同,對事物的認知與看法,難免有所差異,因此,經常都要互相溝通 說服以取得共識,而不是指使對方的態度。又例如,對小孩子的教育,現代的父母已經很少再用打罵的方式了,而是透過說理 溝通的過程設法說服小孩。當溝通的方式行不通時,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