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言文譯文

2023-01-05 03:39:03 字數 5809 閱讀 2136

召公諫厲王弭謗

《國語周語上》

譯文一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

」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乙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於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於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

「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防範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氾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於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能紛紛進諫,平民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子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

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以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便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去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去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

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1]

譯文二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了!

"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國的巫師,讓衛國的巫師去監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後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

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後,就自然流露出來,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讚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過程中,按時去複習學過的知識,不也是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能做到不生氣,不就是有德行的人嗎?」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譯文:子貢說:「雖貧窮但不阿諛奉承,雖富有但不盛氣凌人,這種人怎麼樣?

」孔子說:「很好!但還不如那種貧窮卻注重道德修養,富有卻謙恭有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同製造骨、角、玉石等器皿一樣,切料、銼平、雕刻、磨光』,它指的就是這事吧?

」孔子說:「端木賜啊,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知的知識,你已能進而理解未知的知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問;三十歲便掌握了禮儀道德;四十歲便有自己的主見;五十歲懂得了客觀規律;六十歲便能察言知人,明辨是非;到了七十歲,隨心所欲,一切言行都不會違反規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交友但不同流合汙,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講道義。」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曰:

「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yì》)

譯文:子夏問"'輕靈的笑貌美好,黑白分明的眼兒俊俏,白描加上色彩更美妙',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

"先白描,然後上顏色."子夏說:"是不是禮儀在仁愛之後呢?"孔子說:

"卜商,啟發我的人竟是你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

譯文:孔子說:"錢財和權勢,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用不正當的方法獲得它,高尚的人是不肯做的.貧窮和卑賤,這是人人都想擺脫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高尚的人是不肯幹的.品德高尚的人拋棄了仁愛之心,**還能成就他那高尚的名聲呢?

品德高尚的人不會有片刻背離仁愛精神,倉促匆忙之中一定懷著愛心,奔波流離之際也一定懷著愛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譯文:"質樸多於文雅就難免粗野,文雅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浮華.文雅和質樸相得益彰,這才算得上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

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shěn)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先進》)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孔子身邊.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不要因為我而而有顧忌.你們平日常說:

'別人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打算怎麼做?"子路貿然接著說:"假如有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部有戰爭,國內又饑荒不斷.讓我去治理,大約三年時間,可以使人人有勇力,並且懂得事理."孔子微微一笑,說:

"冉求,你怎麼做?"冉求回答說:"乙個縱橫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國土的小國,讓我去治理,大約三年時間,可以使人民富足.至於推行禮樂教化,那還得等待品德高尚的能人呢."孔子說:

"公西華,你怎麼做?"公西華回答:"我不敢誇口自己多有本事,但我願意學習.祭祀或通外國舉行盟會時,我穿上禮服,戴好禮帽,願意做個小司禮官."孔子又問:

"曾皙,你怎麼做?"曾皙彈瑟正近尾聲,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孔子說:

"這有什麼關係?只不過各人談談各人的志向啊!"曾皙說:

"暮春三月的時候,春天的新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還有六七個兒童一起,在沂水岸邊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兒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讚賞你的主張."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他問孔子:"他們三位同學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不過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老師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注重禮儀,他的話一點也不謙遜,所以笑他."曾皙又問:"難道冉求所講的不是有關治理國家的事嗎?

"孔子說:"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地就夠不上乙個國家呢?"曾皙再問:

"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的事嗎?"孔子說:"祭祀和會盟,不是諸侯國之間的事又是什麼?

公西華只能做個小司禮官,那誰能做大司禮官呢?"

賞刑《商君書》 商鞅,姓公孫名鞅,又稱公孫鞅或衛鞅。

譯文:題記:即獎賞與刑罰。商鞅主張「壹賞,壹刑、壹教」,「刑無等級」。

聖人治理國家的辦法,統一獎賞,統一刑罰,統一教化。實施統一獎賞,那麼軍隊就會無敵於天下;實行統一的刑罰,那麼君主的命令就能實行;實行了統一教化,那麼民眾就會聽從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獎賞並不浪費財物,嚴明的刑罰不殺人,修明教育不改變風俗,而民眾卻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國家也沒有特殊的風俗。

公正高明的獎賞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獎賞,嚴明的刑法到一定時候就可以不用刑罰,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所說的統一獎賞,就是指利益、俸祿、官職、爵位都專一根據在戰爭中的功績賜給,沒有其它不同的恩惠。因此聰慧、愚昧、富貴、低賤、勇敢、膽怯、賢德、不賢德的,都全部用盡自己的智慧型、竭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賣命。天下的英雄豪傑像流水一樣追隨君主,所以軍隊就天下無敵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貫徹實行。

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沒有誰敢在野外同他的軍隊對抗,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不敢守衛城鎮。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對抗的軍隊,只要戰爭打起來就會讓他全軍覆沒;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小國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進攻就會登上他的城池。打仗就一定消滅別人的軍隊,進攻就一定占領別人的城池,那麼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領它,天下所有的諸侯都能來朝貢,即使對立功的軍隊多加獎賞,財務怎麼會浪費不足呢?

從前商湯在贊茅建立國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國家,方圓也只有百里。商湯與夏桀在鳴條的原野上開戰,周武王與商紂王在牧野地區交戰,他們都大敗夏桀和商紂王的強大軍隊,最後商湯和周武王都劃分土地,分封諸侯,凡是堅守陣地的士兵,回到家鄉後都按社里登記入冊的人口擁有土地,戰車放在那裡不再乘坐,將馬放到華山的南坡,將牛放到弘農一帶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來。這就是商湯和周武王的獎賞啊。

因此說:贊茅、岐周的糧食,如果用來獎賞天下的人,每個人還得不到一公升;如果用贊茅、岐周的錢獎賞天下的人,每個人還不能得到一文錢。所以說:

本來只擁有方圓百里土地的君主,卻封自己的大臣為諸侯,這些諸侯的封地也比他們原來的國土大;對臨陣的士兵,回到家鄉後都擁有里社按書冊登記人口分得的土地;他們的獎賞所涉及的物件,甚至放寬到了牛和馬,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善於使用天下的財物,用來獎賞天下的民眾。所以說:

公正高明的獎賞並不浪費財物。商湯、周武王已經攻破了夏桀、商紂王,國內沒有什麼禍害,天下十分安定。他們修建了五種倉庫,收藏起來各種兵器,停止了征戰之事,實行文化品德教育。

將兵器倒著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們都穿著朝服,將朝笏插在腰間,創制了**,用來彰明自己的功德。正當這個時候,獎賞和利祿都不實行,可是民眾卻很有規矩。所以說:

公正明確的獎賞達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獎賞了。

文言文譯文 多篇

一 桑怪傳 桑懌是開封雍丘人。考進士,兩次沒有考中,離家到汝潁一帶遊學,得到龍城幾頃廢田,回來後竭力耕種。年成不好,汝潁旁邊眾縣盜賊很多。桑懌向縣令說 我願意往來其中察訪不法之徒。於是召見鄉間少年,告誡他們說 偷盜不可做!我在這兒,不容許你們 偷盜 少年們都答應了。鄉里有乙個老人兒子死了還未裝殮,盜...

文言文翻譯毛遂自薦譯文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 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 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趙王讓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救,平原君打算請他門下的食客中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但是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來選去,只選出19人,再也選不出可取之人。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二輪文言文翻譯文中的句子

一 將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漢文帝曾經患了癰疽,鄧通經常替他吸吮膿水。上不樂,從容問曰 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 宜莫若太子。文帝心裡有疙瘩,從容地問鄧通道 天下哪個最愛我呢?鄧通說 應當沒有人比得上太子。太子入問疾,上使太子齰癰。太子齰癰而色難之。太子進來探問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