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論史 名詞解釋

2023-01-04 11:57:02 字數 3932 閱讀 1195

迷狂說1、這是柏拉圖提出的命題。他認為,高明的詩人都是憑靈感來創作,而靈感來自於兩種途徑:一是「神明憑附」,一是「靈魂回憶」。

2、當詩人獲得了這種詩神的靈感或在靈魂中回憶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產生一種精神上的迷狂狀態。

3、迷狂說(靈魂回憶說)否定了技藝和經驗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柏拉圖的迷狂說揭示了靈感的**和非理性特徵,並極大地弘揚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說在他整個理性主義體系下仍堅持了理性主義的立場。

靈感說:

對文學藝術特徵的最早概述。其含義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神助,靈啟,陶醉,迷狂;其二,語義學上的解釋:

「神靈附體」,「神靈感受」,「熱情磅礴」;其三,柏拉圖將靈感說運用到文藝創作過程中。

柏拉圖對靈感說的解釋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其一,靈感的源泉:「神靈附體」,「神靈評附」(《伊安》);其二,靈感的表現:

「詩性的迷狂」對立「迷狂∕靈感」與「理智」,否定理智在創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靈感的獲得過程:「靈魂回憶說」,對真善美世界的回憶(《斐德若》)。

靈感說體現了柏拉圖理論的矛盾性及其理論價值。矛盾:神秘主義理式論與本人作為愛詩之人的矛盾;價值:

其一,確認靈感是文藝活動中特有的現場,區別理智與情感;其二,看出文藝創作與技藝製作的區別;其三,得出文藝創作的過程是由現實美向理想美的追求過程,形象創造過程。

靈感說的理論總傾向是唯心主義神秘主義,其揭示出文藝的一些基本規律價值,對中世紀的神學文論,浪漫主義文論,現代派文論都有影響。

流溢說古羅馬普羅提諾用以解釋萬物從某個先驗本原產生的學說。他認為萬物從「太一」、」理智」、「靈魂」三種原初原理派生,從始點到終點存在著乙個流溢過程。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萬物中的一種,萬物都有其**,因為它們都可以回溯到它們的源頭。

太一是充盈的,因為它既不追求任何東西,不具有任何東西,也不需要任何東西,由於它是充溢的。由它流溢出來的東西便形成了別的實體。第一種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現為理智或理智形式。

接著第三種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靈魂」,它是作為靜止不動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動而生成。理智自身是從靜止不動的源泉「太一」流溢出來的,靈魂的作用不是同樣靜止不動的。它的影象是從它的運動產生的.它通過觀照它的源泉而獲得完美,但又通過另一種向下的運動而產生出的肖像。

靈魂的肖像是感官和自然、它是生殖的原則。當靈魂達到植物等級時,已經下降到去產生另外的實質或存在的形式,即通過外溢而趨於較小的善,總之,這種從太一到終端的流溢的過程中,每個原理都永遠保持它自己的地位。這種流溢說影響了某些**教神學家(例如埃里金納)和泛神論者。

並也出現在印度哲學中。

三一律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亦稱「三整一律」。是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先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後由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

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乙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乙個主題。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布瓦洛把它解釋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乙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實。

」四因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有「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組成,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詳細介紹

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把亞里斯多德看成是系統思想的始祖,並指出:「亞里斯多德的論點『整體大於它的各個部分的總和』 是基本的系統問題的一種表述, 至今仍然正確。」(1) 這一點在學界已得到公認。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通常學者們只是把這種系統思想看成是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一些閃光點,而筆者卻認為它是貫穿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的一條紅線,特別是其"四因說"的真正靈魂。提出這樣一種觀點意味著對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及自然哲學進行一種新的透視,其結果可能導致一種與傳統觀點大異其趣的「格式塔變換」。本文力圖在這方面作一初步的嘗試,以闡明在亞里斯多德「四因說」及自然哲學中所包含的豐富的系統思想。

一、出發點:集大成的「四因說」

學界公認,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說」便是集大成的產物。然而具體來講,「四因說」是怎樣集大成的?在學界還缺少一種清晰的說法。

筆者提出,「四因說」是亞里斯多德對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四大學派及隨後思想發展的一種獨到的概括和總結,一種全新的提煉和昇華。

關於「四因」的**,亞里斯多德本人在《形上學》一書中實際上有所提及。(2)首先,「質料因」即「事物所由產生的,並在事物內部始終存在著的那東西」,**於以泰勒斯為首的公尺利都學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顯然,從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謨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為萬物之本所強調的都是「質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動力因」即「那個使被動者運動的事物,引起變化者變化的事物」,**於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愛憎說」。毫無疑問,以「火」為萬物之本所強調的是其善變的動力作用,而「愛憎說」進一步把動力劃分為吸引和排斥兩個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達出本質的定義」,**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和柏拉圖的「理念"。

不難看出,以「數」和「理念」為萬物之本所強調的實際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最後,「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終結",可追溯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薩歌拉的「理性」。

因為,以永恆不變的「存在」為萬物之本所強調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為安排萬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趨向性。通過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發展的歷史回顧,亞里斯多德指出:「人們似乎都在尋找我在《物理學》中指明的諸原因,我們再也沒有找到過其它原因。

但是他們的研究是模糊的;他們有些象是說到了,又象全沒說到。」(3) 可見,通過「四因說」可以對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各流派和學說,進行一種「對號入座」的整理。這一點在學界尚未引起注意。

作為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的功績首先在於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其中「質料"、"動力"、"形式」的普遍性是不難想象的,而「目的」的普遍性則頗有爭議。對此亞里斯多德是這樣說明的:

「若有某一事物發生連續運動,並且有乙個終結的話,那麼這個終結就是目的……須知並不是所有終結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終結才是目的。""無論在技藝製造活動中和在自然產生中都是這樣,乙個個前面的階段都是為了最後的終結……既然技術產物有目的,自然產物顯然也有目的。因為前面階段對終結的關係在自然產物裡

摹仿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和現實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摹仿說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他的合理之處在於: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類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特點,即人有一種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類最早採用的藝術創作方法。

侷限性:一是他雖然承認藝術**於生活,但它將摹仿歸結為人的本能和天性,卻不能解釋這種本能和天性從何而來,為什麼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間顯然忽略了人的社會實踐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說只強調機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卻將藝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現性因素置之一邊,這當然就很難全面把握藝術的起源和人們從事藝術活動的基本動機。

天才論他認為天才是一種以判斷力為基礎,又偏重於想象的先天直覺能力。康德把天才看做是「天賦的才能」、是天生的心靈稟賦。是「藝術家天生的創造機能,它本身是屬於自然的。

」這種才能是和摹仿的精神完全對立著的。康德將天才看成有別於理智的先天能力,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現象。天才是藝術家特有的稟賦,與學問迥然不同。

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以為天才的根本心裡基礎在於非凡的想象。通過想象力,天才將看不見的東西的觀念如極樂世界,地獄世界在完滿的狀態中加以具體化。

情節中心說

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主要由情節,性格,思想,言辭,形象,歌曲這六個方面的內容組成。其中情節,內容,思想是悲劇的主體內容,是決定性的件和基本要素。而三個要素中,亞里斯多德首先強調的便是情節。

因為悲劇所摹仿的物件是行動,而行動是由某些人物來表達的。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兩方面都是有某些特點。而情節是行動的摹仿,是有把握全域性的作用。

因此情節~~~

悲劇悲劇是對於乙個嚴肅、完整,有著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

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或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又稱淨化)

關於審美判斷的四個規定

1、 審美的無利害性

2、 無概念的普遍性

3、 無目的合目的性

4、 無概念的必然性

古代文論名詞解釋

1 呂本中 活法 說 北宋呂本中針對江西派使人不守定法創作方式提出的。其目的是想糾正 江西派 末流機械遵循黃庭堅理論而出現的種種創作弊病。他要求作詩既要重法,又要活用其法。重法就能規矩備具,活用其法就能處於規矩之外,擺脫規矩,自行變化,而終不悖於規矩。雖呂本中沒有脫出江西詩派 以 詩 的基本體系,卻...

廣告史名詞解釋

1.社會廣告 在原始社會裡主要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借助特定媒介或標誌物發散,具有目的性的資訊傳遞活動。在文明社會裡則指非商業性的資訊傳遞活動,包括政治廣告 軍事廣告和文化廣告等具體廣告表現形式.2.音響廣告 主要指廣告者利用所持器物擊打或划 吹等發出聲響來招來顧客的廣告表現形態。音響廣告 是在叫...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名詞解釋

博用能通 王充認為不能以讀書多少為標準評價作者高下,而應該看他是否 博用能過 獨依詩人之義而作 離騷 王逸論屈原作品產生,是獨依詩人之義而作。文以氣為主 曹丕文學理論的核心。氣 在他的額 典論.中主要指的是作家的個性素質,本性。曹丕認為由於作家主觀個性素質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這種風格是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