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彙總

2023-01-21 09:36:05 字數 5038 閱讀 2940

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彙總.txt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到春秋中葉詩歌305篇。

包括國風、小雅、大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 105篇;頌分「周頌」、「魯頌」、 「商頌」有詩40篇。「風」是指各地不同的**。

「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的**,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緣於**的不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賦、比、興:賦:《詩經》在藝術上對後代文學影響最大就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賦者,敷陳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帶比喻性質的一種手法。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引用其它自然現象引起所要詠歎的情感,有進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關雎》用『雎鳥』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想。

歷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隨著史官詞而出現的,他們記載國家在鹹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政治和哲學觀點,其記述由簡到繁,由質樸無華到略具文采。現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歷史文獻彙編。

《春秋》: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以記事為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先秦時期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時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對後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響。

《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約成書於戰國初年,是戰國早期人根據各國史料編訂,以記言為主,書中記載的史實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其思想傾向於儒家。

書中既尊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傳》:《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劉向整理後得33篇,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主要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行,鑑於此書的性質,有人把它歸入諸子類。

《孟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儒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萬章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書中記載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學說(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莊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道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現僅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莊子》是戰國中期諸子散文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自著,外篇和雜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門人和後學之手。

全書的思想和文風在統一中略有差異,大體上反映了莊子的觀點。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由劉向整理後「楚辭」 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楚辭」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物,也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的結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祭歌,總共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辭中一組敘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詩,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實際數目,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九章》的作品分別創作於屈原生活的不同時期,其內容和讓題與《離騷》近似。

《九辯》:《九辯》之名源於古代傳說中的天樂,宋玉寫的《九辯》只是襲用古樂之名而作,在內容上已非其本來面目。《九辯》是楚辭中的一首抒情長詩,共255句。

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視道德修養,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規範發展為仁義,提出盡心、養性、誠心、寡欲等修養方法。

浩然之氣就是通過 「義」的積累而養成,它到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覺實行仁義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於生命之上,他的捨生取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漢成帝時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散體大賦:漢代興勝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一種藝術形式。它除師承屈原、宋玉外,還師承《詩經》的「雅」、「頌」,是從戰國時期的縱橫遊說之風發展起來的。

這種作品多屬為統治者揚威頌聖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梁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他收集了東漢末年的一些內容風格相近,而又失去題目的無名氏的五言詩,編在一起,起名為《古詩十九首》。

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遊子思鄉、懷人;二是男女戀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種頹廢心理和一種及時行樂的情緒。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載自漢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歷史。東漢時期最傑出的史傳散文。

《漢書》先後經過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別為班彪、班固、班昭和馬續,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體制上承襲《史記》,而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分本紀十

二、表八、志

十、傳七十,共一百篇。

互見法:「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創的一種寫作方法。即是將乙個人的事蹟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乙個地方的敘述為主。

互見法分為人物互見法和事件互見法兩種。《史記》特別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統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一性,又能忠於史實,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建安風骨: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巨集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

後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正始時期的隱士,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一進頗有名聲。

七賢的政治態度和處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學: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時局穩定,文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於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又因社會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故形式主義文風亦日趨嚴重,追求文學作品形式的華美,創作成就並不太高,文人自學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大潮是趨於浮豔,詩尚雕琢,文崇駢儷,詞采綺麗成為詩文的普通特色。代表這種主流派風格的作家,當首推潘岳和陸機。

玄言詩:晉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樂,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學自我迷醉的風氣日漸濃厚,其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談乎寡味。幾乎無藝術性可言,東晉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劉琨、郭璞)

左思風力:左思詩雖不多,但內容充實,風格獨特,在太康詩壇獨標一幟,成為太康,以至西普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鍾嶸認為其《詠史》詩是「五言之警策」,並極力推崇「左思風力」。

宮體詩:產生於梁陳時代的宮廷,多是描寫女性和宮廷享樂生活的,風格綺豔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調柔弱,內容平泛,題材狹窄,把形式主義詩風推向極致。代表人物是蕭綱、蕭繹、徐陵父子等。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是從詩歌聲律高度提出的乙個概念,指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理論支援便是永明聲律說。出現於南朝齊永明年間。

周顒在音韻上做出貢獻,對漢語語音的天然音調進行規範,沈約把這種音韻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自覺運用聲律來寫詩的要求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於詩歌創作,產生了這個新詩體。詩歌的聲律和詩句的對仗加以結合形成了「永明體」。

最優秀的「永明體」詩人是謝朓.

徐瘦體:由於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寫豔體詩著稱,人們遂稱這種形式講究的豔體詩風為「徐瘦體」。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誌著北朝文學開始復甦,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較著名的是溫子公升、邢邵、魏收。

號稱北地三才。

志怪**:多指超現實的神靈鬼怪之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關的。是普通百姓表達理想願望的需要,他們將自己的反抗情緒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曲折的表達出來。

志怪**的內容是宣揚迷信思想,大談鬼神妖異,神仙道術,志怪**大都採用非現實的故事題材,展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藝術上比較簡略。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

軼事**: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軼事**,在魏晉南北朝盛行。這與魏晉以來品評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會風尚大有關係。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干寶,原30卷,今本為20卷,作品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廣泛,儲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世說新語》:劉義慶《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逸事**的先驅,以魏晉知識分子為主要記載物件,故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對後世的**和散文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後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慶《續世說新語》、宋王讜《唐語林》、明何俊良《何氏語林》、清王晫《新世說》等

山水詩: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的、客觀的審美和描寫物件,山水詩對自然景物的精細描繪,對永明新體詩和後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家是『謝靈運』。

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傑在文學主張上都竭力反對華而不實的綺靡之風,提倡抒發真情實感。

對齊梁文風的批判尤顯自覺。四傑詩文在內容上有較大的開拓,由宮廷走向市井,由台閣移至江山與塞漠。題材擴大了,思想嚴肅了,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他們的詩帶有強烈的熱情與幻想,憤懣與牢騷,不僅反映了齊梁所沒有的大唐盛世氣象,而且氣勢雄壯,意境巨集博,節奏有力,語言瀏亮,富於個性,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四傑為結束齊染文風,開啟盛唐之間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全

詩三百1 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2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故又稱詩三百。3 詩經 共分風 雅 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周頌 魯頌 商頌。4 當時傳授詩經的有四家 齊之轅固 魯之申培 燕之韓嬰 趙之毛萇。簡稱齊魯韓毛四家。東漢末年,儒學大師...

古代文學史

第一編先秦文學練習 第一章上古文學 一 基本知識 1 上古歌謠 上古時期的民歌 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 抒發感情 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 祭祀歌謠 圖騰歌謠 婚戀...

古代文學史複習

宋初詩歌主要分為三體 4 白體 晚唐體 西昆體。其中西昆體影響最大。宋初詩歌共同的特點是沿襲前代詩風,沒有形成宋詩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貌。白體 詩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詩的一批詩人,代表作家有李昉 徐鉉xu n和王禹偁ch n等人。詩歌主要是模仿元白 劉禹錫等人互相唱和的近體詩,內容多寫流連光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