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借鑑西方文論史

2022-11-14 16:51:03 字數 4951 閱讀 5690

畢達哥拉斯:數。數的和諧。從數量比例關係上著力探尋藝術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諧統一」的結論。只從形式結構方面探尋藝術的和諧美。

↓赫拉克利特用他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藝術和美,首先提出「藝術摹仿自然」的觀點。「摹仿」不只是指再現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規律的意思。

「差異的東西相會合,從不同的因素產生最美的和諧,一切都起於鬥爭。」(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不同於畢側重於靜止、平衡的統一,赫的統一是運動與鬥爭的,特別強調內在的和諧。看不見的和諧,是對立面鬥爭形成的更高的和諧。

↓德謨克利特:文藝摹仿自然

「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歌唱。」(伍蠡甫《西方文論史》)他所說的「從……學會了……」,顯然不是重複再現自然,而是自然啟發下進一步的創造。

「任何藝術……都不能不經研究而獲得。」(伍蠡甫《西方文論史》)

文藝的物件: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外形和內心統一的人。應該「仿效好人」「好事」。

↓蘇格拉底:「藝術摹仿自然」,強調通過描寫眼睛、姿態等外在的東西,表現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質」,即描繪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讓人物像活的一樣。

↓柏拉圖:理式論摹仿倫。文學藝術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藝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現事物的本質;「隔著三層紙」。

把藝術摹仿自然貶低為照鏡子。

但是在客觀上揭示了文藝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這一事實;同時隱約見出了對文學藝術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藝術表現個別事物的外形,而且還要表現事物的本質和共性。

在靈感說中,揭示了藝術創造應有的超越性。

↓亞里斯多德:文藝是人的行動的摹仿。

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摹仿的藝術」與柏拉圖的不同。他把職業技藝與今日稱之為美的藝術加以區別;擴大了「摹仿的藝術」的範圍;改變了摹仿的物件。認為只有具體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實體」,直截了當地提出,藝術摹仿的物件是「行動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動。

即:文藝摹仿人生。

從「摹仿」一詞中見出了一種新的更為深遠的意義,這就是文藝摹仿的物件是普遍和特殊的統一,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反映內在的本質和規律。是文藝典型性的要義的第一次明確闡述。

↓賀拉斯:在亞里斯多德強調文藝摹仿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文藝摹仿古典原則。主張:

①採用古希臘文藝的傳統題材;

②向古希臘的藝術家學習表現手法;

③學習古希臘藝術家根據不同的體裁選用不同的詩格。

等等。但並非重複古希臘的文藝,而是要創造表現羅馬奴隸主上流社會人物的軍功偉業和高貴性,創造無愧於羅馬大帝國的光輝藝術。如:

在題材上,一方面鼓吹要從荷馬史詩中取材,一方面又要求描寫羅馬祖先的光輝業績;在語言上,他一方面主張向古希臘的詩人學習,一方面又鼓勵詩人敢於創新。

↓普羅提諾:「流溢說」。

↓聖·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美的本體。

↓托馬斯·阿奎那: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創造。

q:美對鑑賞者的內外要求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人的內在和諧可以收到外在和諧的影響,人的內在和諧與外在和諧相契合,才能進入藝術欣賞狀態。

↓普羅提諾:承認對美的事物的認識要通過感官,但要把握事物美的本質,把握精神領域更高階的美,尤其是把握神的美,就要憑心靈和理性。

↓聖·奧古斯丁:指出乙個人能否從差異部分的統一中見出和諧,要看他的資稟和修養如何,要有合拍的心靈。

q:靈感(感性)與理性,天才與技巧

德謨克利特:「沒有一種心靈的火焰,沒有一種瘋狂式的靈感,就不能成為詩人。」(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德謨克利特所說的「靈感」已不單單是古希臘流行的「神靈附體」觀念;「天才」也不是「純粹天賦」的才能,他已意識到藝術創造和社會實踐有某種聯絡。

↓蘇格拉底:從神學目的論出發,把藝術創造的「天才」「靈感」和「占卜」相提並論,把文學創造活動神秘化。

↓柏拉圖的靈感說的三個方面:

1.靈感的源泉:「神靈附體」或「神靈憑附」。

通過「磁石吸鐵環」的比喻,說明了文藝的感染力。企圖以此解釋文藝的創作和欣賞的特徵問題。

2.靈感的表現:迷狂。

柏拉圖說出了文藝創作和欣賞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即作家創作和讀者欣賞中確實會有高度興奮、氣象萬千的情景,甚至會有是去常態陷入迷狂的情形。但他把迷狂與理智對立起來,並把迷狂歸於神的憑附,否定了理智在藝術創作中應有的作用。

3.靈感的獲得過程:是靈魂對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憶。

↓賀拉斯:認為詩是天才的創造,這天才是天資加訓練的結果。天才創造的源泉,一是詩人對生活的熟悉,一是詩人自身的理性修養。

「要寫作成功,判斷力是開端和源泉。」(《詩藝》)

這裡,判斷力是指藝術家正確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藝術家正確判斷應該寫什麼和怎樣寫的能力。這種判斷力,來自思想、道德感和知識。

進一步闡述了文藝創作活動時一種理性活動,它和作家主體的思想深度、道德傾向、知識和經驗又十分重要的關係。它也啟發了後人認識藝術判斷力的特點,這種藝術判斷力不光是運動邏輯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包括認識判斷、道德判斷、審美判斷的判斷力。

賀拉斯對判斷力的強調,進一步揭示了創作主體的重要作用。它實際上指出了藝術摹仿生活是通過作家主體判斷的摹仿。

↓朗迦納斯:認為崇高的**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莊嚴而偉大的思想;

②強烈而激動的情感;(這兩個**主要依靠天賦)

③運用藻飾的技術;

④高雅的措辭;

⑤結構的堂皇卓越。(後三個**可以從技巧的訓練中獲得)

朗迦納斯把崇高看做天才與訓練結合的結果。

↓阿伯拉:認為藝術的兩個決定因素是:一是藝術家生活、行動中的環境;二是藝術家的情感。

情感不但是創作的動力,而且情感還支配著詩人對自然的描繪。

「因為我們觀照自然現象時心情不同,我們有時把秋夜的星星稱作明珠,有時稱作眼淚;有時歡呼晚霞的美,有時悲悼落日的斜暉;有時覺得月亮分外光明,有時埋怨它撩起懷人的愁緒。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美,事物的美總染上我們自己的感情。」(繆朗山《西方文藝理論史綱》)

這是西方移情理論的最早說法。

q:美的標準(包括功用的討論)

畢達哥拉斯:美是絕對的。

↓赫拉克利特:美是相對的。

↓(以上尚不屬於明確提出美的標準,只是指出美的特質)

德謨克利特:美的文藝作品能夠給人以快感。這種說法是文藝審美作用理論的萌芽。

「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伍蠡甫《西方文論史》)德謨克利特從實用觀點出發,把「快樂」「不適」與利害聯絡起來。也就是說,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蘇格拉底:判斷美的標準就是「功用」。

乙個事物的善惡美醜不在於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質,而在於它和人的關係,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目的。

↓柏拉圖:提出摹仿的藝術的三條罪狀:

1.摹仿的藝術與真理隔著三層;

2.摹仿的藝術以虛構的謊言褻瀆神明、貶低英雄,為青年做壞事提供辯解的理由;

3.詩人為了討好觀眾,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長人的「感傷癖」「哀憐癖」,摧殘人的理性。

柏拉圖認為人性可分為「理性部分」和「無理性部分」,支援「理性部分」。

從而提出對審美教育的重視與政治第一的文藝標準。

只保留部分的頌歌與**。

↓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悲劇的整一性原則。

提出了悲劇的作用——卡塔西斯說。認為文藝能促進人的情感、慾望、情緒等心理活動的健康發展。

卡塔西斯,據朱光潛解釋,為「淨化」「宣洩」;據羅念生解釋,為「陶冶」。總之,都是使觀眾的心理,經過悲劇的作用達到一種平靜健康的狀態。

↓賀拉斯:「合式」。所謂「合式」,就是要求在藝術上做到協調一致、妥帖得體,恰到好處,叫人感到合情合理,無懈可擊。具體要求如下:

①人物的性格要與年齡相符;再現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寫人們熟知的性格特徵;

②人物語言要符合各人的身份和遭遇;

③結構要虛實參差、毫無破綻,並要著眼於整體效果;

④高貴的內容與優雅的形式。

針對古希臘詩歌作用的認識,賀拉斯提出:「詩人的願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既要給人快感,又要給人教益。

文學藝術的本質是審美,而審美本身不能不與一定的認識和道德觀念相聯絡。但是「寓教於樂」的理論也隱含著使文學創作出現公式化、概念化的可能。

↓朗迦納斯:把崇高看做是真正優秀作品必有的風格。他認為崇高的藝術的特點是:

①衝擊性;②普遍性(感染性);③永久性。

認為崇高的**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莊嚴而偉大的思想;

②強烈而激動的情感;(這兩個**主要依靠天賦)

③運用藻飾的技術;

④高雅的措辭;

⑤結構的堂皇卓越。(後三個**可以從技巧的訓練中獲得)

↓聖·奧古斯丁:給一般美所下的定義是「整一」或「和諧」,給物體美所下的定義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上一種悅目的顏色」……無論在自然中還是在藝術中,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種整一或和諧並非物件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是上帝在物件上面所打下的烙印。上帝本身就是整一,他把自己的性質印到他所創造的事物上去,使它盡量反映出他自己的整一。

有限事物是可**的,雜多的,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時,就只能在雜多中見出整一,這就是和諧。和諧之所以美,就因為它代表有限事物所能達到的最近於上帝的那種整一……但是究竟還是不純粹不完善的。

還把數加以絕對化和神秘化。現實世界彷彿是由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所以才顯出整一。認為相等、整

一、相似、秩序、和諧都合而為一,美的形式原則就是寓多於一。

認為文學藝術是神學信仰的敵人。列出三條罪狀:

①褻瀆神靈;

②宣揚七情六慾,腐蝕人的靈魂;

③虛假。

認為藝術家把世俗的東西當做真實是錯誤的。

q:典型

蘇格拉底:「如果你想畫出美的形象,卻又很難找到乙個人身體各部分都很完美,你是否從許多中選擇,把每個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來,使全體中每一部分都美呢?」(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

↓亞里斯多德:從「摹仿」一詞中見出了一種新的更為深遠的意義,這就是文藝摹仿的物件是普遍和特殊的統一。即反映內在的本質和規律。是文藝典型性的要義的第一次明確闡述。

q:(戲劇)悲喜劇理論

亞里斯多德:

什麼是悲劇?「悲劇是對於乙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詩學》)

西方文論史複習小結

一 柏拉圖 古希臘 理式論摹仿說 是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石。理式 不依存於物質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識,而是一種超時空 非物質 永恆不滅的 本體 是一種由低向高的體系,最低的理式是具體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柏拉圖以理式論否定了感覺經驗的可靠性,否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

西方文論史 名詞解釋

迷狂說1 這是柏拉圖提出的命題。他認為,高明的詩人都是憑靈感來創作,而靈感來自於兩種途徑 一是 神明憑附 一是 靈魂回憶 2 當詩人獲得了這種詩神的靈感或在靈魂中回憶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產生一種精神上的迷狂狀態。3 迷狂說 靈魂回憶說 否定了技藝和經驗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柏拉圖的迷狂說揭示了靈感的 ...

《西方文論》期末複習

一 名詞解釋 1.悲劇 p34 悲劇是對於乙個嚴肅 完整,有著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或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2.杜勃羅留波夫 人民性 p255 杜勃羅留波夫在 文學發展中人民性滲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