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上的三堂好課包括哪些

2023-01-02 04:36:06 字數 5168 閱讀 4182

第一堂課是西南聯大的劉文典教授開設的《文選》課。劉老先生講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講哪算哪。有一天,他講了半小時課,突然停下了:

「我不上了!請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點半到操場來上課。」大家都覺得非常奇怪——他為什麼現在不上,要等到下星期三,而且要等到晚上七點半,還要在操場上呢?

回宿舍一查日曆,原來那天是陰曆五月十五,有滿月,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你想想,草地上,學生們圍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間,當頭一輪皓月,大講《月賦》,儼如《世說新語》裡的魏晉人物,這有多美妙!這是一絕。

第二堂絕妙的課是四川大學教授蒙文通的考試課,大家經歷過多少考試?但這場考試確實別開生面:不是先生出題考學生,而是學生出題問先生,你提個問題,他就知道你的學識程度怎麼樣,當場斷定你本學期的成績是多少分,更有趣的是,這個蒙先生在川大旁邊望江樓公園竹叢中的茶鋪裡考試,你問的好,他猛吸一口葉子煙,請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後對你的提問詳加評論;問的不好,當場請你走人。

學生是又緊張又感興趣,思忖著自己能不能留下陪蒙先生喝茶。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

這兩堂課絕就絕在不拘一格,隨心所欲,表現的是大學教師的真性情,是一種自由不屈的做學問的方式。這自由不屈的做學問方式的背後,蘊含著自由不屈的生命存在形態。你想想那個情景,一群學生圍著老師在月光下讀《月賦》,老師和學生當街喝茶,那不僅是乙個學習場景,它更呈現出一種生命的形態,聽這樣的課,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它給予學生的是生命的浸染、薰陶,這種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後,是老師對學生傳遞著一種生命的承擔意識,教會他們享受上課、享受學習、享受考試。

第三堂絕妙的課是林庚先生課。天上課,先生緩緩地朗聲說道:「什麼是詩?

詩的本質就是發現。我們要保持詩人的品質,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新的美。」頓時,全場肅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先生旁徵博引足足講了兩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學生們也聽得如痴如醉,全然忘了時間。但剛走下講台,先生就站不住了,當給他扶到家裡,先生就病倒了。他是拼著生命的全力上完這最後一課的,這就是天鵝的絕唱。

林庚先生的那句話,關鍵詞是好奇和發現:首先要保持嬰兒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你將會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大學者大在哪兒?

就大在他們始終有赤子般的純真無邪對世界、社會永遠有好奇心與新鮮感,所以他們心裡有無限擴充套件的空間,這就是沈從文所說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語文教學的教什麼與怎麼教以及效果如何

一、語文教什麼

語文學科沒有嚴密的科學體系,所以要想在很短時間內掌握語文教學的規律並非易事。同章節制教材相比,章節制教材的教學一般存在一大難題——怎麼教,而語文教學則有兩大難題——教什麼和怎麼教。因為章節制教材,按照知識體系的序列編排,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只需按章節的順序和內容施教即可,不必為教什麼犯難。

而語文教學則不同,一篇文章乙個系統,雖然也有「單元」,但那都是乙個模糊的臨時「共同體」,沒有清晰的知識序列。所以語文教師的第乙個難題就是確定教學目標——教什麼(不教什麼);其次才是設計教法——怎麼教。正是因為如此,語文課堂常常五花八門。

我曾經向高中三個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題問道:在你接受的各科教學中,思路不清的、抓不住重點的、老師廢話多的各是哪個學科?結果,學生幾乎眾口一詞地都回答是:

語文!所以如此,從客觀上講,語文課的知識是很難定量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發揮,有時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或者想講什麼不想講什麼都無定格,所以語文老師把握不住就會走板、跑調,有時離題萬里還自以為得意。

在傳統語文教學那裡,就教學內容而言,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和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大家認同的內容——但即使如此,語文課上也是五花八門。現在的新課程方案,取消了語文知識,於是原本就是難點的教什麼便更成了盲區了。

王榮生博士區分了以下3個概念:「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語文教學內容。」「語文課程內容」指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語文教材內容」指語文教學「用什麼去教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語文教學「實際教什麼」。

前兩個問題是專家們的事,最後乙個問題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事。

經過幾年的討論,語文學界形成了一些共識: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

「不能說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這個問題是語文教學中的乙個重要問題。語文教材的資訊非常廣泛,幾乎每乙個詞語、每乙個句子及所傳達的內容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目標。

那麼,如何去發現教材中的語文教學價值呢?有人說,依據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指出:

「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方面獲得發展。」即「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但是,這裡講的是能力,而不是教學內容。

原來,課程標準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出規定。

但是新課程高考考綱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路標。考綱規定的考核目標為六級: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表達應用、**。

識記包括: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漢字——字音、字形,規範書寫。理解包括理解詞語和句子。

分析綜合包括: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鑑賞評價包括: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表達應用包括: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辨析並修改病句,擴充套件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方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實際上,語文處處都有**。

所以這一項,我以為可有可無)

可見,新課標語文考綱仍然不失語文特色。它應為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綱領。

需要說明的是,考綱規定的這些層級,不是截然分開的。識記是初級理解;分析綜合和鑑賞評價是高階理解,表達應用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語言的理解是語文教學價值的核心。

但是,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有時候使我們無所適從。因為,有的地方,我們以為學生不理解而將其作為教學目標,結果學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都能理解,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學生的寡味,長此以往,上課瞌睡。有的地方我們以為學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能理解,於是沒有作為教學目標,造成目標失落和夾生飯。

但是語文的理解難度確實很難定位,很多時候是要麼大家都理解,要麼都不理解。這是難題,但是也是機遇。我們必須在大家看似都理解的地方,挖掘出理解不深、不真、不透的因素,在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拿出自己的見解來。

二、語文怎麼教

1、文字表層資訊,必須形成學生的共識

何為形成共識?即全體學生對文字的表層資訊都在資訊對稱的原則下獲得了了解——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作進一步的**。

如何形成共識?辦法一,老師念(朗讀)大家聽;辦法二,學生念(朗讀)大家聽;辦法三,老師提出要求,學生有目的地看(默讀)。

這是對現代文中的精讀教材在而言的。對於略讀教材,可以靈活些;而對於文言文而言,表層資訊的認知則是主要教學內容,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要字字落實,句句落實。

有同志不知道共識的重要性,上課以後問大家,這篇課文大家讀了沒有,讀了!好吧,現在我們分析一下文章的內容吧。——架空分析於是就開始了。

2、文字的結構與思路,必須加以系統梳理

這一項,也是進一步達成共識的步驟,同時,通過梳理文章的結構與思路,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不系統梳理,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字。但是,這種梳理,不是為梳理而梳理,而是在適當的時候作適當的梳理。

其方法大致有:其一,按照傳統方法由老師梳理;其二,將梳理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獨學或合作**;其三,先就重要內容設計閱讀題,在反饋以後的講評中進行梳理。

3、語言的學習與積累,是每篇文章的基本教學任務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基本任務。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王尚文)。我們只能從乙個個標點、乙個個詞語、乙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王尚文)。

語文教學就是從語言出發,解讀文字內容,然後再反觀其語言,從而獲得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語言教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詞語的理解與品味,一是句子的感受與解讀,一是段落的分析語概括。

每篇文章,都要在這三個方面尋找教學目標。

4、文字的分析概括與評價,依據文體的特殊要求,借助語言形式,有重點地進行。

記敘文、議**、說明文、散文、**、詩歌、戲劇,文體不同,研讀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總結主要人物的品質特點是重點,議**總結論證方法和思路是重點,說明文總結說明方法和思路是重點,等等。所有概括結果,都必須有文字中具體的語言形式作支撐。

在這裡,不但要求說出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弄清為什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僅憑語感(直覺)即可解決認識問題,而老師則不但要有敏銳的語感,還應對語感作進一步的闡釋。這種闡釋能力是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

老師的本事就在於能解釋語感。

5、作家作品的介紹,要有效設計

先說有效就先說,後說有效就後說,插說有效就插說,不說有效就不說,少說有效就少說,一般不要詳說,更不宜沒有目的地長時間地說。在這個問題上,常見的毛病是小題大做和一上課就說。

6、課後的《研討和練習》,要靈活處理

首先,課後的《研討和練習》,從這套教材看,不一定都是教學重點。該用的用,該改的改,該刪的刪,該調的調。基本原則是:具體、有效。

例如高中語文模組一中:《沁園春·長沙》的練習有3道:第一道朗讀背誦,可用之;第二道,「用自己的話描述……」可做修改:

改成用書面語言改寫原文;第三題課外延伸,可以提一下,也可以不管。再如《詩兩首》,關於《雨巷》有兩道題。第一題是品讀**美並背誦,第二題是內容分析。

第一題是難點,第二題是重點。如果按照序列先解決第一題,就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體會不深;第二,後續教學重複。

怎麼辦才高效?先解決理解問題,再解決朗讀背誦問題。這首詩歌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初讀——解讀——朗讀。(《沁園春·長沙》也可以採用同樣地方法,但我更傾向於先背誦下來,然後再解讀。因為,它的內容不難理解。

)7、語文教學15字訣

依文字,抓語言,重挖掘,慎拓展,忌空講。

「依文字」,就是從文字出發,有所側重地「教教材」;「抓語言」,即篩選文字的語言教學價值,據此進行語言教學;「重挖掘」,就是要注重從「平易」語言中發掘深刻內涵和啟迪意義,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鑑賞能力;「慎拓展」,就是不要隨便拓展教材內容,以防走調轉向;「忌空講」,就是對文章內容的解讀一定要建立在對語言資訊觀照的基礎之上,給出的答案要有語言材料做支撐,不能脫離文字架空分析,更不能將觀點強加於文字。

8、語文教學內容三層次

表達了什麼?怎樣表達的?為什麼這樣表達?

「表達了什麼」涉及表層資訊與深層資訊的解讀;「怎樣表達的」,涉及積極修辭、消極修辭、表達方式和文章技法等;「為什麼這樣表達」涉及表達手段與表達內容、表達目的、表達效果之間的關係。這裡的「為什麼」是語言鑑賞必須追求解決的乙個問題。對於乙個詞語、乙個句子、一種表達方式、一種修辭技巧乃至乙個標點符號等,都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驗證:

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調一調。

中國教育史

制度史和實踐史 商周1.私學產生的原因及意義。2.簡述稷下學宮的特點和意義。3.辨析 稷下學宮是一種官辦性質的高等學府。秦漢時期 1.簡述兩漢時期的文教政策。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1,試論科舉制廢除的過程以及科舉制衰落的必然性。宋遼金元明清 1.簡述三次興學。2.簡述三舍法 蘇湖教法 監生歷事。3.中...

中國教育史習題

第一章原始時期的教育 一 填空題 1 原始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人類的需要和人類的需要。2 從教育意義上說,原始宗教活動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識的儲存者和傳播者,是知識分子的前身。3 傳說是黃帝命令他的史官創造了文字。4 據文獻記載,五帝時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場所,它們被看成是萌芽狀態的學校。二 判斷題 1 原...

中國教育的經驗

體現了我國在數學教育上的優勢。例如,在數學課程中,我國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知識的聯絡與綜合,突出發展學生數學能力 在數學教學上,我們強調循序漸進 變式練習和鞏固複習,通過變式教學,讓學生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 在教師專業提公升方面,我國持續不斷開展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促進數學教師的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