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教育的哲學反思

2021-04-03 00:24:04 字數 4747 閱讀 6202

文/馬克義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倡導「有教無類」、「君子不器」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雖然把現實的的分為「君子」和「小人」,但卻認為不應該因人在現實社會中有「類」而在「教化」的問題上區別對待。孔子同時認為,「君子」不應該象「器皿」一樣僅僅只有某種具體「功能」:

「教者」要根據「人」的「材」來施「教」。孔子已經成為我們的歷史,孔子的思想或許不完全適應我們今天的現實。

但是,我們可以對孔子的教育思想作出自己的解釋。「有教無類」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教育即學校教育對任何人都是開放的,學校不因人的現實的「類」不同而只接受某一「類」的人而不接受另一「類」的人。

其次,教育不僅在學校接受人受「教化」時不對人「分類」,而且在「教化」人的過程中也不對人分類。「君子不器」不僅是說「君子」不應該成為只有某種具體「功能」的「器皿」,更重要的則是教育本身不應該使人成為只有某種具體「功能」的「器皿」,即教育要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不僅指都是對學生要「因材施教」,學生自己也應該按自己的「材」來接受教育,即教育要使人得到個性發展。

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把孔子「有教不類」、「君子不器」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如下理解:教育不僅對每乙個人是平等的,教育本身必須把人培養成平等的人;教育不僅要使人全面發展,教育還必須使人個性發展。這大概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精華」吧。

雖然我們是「孔子」的後代,但是,在我們高喊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孔子的偉大教育思想到底有多少落到實處了呢?一般來說,孔子所倡導的「教育對每乙個人都是平等的」越來越多地成為現實。但是,孔子所倡導的「教育要把人培養成平等的人,教育要使人全面發展,教育要使人個性發展」則很難真正成為現實。

教育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培養什麼「人才」,就象科學的目的並不是要創造出什麼技術一樣。技術只是科學的「無意識」的產物,「人才」也僅僅是教育的「無意識」的產物。科學需要技術作為他們驗證科學研究結果的手段,技術也就在科學的發過程中發展起來。

教育需要「人才」去「培養」人,「人才」也就在「培養」人的過程中產生。

教育是人的一種文化活動,是人類代際之間的「規範性文化」的傳播過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既不是要培養什麼「人才」,更不是要培養什麼「天才」,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培養「人」,培養「文化人」。有了科學,技術也就有了;有了「人」,有了「文化人」,「人才」也就同樣有了。

教育要培養的是什麼「文化人」呢?教育要培養的就是「平等人」。

或者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人的平等意識。

我們每乙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乙個安全自由的社會中。乙個安全自由的社會,必須同時是乙個友好平等的社會。只有乙個社會的絕大部分成員從心靈上承認他所處的社會是乙個友好平等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安全與自由才有了根本的保證。

友好靠平等保證,平等靠友好支援。

只有乙個人與人平等友好的社會,才是乙個真正安全自由的社會。家庭和學校是培養人的友好和平等意識的主要和重要場所。一般來說,家庭側重於培養人的友好意識,學校則側重於培養人的平等意識。

家庭在人的意識形成過程中的最主要功能是培養人的「友好」意識。在乙個正常的家庭中,任何乙個人在家庭中都會受到其他人的友好對待。乙個嬰兒從他出生開始,由於母親的愛子女的天性,他就受到母愛。

由於父親與母親之間的「情受」,他也就同時受到父愛。由於父母親與其他親屬與友人的關係,他也就同時受到父母親的親友的友好對待。母愛是人間一切「博愛」的源泉。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文學作品盡情地歐歌母愛的原因。家庭及其成員與親友並不僅僅友好地對等「未成年人」,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未成年人」友好地對待他人的意識。我們任何做父母的,在教會孩子喊「爸爸」、「媽媽」的同時,在教會孩子禮貌地對待友人的同時,也就逐步形成了孩子對人友好的意識。

母愛是人間一切「博愛」的源泉,家庭則是人間一切友好的根基。

家庭雖然在培養下一代人的過程中具有培養下一代人友好意識的功能,卻很難完全培養他們的平等意識。孩子在家庭的成長過程中,始終是乙個「未成年人」,父母始終是他們的權威。不管做父母的如何平等地對待孩子,都很難在孩子的意識中形成那種「我們必須把他人也看做是他自己的主體的」真正的「平等」意識。

這是因為,孩子們對他們生長發育過程中遇到的無數問題,必須得到父母的指點。而做父母的無論怎樣平等地對等孩子,也不可能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他自己的主體」,因為孩子也確實還不是乙個「他自己的主體」,他還是乙個需要「監護」的「未成年人」。在從小直到**的過程中,多少總會形成孩子們一種「依靠權威」的意識。

並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任何家庭在社會中總是處於一定的「等級」之中,家庭成員對這種「等級」的反應,始終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下一代。這樣,在「權威」的作用下,在家庭處於一定的社會「等級」之中的條件下,家庭很難真正地培養下一代的平等意識。

只有教育,只有學校教育,才能夠真正有效地培養人的平等意識。

首先,任何人,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天資如何,品行如何,都能夠進入學校學習,這一點本身就是平等的。社會上沒有其它任何部門、行業能夠達到這樣平等。其次,學校對人的教育與管理是一視同人的,家庭出身優越、學習好的、表現優的人,都不能因此而獲得任何特權。

第三,由於上述兩個原因,加上學生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競爭」,學生之間就形成了真正的平等。由於這三個原因,學生在學校中就能與任何「他人」平等地、友好地生活。在這種友好平等地生活過程中,學生也就形成和強化了友好,但重要的是平等的意識。

為什麼任何上過大學的人都那麼懷戀「母校」,並不是因為那個被稱為「母校」的學校有著太多的值得人們去懷戀的東西,而是因為大學時代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建立在人與人平等之上友好生活是離開大學之後就很難找到的。越難得到的東西就越寶貴,大學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好的生活也就成為難以找回的「失去的天堂」,人們進入「社會」

越久,也就越懷戀大學友好平等的生活,也就越懷戀「母校」。

法國文學家和哲學家薩特在他的劇本《間隔》中,通過劇中人加爾森發出了「他人就是地獄」的嘆息。「他人就是地獄」這個命題雖然殘酷,但這六個大字正好從根本上表達出了人的「劣根性」。我們每乙個正常的人都把自己當作自己的主體,這是天經地義的。

但是,我們卻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他人」僅僅當作一種「客體」,把「他人」當作一件可以隨意處置的「東西」。如果這件「東西」對我們有用,我們就珍惜他,如果這件東西對我們無用,我們就漠視他,如果這件「東西」妨礙我們,我們就恨不得把他一腳踢開。如果我們每乙個人都把他人僅僅視為一件「東西」,其結果是我們每乙個人就不再是乙個「人」,而僅僅是一件「東西」。

如果我們每乙個人都僅僅是一件妨礙「他人」的「東西」,「他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地獄」了。如果我們每乙個人都不願意在「地獄」中生活,如果我們每乙個人都不願意僅僅是一件「東西」,我們就不能僅僅只把自己視為自己的「主體」,也得把「他人」視為他自己的「主體」。只要我們能夠把「他人」視為他自己的「主體」,我們自己也就不會被他人視為一件「東西」,「他人」也就不會成為「地獄」了。

我們要不被「他人」永遠地被視為一件「東西」,我們首先就要發改變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價值」,我們首先就要使我們自己對「他人」有「用」。

在「他人」覺得我們有「用」、珍惜我們的過程中,他人也就會逐步承認我們每乙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他人就會逐步改變過去那種把我們僅僅視為一件「東西」的觀念,就會逐步把我們視為乙個「人」。

這樣,我們也就逐步從一件「東西」變成乙個「人」了,我們就也就不會再在「他人」的「地獄」中生活了。

今天,我們正在建立一種稱為「市場」的生活。我們要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市場生活呢?如果我們把「他人」視為「妨礙我們」的人,我們就只能建立出乙個人與人相互「撕殺」的市場;如果我們把「他人」視為「與己無關」的人,我們就只能建立出乙個人與人相互「冷漠」的市場;如果我們把「他人」視為「對我有用」的人,我們就只能創造出乙個人與人相互「利用」的市場;如果我們把「他人」視為「自主個體」的人,我們就會創造出乙個人與人相互「友好」的市場。

市場是人的活動的產物,市場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但是,下一代人的市場卻是由上一代人建立的。市場一經建立,它也就有了一種超越任何具體的個體而「存在」的神奇力量。

市場既可以把人從一件「東西」變成乙個「人」,也同樣可以把人從乙個「人」變成一件「東西」。我們要使市場盡可能多的把人從一件「東西」變成乙個「人」,我們就必須駕馭市場。只有人駕馭了市場,市場才能把人從一件「東西」變成乙個「人」。

乙個健全的市場只會越來越把我們從一件「東西」變成乙個「人」。

市場是以「人不是絕對自助的」為前提產生的,健全的市場則同時以「『他人』是他自己的主體」作為前提。一般來說,人們在開始建立市場的時候,主要是覺得「他人」有「用」。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人「控制」了市場,人們就會逐漸承認「他人」也有「價值」,逐步形成「『他人』是他自己的主體」的平等意識,逐步改變那種僅僅把「他人」視為一件「東西」的觀念,逐步把「他人」視為乙個「人」。

薩特的存在主義雖然「猖獗」了一時,但最終要「偃旗息鼓」,其原因也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市場正在「健全」,越來越多的「市場」

正在把人從一件「東西」變成「人」。薩特所擔心和恐懼的事情雖然時有發生,但並不是現代市場的主流。但是,「他人就是地獄」這個「殘酷」的命題,卻指出了我們這種稱為「人」動物的「劣根性」,是我們建立「市場」時所必須注意的。

我們要為我們的後代建立市場,我們就必須在建立市場的同時,培養出一批能夠駕馭市場的人。因為,我們建立市場的目的,不是要把人從乙個「人」變成一件「東西」,而僅僅是要把人從一件「東西」

變成乙個「人」。

什麼樣的人能夠駕馭市場呢?在某些道學家看來,似乎只有某些具有無窮的「大智慧型」的「聖人」才能駕馭市場。市場是乙個極其簡單的東西,幾個雞鳴狗盜之徒,無需什麼「大智慧型」,就能為他們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市場」,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勝列舉。

市場雖然不需要「大智慧型」,但是,市場總得需要一點什麼稱為「智慧型」的東西。乙個健全的市場所需要的「智慧型」是什麼呢?市場的產生和存在,是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自己徹底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任何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都需要「他人」的「幫助」。

「市場」承認每乙個人都擁有他自己的「資源」,每乙個人都是他自己的「資源」的主體,每乙個人都自主地把自己的資源與他人「交換」。每乙個人要自主地把自己的「資源」與他人「交換」,就不僅要對自己的「資源」做出正確的「估價」,還得對「他人」的「資源」作出正確的「估價」。

中國教育反思

教育體制不改,這種狀況恐怕只能繼續了,現在的教育已經陷入怪圈。我家孩子上初中時作業也很多,好多都是重複抄寫的,這些都是我幫她抄,節約下時間讓孩子多玩一會,開始我還竭力模仿孩子的筆跡,後來就愛誰誰了,隨便寫,老師一直沒發現,用孩子的話說,老師整天批那麼多作業,這種作業不會仔細看的,呵呵。孩子會把作業分...

關於中國教育的問題

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應試教育的橫行。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夠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不管是有組織的還是無組織的,系統的還是零碎的,都可以稱為教育 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地引導受教...

中國教育的經驗

體現了我國在數學教育上的優勢。例如,在數學課程中,我國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知識的聯絡與綜合,突出發展學生數學能力 在數學教學上,我們強調循序漸進 變式練習和鞏固複習,通過變式教學,讓學生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 在教師專業提公升方面,我國持續不斷開展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促進數學教師的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