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學設計

2023-01-01 12:15:02 字數 2545 閱讀 1922

一、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封建社會:(1)土地國有制;(2)土地私有制:a君主私有土地;b地主私有土地;c自耕農私有土地。

二、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內容: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

三、商周時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1)歷程:商朝開始出現,西周盛行(鼎盛),春秋時期瓦解,戰國時期廢除;

(2)性質:以國有為名義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3)特點:①一切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所有;②分為公田和私田。

公田:貴族占有,農夫耕作,收穫全部歸貴族;

私田:分授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4)井田制與分封制的關係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潰,宗法分封制的崩潰加速了井田制的廢止;井田制和分封制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5)瓦解

原因: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普及);

直接原因:生產關係的變革—各諸侯國稅制改革;

a齊國:相地而衰徵; 魯國:初稅畝;b實質: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權。

四、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土地國有制、土地私有制

(一) 土地國有制:

國家政權直接掌握土地,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當時被稱為「公田」或「官田」。這部分土地由國家經營,或用於封賞和對百姓授田。唐宋以後國有土地數額越來越少,但一直存在。

(二)土地私有制

1、形成

(1)春秋時期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加速: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在客觀上承認土地私有權;

(3)確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全面肯定。

2、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現:戰國時期;

(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自耕農私有土地;

(3)發展—土地兼併(封建社會無法**)

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根本)和土地的自由買賣;

表現:漢代:土地買賣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東漢和唐朝:出現田莊;

宋初:「田製不立,不抑兼併」使兩極分化更為激烈;

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繁榮,通過土地買賣廣佔田地的現象日益普遍。

影響1)嚴重影響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盪不安;

2)導致租佃關係的出現並日趨普遍化;

3)統治者採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

4)地主階級的資金主要用於購買土地,階級矛盾激化。

應對措施:均田制、限田製

均田制:

原因;土地兼併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

內容:按性別、年齡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只准使用,不准買賣。

實質:封建土地國有制;

延續:隋唐至唐初,均田制的基本精神不變;

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併的作用。

北魏的均田令:

(1)按性別、年齡把國家分配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分配的土地是國家掌握的無主荒地,不促及地主所有的土地;

(2)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買賣;

(3)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併服徭役、兵役;

(4)**分授桑田、露田,所授露田在使用人年滿70歲後,收歸**,桑田為世業,可以相傳,限制買賣。

(三)土地私有制的經營方式

1)自耕農私有:男耕女織;(2)地主私有:租佃關係。

(四)租佃關係

概念: 農民租種地主土地,向地主繳納一定地租,由此,地主與農民形成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直接原因:土地兼併;

客觀原因:人多地少。

實質: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歷程:戰國時產生;漢代比較普遍;宋代租佃關係日益普遍化,成為僅次於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明清時期租佃關係遍及全國。

趨勢:(1)佃農對地主和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逐漸減弱;

(2)租佃關係在農村中的比重逐漸增大。

影響:積極:(1)佃農對地主和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相對減弱,生產積極性提高,有利於農業的穩步發展;

2)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僱傭關係。

消極:佃農要遭受較重的地租剝削。

(五)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係的變化

明清以前:有強烈的依附關係,表現為農民義務繁多;明清以來:依附關係減弱。

原因:商品經濟發展,農民身份提高。

表現:契約納租方式確定,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僱傭關係的出現,農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響:促使資本主義萌芽。

五、拓展:

(1)土地制度變化的意義

土地所有制是經濟基礎的核心,決定著社會生產關係的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是土地兼併的根源;土地制度的調整和變革實質上體現了生產關係的調整。

(2)土地兼併的根源在於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會,土地被視為各種形態財富的最終歸宿,因此大地主力圖擴大土地占有面積。封建國家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者,不可能從根本上促動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的制度,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

第2課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課程標準 自讀 1分鐘 了解井田制從出現到廢除的歷史過程,了解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與農民的租佃關係與土地兼併 商品經濟發展的關係。學習重點 難點 自讀 1分鐘 重點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幾種形態。難點 土地兼併與租佃關係的普遍化。自主學習 一 廢井田 開阡陌 土地制度 ...

第2課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學案

知識回顧 1 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 簡述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特點 第2課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學案 一 學習目標 1 識記井田制的出現 實質 分類及崩潰 商鞅變法的有關內容及作用。理解土地私有產生的過程 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轉化的原因。2 識記戰國以來中國古代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和...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四 西晉時期的土地制度 根據門閥政治的需要,西晉王朝在經濟上實行了佔田制。所謂佔田,是指國家准許個人占有的土地數量,並不是由國家授田。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百姓佔田的規定。普通百姓,男子佔田70畝,女子50畝。一是對 佔田的規定。品官一至九品可佔田50頃至10頃。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實行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