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氣壓帶和風帶 第一課時

2022-12-30 05:06:05 字數 3640 閱讀 1613

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內容設計通過「問題導學」的形式開展教學,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重視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第一,運用地圖(圖表、資料等)的能力,即通過繪圖、讀圖進行分析、說明、歸納的能力;第二,舉例分析或結合例項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能力。

[標準解讀和教學內容分析]

標準: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示意圖。並以此為基礎,通過舉例的形式分析對氣候的影響。

全球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理解它們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可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標準」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乙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絡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週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模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者歸納規律為: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移動。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複雜多樣的氣候。「標準」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型別的成因,而是通過舉例的形式,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讓學生理解氣候的形成實際上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1)了解大氣環流的含義及大氣環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和風帶形成的關係,理解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移動規律;(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陸氣壓中心的形成和東亞季風形成的基本原理;(4)了解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1)通過繪製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2)通過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影響的圖示分析,讓學生學會讀圖分析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3)通過成因分析法引導學生自主**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機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及其運動規律;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形成及其影響;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準備]

「問題導學」學案、多**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知識回顧]

(通過對熱力環流、近地面風的形成原理的回顧,以此為基礎引入大氣環流的教學。)

1.請結合下面圖示資料,並運用「熱力環流的原理」在圖中線段上繪製氣流方向。

2.下圖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氣壓分布情況。請運用「近地面風的形成原理」畫出下圖中a、b、c三地的近地面風,並結合右圖寫出a、b、c三地的風向。

[新課導學]

導學1:上一節中我們學習了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區域性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我們運用已有的知識,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

學生討論並結合教材p33第一段內容回答:

(1)大氣環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大氣環流的三個特性:全球性、規律性、長時期的平均狀態。

[活動**]

請結合教材內容和有關示意圖**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完成導學2~導學4。

導學2:假設大氣在物質均

一、地形平坦的地表運動;且地球不運動。請思考以下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公升(上公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極地垂直方向下沉 ,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注:熱力作用形成的熱低壓和冷高壓。)

(2)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大氣在赤道與極地之間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作水平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

(4)綜上所述,赤道和極地間形成了「單圈環流」。結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圖(一)。

圖一圖二)

導學3:假設大氣在均勻的地表運動;但地球作自轉運動,太陽直射赤道。請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最終的運動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

(2)赤道高空的空氣不斷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積,導致北緯30°n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下沉,從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注:動力原因形成的高壓。)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將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氣流偏轉後形成了東北信風。

通過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間形成了乙個低緯環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氣和自北極地區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氣為暖氣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氣為冷氣流。)

在60°n附近(副極地)相遇後它們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暖氣流沿冷氣流向上運動,形成「極鋒」。)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注:動力原因形成的低壓。)

(5)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30°n和60°n之間形成盛行西(西南)風;在90°n和60°n之間形成極地東(東北)風。

(6)在副極地上公升到高空的空氣將分別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過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間、90°n和60°n之間分別形成了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7)綜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環流」,南半球同樣也有。結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圖(二)。

(8)引起上述「三圈環流」 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9)請結合你所完成的圖(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為7個氣壓帶,6個風帶。

請觀察並歸納它們的分布規律是: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變式拓展]

(通過變式圖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說明、分析的能力。)

「三圈環流」的變式圖

導學4:在以上假設的條件下形成的大氣環流與實際還是有差異的。我們都知道,地球不斷的自轉和公轉。

若考慮公轉這一因素,三圈環流所造成的氣壓帶和風帶將會有何變化呢?試結合教材圖2.11進行歸納。

地球公轉→ 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 氣壓帶和風帶的南北移動。

[活動**]

1.請結合p36的圖2.12進行以下內容的**。

(1)觀察圖2.12可知,陸地面積:北半球大於南半球,且海陸相間分布。

(2)依據物理學知識可知,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陸地增溫和冷卻的速度均快於海洋。

(3)讀圖2.12-a,由於冬季歐亞大陸降溫快→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亞洲高壓(氣壓名稱);而該緯度帶原有的副極地低壓帶(氣壓帶)也因此被這個氣壓中心切斷。

(4)讀圖2.12-b,由於冬季歐亞大陸增溫快→氣流上公升→近地面形成亞洲低壓(氣壓名稱);而該緯度帶原有的副熱帶高壓帶(氣壓帶)也因此被這個氣壓中心切斷。

結論: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氣壓帶被高、低氣壓中心切斷。

2.請結合p37的圖2.13和圖2.14(或下面的圖)進行以下內容的**。

3.高、低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的影響。請結合p38活動對「季風環流」進行以下內容的**。

[自主歸納]

請結合以上導學1-導學5的分析,並結合「活動**」歸納總結影響大氣環流的因素有:(參閱下圖表的分析)。

2 2氣壓帶和風帶第一課時學案

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 第一課時 課標要求 繪製全球氣壓帶 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學習目標 1 能夠繪製氣壓帶風帶示意圖,並說出氣壓帶與風帶的分布規律 2 能夠利用氣壓帶風帶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規律 自主學習案 1 閱讀教材p33頁第一自然段,說...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第三課時 學案

1 天氣與氣候 1.天氣 指某乙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2.氣候 指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一般的狀態,具有長期性2.氣候影響因子 1 氣溫影響因素 1.緯度 緯度影響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 緯度越高氣溫越低2.下墊面 包括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地形 洋流 二 降水影響因素 3.氣候...

《紙船和風箏》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0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生字新詞,理解 樂壞了 等詞的意思,會寫 祝 幸 福 三個生字。2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文,體會松鼠和小熊的情感變化,感受友誼帶來的快樂和失去友誼的痛苦。3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感受。教學重點 正確 流利 有感情的朗讀文,體會松鼠和小熊的情感變化。教學難點 感受友誼帶來...